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睿愚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萬億體量是一座城市經濟實力的體現。
世界範圍來看,GDP過萬億,意味著可以排進全球Top100。
國內大陸/內地來看,自2006年上海率先成為萬億城市以來,目前已有23座城市相繼突破萬億規模。
2020年是萬億城市的爆發之年,泉州、濟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六大城市攜手跨入萬億城市俱樂部,創下歷史紀錄。
與這六座城市一同跨過萬億門檻的,本來還應該有東莞。
這七座城市2019年的GDP排行中,東莞以9482.50億的體量僅次於泉州,排名第二,本是晉級萬億的種子選手。
然而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發,加之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加碼,作為外貿大市的東莞經濟遭遇劫難。
當年東莞進出口總額下降3.8%,佔GDP半壁江山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0.9%,導致東莞2020年GDP止步於9650.19億元,未能如期進入萬億俱樂部,且全國排位大幅下滑5位至第24位,成為每一個東莞人的心頭痛。
2021年東莞經濟怎麼樣了?離收官還剩最後一個月,去年抱憾的東莞今年能否報喜?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拆解東莞經濟的核心,看看這座準萬億城市能否摘掉“準”字轉正,成為大陸/內地第24座萬億城市。
東莞,全國唯一一座與兩大一線城市為鄰的城市,西北接廣州,南面連深圳,全市陸地面積2460.1平方公里,下轄4個街道、28個鎮,是全國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也是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廣東四小虎”之首,更是享譽全球的“世界工廠”。
如果只用一個詞語來詮釋東莞的經濟核心和發展史,筆者提煉的這個關鍵詞是“三外”,外資、外貿和外來人口,“三外”成就了這座“世界工廠”。
東莞是依靠外資起家的。
改革開放前,東莞是一個農業佔主導的魚米之鄉,工業基礎極為薄弱。“世界工廠”的起步,始於1978年。那年7月,因香港工廠成本上漲太大,40歲的香港商人張子彌來到內地尋找替代工廠,東莞輕二局下屬企業——太平服裝廠嗅到了春天的氣息,四個人通宵趕製,僅用一宿時間就生產出了張子彌指定的手袋樣品!這樣的效率與品質讓張子彌大為滿意,當即拍板決定投資200萬元港幣在東莞辦廠。
香港出原料、裝置、技術並協助管理,內地出廠房和工人,全國第一個“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就此誕生,由此拉開了外資奔湧入粵的大幕。
太平手袋廠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源”,其“流”隨後蔓延開來。1979年4月,相隔幾公里的虎門龍眼村,引進了中國農村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龍眼發具廠。此後,東莞各村鎮相繼利用飯堂、會堂、祠堂做工廠,承接各種“三來一補”業務。這種“店廠分離、前店在港、後廠在珠三角”的模式,後被稱為“珠江模式”。
東莞利用外資“借船出海”,推動農民洗腳上田、穿鞋進廠,開啟了農村工業化的改革程序。1978年前,東莞每年向國家上交糧食4億多公斤,排在全國縣級單位前三位,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1987年底,東莞已有“三來一補”企業2500多家,遍佈全市80%的鄉村,加工產品涵蓋毛紡、服裝等15大類4000多個品種,創匯214億美元,居全國縣級單位之首,完成了農業縣向工業市的華麗轉變。
東莞市統計局資料顯示,改革開放四十年,東莞吸引的外商投資企業從1985年的79家增加到2018年的8819家,是1985年的111.6倍。值得一提的是,還有86家世界500強的外資企業在東莞投資辦廠。四十年來,東莞累計利用外資專案13176宗,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778億美元,年均增長31.6%。
外資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技術裝置、管理理念,還有旺盛的外貿訂單和需求。
目前,東莞通商貿易伙伴超過200個,進出口總額穩居全國前列。2020年,東莞實現進出口總額13303.03億元,自200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單建立以來,東莞連續13年位列“外貿百強城市”全國前五,其中出口總額8281.55億元,位居全國第四。2020年東莞外貿依存度高達137.9%,位居全國第一。
“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全球將會有70%的電腦產品缺貨。”2000年,時任IMB亞洲區副總裁李祖藩曾如此評價東莞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性。“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外資接連湧入,外貿訂單紛至沓來,“世界工廠”的運轉更離不開五百萬產業工人的貢獻。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東莞常住人口1046.6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成為繼廣州、深圳後,廣東第三個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人口大市。
與千萬常住人口對比強烈的是,2020年東莞戶籍人口只有263.88萬。
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大約四分之三,意味著在東莞每4個常住人口中,就有3個是外來人口,僅有1個是本地戶籍人口。在全國城市外來人口占比排行榜中,東莞高居第一。
東莞不僅是人口大市,還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5-59歲人口占比高達81.41%,全省第一。60歲以上人口占比5.47%,在全省排名第二低,僅次於深圳的5.36%,比全省低6.88個百分點,比全國低13.23個百分點。
被譽為“打工者的天堂”的東莞,2020年登記在冊的產業工人大約在500萬左右。正是這大幾百萬的製造業從業者點亮了這座世界工廠不滅的燈火,東莞市政府對此一直保持高度的清醒,也很少有東莞這樣的城市,對產業工人表現出如此的重視。
2019年12月,東莞市政府主辦了一場專為致敬東莞製造業工人的晚會,當晚東莞市核心城區也為致敬“莞邑工匠”而亮燈。
以人為本,以奮鬥者為本,東莞須臾不敢忘卻。唯有如此,東莞才能鞏固住自己“世界工廠”“製造業之都”的底色和優勢。
高度外向型的經濟模式是東莞的發家之本,但也是東莞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原因。雖然2020年東莞的外需受到重創,但東莞的供給體系和供給能力還在,經濟的“定盤星”還在,“工業基本盤”仍然非常穩固且優勢突出。
目前東莞共擁有製造業企業17萬家,2020年規上工業企業10861家,全廣東第一,佔全省比重從2015年的13.3%升至2020年的19.5%。成績的取得可謂一步一臺階,2015年時,東莞排名第三,2017年超過佛山升至第二,2019年超過深圳升至第一,目前,東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比深圳多550家,比佛山多3134家,比廣州多4987家。
與前述六座新晉萬億城市的規上企業相比,南通5365家,泉州5105家,福州2331家,合肥2088家,濟南1920家,西安1607家,東莞也是一騎絕塵。
2020年,東莞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26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81.4%,2016-2020年年均增長12.6%。其中,擁有三部手機(華為、OPPO、vivo)的電子資訊製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16萬億,成為東莞工業中第一個萬億級產業。目前,全球每4部智慧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
2016-2020年東莞規上工業增加值五年中共有四年增速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五年年均增長6.1%,比全國年均增速高0.6個百分點,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
五年間,這座“世界工廠”的科技“智造”含量也是逐年遞增。
2015年東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只有986家,而2020年已達到6381家,數量年均增長51.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數量位居全省第三、全國第九,在普通地級市排名中僅次於蘇州,居全國第二。
2015-2020年,東莞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從2989億元增長到13900億元,增加了約4.6倍。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大幅領先前述六大體量相近城市。其中,西安5234家,合肥3328家,濟南3029家,南通2180家,福州2052家,泉州1037家。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成為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東莞已經從加工製造業中心逐漸升級為先進製造業基地。過去5年,東莞的先進製造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47.0%提升至54.2%。初步形成了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
東莞的強,還在於其鎮街工業之強。
東莞誕生了一大批產業專業鎮,如虎門服裝、長安手機、大朗毛織、中堂造紙、樟木頭塑膠、厚街傢俱、塘廈高爾夫、茶山食品、麻涌糧油等特色產業。
2020年,東莞全部鎮街(園區)經濟規模均超100億元,全國百強鎮從2019年的15個增加至2020年的20個,實現歷史性突破。
資本市場“東莞板塊”也在加速崛起,2020年東莞市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10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全省普通地級市第一。根據今年8月釋出的《東莞上市公司2020年度發展報告》,東莞共有上市企業65家,累計評審認定上市後備企業283家,均居全省普通地級市第一。
2020年,東莞以佔全國0.03%的土地,貢獻了全國0.8%的金融存款、0.9%的地區生產總值、1.6%的稅收、4.6%的出口額,同時解決了全國0.9%的勞動人口就業問題。
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東莞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694.62億元,同比增長9.1%,兩年平均增長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85.14億元,同比增長11.3%,兩年平均增長3.8%;進出口總額11266.3億元,同比增長16.4%,兩年平均增長6.7%,行業恢復態勢良好。
這個體量,超越了西安(7639.15億元,同比5.7%)和福州(7631.98億元,同比8.9%),位居全國第22位。
如果四季度增速延續,僅剩的最後一個月不再有“黑天鵝”,東莞妥妥地穩進萬億俱樂部。
也就是說,還有31天,東莞即將成為大陸第24座邁進萬億門檻的城市!依靠其強大的工業發動機、強悍的實體經濟,萬億城市的排名不會止於24,爭先進位是必然。
不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國際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也讓東莞主政者深刻意識到外貿依存度過高所存在的發展隱患。
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在今年早些時候發出警醒,要是完全走拼空間、拼消耗、拼成本的老路,是很難走下去的,東莞的經濟轉型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要找一條新路,加強國內大迴圈。這對東莞將是一個“很重大的考驗”。
萬億城市有萬億城市的擔當和使命,祝願東莞晉級萬億城市之後,能夠破除路徑依賴,行穩致遠,帶動更大區域發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