文圖丨楊明義、嚴 楚
人物小傳
劉勃龍,76集團軍某旅衛星技師,1993年12月入伍,1995年6月入黨,一級軍士長。從軍28年,他出色完成演習保障、裝備教學任務百餘次,先後被表彰為“全軍抗震救災通訊保障先進個人”“無線電通訊檢驗性考核先進個人”“指控系統組網實習先進個人”,兩次獲得“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所帶衛星臺站3次被評為“紅旗站”。
強軍心語:將青春鐫刻在平凡崗位上。
在76集團軍某旅,“兵王”是個專有名詞,它所指代的就是一級軍士長劉勃龍。從軍28年,他累計完成教學任務3000個課時,製作課件、教案100餘份,帶出衛星專業骨幹300餘名,其中90人陸續擔任臺站長,在各類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立功授獎。時至今日,在各級專業集訓、比武考核中,他的身影依然活躍在組訓、考核的崗位上。
“千里眼”“王牌通訊兵”“通訊大拿”都是劉勃龍的外號,這些外號的背後,是戰友們發自心底的尊敬。然而這樣一個“專業通”,其實也是“半路出家”。
新兵下連時,踏實穩重的劉勃龍被分到了電源站,負責指揮所供電工作。從不懂不會到精通電源專業,一干就是5年。正當劉勃龍覺得自己站穩了腳,上級配發的衛星通訊裝備到了連隊。
那時候,衛星通訊裝備還很稀有,在連隊官兵們眼中是難學懂的“高精尖”,但劉勃龍主動請纓參與到了新裝備的學習訓練中,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個決定讓他為之奮鬥了20餘年。
剛開始,許多戰友都覺得他轉崗的想法“不靠譜”,可劉勃龍不服氣。當時,連隊有一間不足四平米的小房間,放滿了他收集來的專業書籍。他白天在裝備車上理線路、連裝置,晚上就在小房間裡畫線路、學理論知識。
面對一大摞英文資料,他一邊向廠家請教,一邊對照英漢辭典逐字查閱,一本厚厚的英漢辭典硬是讓他翻的泛黃破損。僅一年時間,他就掌握了程控、短波、微波等多項專業知識,成為當時集團軍首位獨立上崗的技術骨幹。
當兵第6年,劉勃龍已經成了連隊首屈一指的專業人才,這時的他也有了飄飄然的感覺。就在這個時候,一場演習讓他認清了自己面對的現實——要實現從技術骨幹到“通訊尖兵”的蛻變,就必須爭當資訊戰場的“多面手”。
演習中,劉勃龍作為站長負責構建衛星網,在構建完畢並選擇傳送資料時,卻發現電腦突然息屏。突如其來的故障讓他猝不及防,通訊上的事他門清,但處理電腦故障卻是一竅不通,鼓搗了整整兩個小時也沒能弄明白。迫不得已,他請來了連隊文書幫忙處理,誰知這個義務兵手起刀落,幾分鐘時間就解決了問題。
一個意外,讓“成名”的技術骨幹紅了臉。劉勃龍也意識到:如果能力素質單薄,個別方面有短板,又怎能當好臺站長?於是他主動拜師學藝,利用廢棄的收音機、錄音機對照實物研究原理,很快便練就了一身電子裝置修理的絕活。他還自學電腦知識,研發出模擬訓練軟體,在原軍區所屬單位推廣試行。
劉勃龍有一部用了8年的舊手機,戰友們戲稱這部手機是通訊專業“故障排除專線”。無論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只要撥通劉勃龍的電話他都會耐心解答,反覆對接幫助解決問題,8年間,電話打了不知道多少通,手機的按鍵也被磨得難以辨識。
因為常年在衛星專業崗位工作,劉勃龍的髮際線逐漸“後退”,單位考慮他的身體健康,準備讓他轉崗擔任保密技師,把裝備交出去,讓他好好“休息”。可劉勃龍並不同意,在他看來,只有時刻在崗,才能真正瞭解裝備效能,知道教學急需。他說:“我也才40多歲,有什麼需要休息的?”
今年駐訓期間,該旅裝備更新換代,劉勃龍自告奮勇,帶領全營近50名各專業的臺站長進行裝備攻關。缺骨幹,就自己上,研讀教材請教廠家;裝備多,就逐個攻關,吃住都在裝備上;人員多,就分組教學,一教就是一整天。連續工作一個月,新裝備骨幹教學任務圓滿完成。
28年,劉勃龍還是沒有停下來的打算,他說:“只要是還在軍營,我就還是一個兵,就還要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