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來,中國海軍開啟了新一輪造艦大潮,以052D/055型驅逐艦、054A/056型護衛艦、075型兩棲攻擊艦,以及國產“山東”號航母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裝備紛紛加入海軍。如此規模的持續發展,使得海軍僅用了10年時間,整體裝備水平和規模就實現了跨越性的提升。為了爭搶輿論陣地,美國海軍也對此大做文章,屢屢表示中國海軍艦艇數量追上美國海軍帶來的危機感,從而試圖營造針對中國的緊張氛圍。顯然,從現階段而言,中美海軍裝備的差異仍然非常顯著,但這並不妨將經過10年大發展後的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主力水面軍艦裝備進行簡單對比,更直觀地展示兩支海軍的真正實力。
首先,來看看驅逐艦、巡洋艦。目前,我國海軍共有39艘各型驅逐艦,其中包括3艘12000噸級055型驅逐艦,19艘7000噸級052D型驅逐艦,6艘052C型驅逐艦,以及052B、051C、引進的“現代”級等早期型號,總計排水量在30萬噸左右。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目前共有驅逐艦、巡洋艦92艘。其中22艘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滿載排水量9700噸。“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有68艘,按照不同型號,排水量分別在8300噸到9500噸之間;另外還有2艘排水量15000噸的DDG-1000型驅逐艦,總排水量在85萬噸左右。
無需再進行細緻的分析,僅從兩支海軍巡洋艦、驅逐艦的總規模及噸位,就能清晰看出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差距。當然,國內在已服役的3艘055和19艘052D之外,還有5艘055和6艘052D已下水但尚未服役。但目前美國海軍也正在建造的新一批次“阿利·伯克”IIA和Ⅲ型,也有5艘左右已經下水,雖然比不上055和052D未服役的數量,但差距也並沒有太大。
因此,國產055型萬噸驅逐艦,雖然公認在作戰效能、噸位和發展潛力上,超越了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包括最新的“阿利·伯克”Ⅲ型。但鑑於055建造數量只有8艘,海軍實際上仍然以052D為主力的現狀,證明了差距依然存在。總的來說,中國海軍驅逐艦數量,比起美國海軍還有較大差距,但最新生產的055,在質量上已經形成壓制,隨著國內進一步生產055的改進型號,兩者的差距將會逐漸縮小。
接下來是兩棲軍艦。在2019年9月,國產075型兩棲攻擊艦閃亮登場,之後又有2艘同級型號下水,這款擁有平直甲板,排水量超過4萬噸的大型兩棲攻擊艦,終於圓了軍迷的“小平頂”的夢想。而就目前已服役的075型首艦“海南”號來看,其效能確實非常出色,最多能搭載約30架各型直升機,在垂直登陸作戰時,最多能一次性投入營級作戰單位,對海軍兩棲作戰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除此之外,中國還先後建造了8艘071型船塢登陸艦,並且目前已全部服役。這款25000噸級的新型軍艦,一般被認為是075的有力搭檔,尤其是在075有一個面積稍小的飛行甲板,及具備搭載氣墊登陸艇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配合075型進行垂直登陸、超地平線登陸等現代化登陸作戰的重要裝備。而除了071和075之外,國內之前建造的072、073系列登陸艦,也有較大的規模(噸位較小),使得國內的兩棲軍艦(1000噸以上,用山命名的型號),共有49艘,總噸位大約40萬噸。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一向比較重視兩棲艦艇的發展,如今正在生產的“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噸位比075略高一些。同時還搭載了F-35B垂直/短距起飛戰機、MV-22“魚鷹”旋翼機、CH-53K重型直升機等艦載機,效能比目前075搭載的國產直-8、直-9系列直升機,要高出不少。此外,美國海軍還有7艘排水量同樣超過4萬噸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原本是8艘,但有1艘在去年燃起大火後退役),與國內071型類似的,“聖安東尼奧”級兩棲運輸艦,也建造了11艘。並且還擁有一定數量的船塢登陸艦、兩棲指揮艦,總數量為34艘,總噸位約90萬噸。
與兩支海軍在驅逐艦領域的情況類似,兩者在兩棲軍艦領域,數量和噸位同樣有較為明顯的差距。而國產071、075型兩款軍艦,效能雖然沒有達到055那種超越美國同型號的高度,但噸位和艦體空間,也達到了美國同類型艦艇旗鼓相當的水準。只是由於搭載的艦載機效能偏弱,尤其是直-20和武直-10遲遲沒有上艦,對075的實際戰鬥力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鑑於目前渦軸-10和渦軸-16進展順利,也許這一情況很快會有所變化。總的來說,兩棲軍艦的差距比驅逐艦稍微小一些。
在護衛艦領域,國內海軍的情況是最好的。就目前來說,共有32艘054/054A型護衛艦,這款4000噸級護衛艦是我國海軍水面軍艦的中堅力量,擔負著銜接近海、遠海的支援任務。既可以跟隨052D、055前出遠海,作為反潛力量加入遠海編隊或航母護航編隊,也可以在近海作為小、輕型艦艇的指揮旗艦,保證近海局勢的穩定。
此外,海軍還有共72艘056/056A型護衛艦。這款1300噸級輕型護衛艦的建造數量和建造速度,之前一度超過很多人的預計,甚至東海艦隊還曾創下在16天內,連續接收3艘056護衛艦的驚人紀錄。而事實上,056系列從首艦在2013年服役,到最後兩艘於2021年2月入列,8年中服役的72艘056,迅速擴充並更新了海軍的近海防禦力量,對於穩定近海複雜局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海軍目前還有少量的後期型053H1和053H3型護衛艦,使得目前護衛艦總數為119艘,總噸位在26萬噸左右。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自“佩裡”級護衛艦退役後,目前並沒有真正的護衛艦,作用類似的,是在美國海軍中地位獨特的“瀕海戰鬥艦”,目前共有19艘(最早服役的“自由”號和“獨立”號,已經在今年7月和9月退役)。這款3000噸級的新型艦艇,曾經是美國海軍由海向陸規劃的關鍵力量,但其模組化的建造思路及過於追求高速的定位,在實際使用時出現了很大問題。尤其是其大量使用鋁合金以減輕重量,導致維護異常艱難,腐蝕非常嚴重,使得“自由”號在服役13年,“獨立”號在服役11年之後,就已宣告退役。因此,目前美國海軍19艘總噸位超過6萬噸的瀕海戰鬥艦,實際上並不能滿足美國海軍的需求,被迫將寶貴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投入到日常巡邏之中。雖然美國海軍正在加速下一代“星座”級護衛艦的發展,但目前還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情。
總的來說,護衛艦或瀕海戰鬥艦,是中國海軍優勢比較大的領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於中國海軍面臨的近海局勢比較複雜,需要大量的護衛艦完成近海巡邏、護漁護航等效能需求較低的任務。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美國海軍之前錯誤估計局勢,將“佩裡”級護衛艦大量退役,而新一代瀕海戰鬥艦定位又出現嚴重誤差,新舊交替艱難最終造就了目前艱難的現狀。總的來說,護衛艦領域的優勢,尤其是32艘054/054A護衛艦的存在,使得中國海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驅逐艦數量的不足。當然,兩支海軍護衛艦/瀕海戰鬥艦的數量差距,實際上也直接導致了兩者1000噸以上主力軍艦,在統計口徑上的數量差距。
最後,也是最引人關注的航空母艦。目前中國共有2艘6萬噸級滑躍型航母,總噸位13萬噸左右。美國海軍則有11艘10萬噸級核動力彈射型航母,總噸位超過110萬噸,並且搭載的都是由F/A-18E/F、E-2D、EA-18D等主力艦載機為核心,構成的完整混編艦載機聯隊,戰鬥力非常強悍。這實際上是目前兩支海軍差距最大的領域。即使目前國內已開工建造下一代新型航母,並幾乎可以確定將搭載國產電磁彈射裝置,但也只是減少了兩支海軍在航母領域的差距,遠遠達不到追平的程度。
應該來說,雙方在航母領域的數量雖然僅僅相差9艘,但噸位差距卻超過90萬噸,這遠不是我國海軍100艘護衛艦的數量優勢所能彌補的。美國海軍雖然在宣傳時屢屢表示,中國海軍主力軍艦數量已超越美國海軍,但只需要透過簡單的分析就會發現,這種將包括1300噸級輕型護衛艦數量,與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一起統計的方式,並沒有太大意義。
此外,一支完整的海軍還應該包括補給艦、支援艦及水下潛艇等部分。就目前來說,中國海軍遠洋補給艦、電子偵察船、醫療船等領域,狀況都比較不錯,大體上是質量與美國接近、數量稍遜一籌的情況。至於潛艇領域,情況則非常不樂觀。由於中國潛艇部隊比較敏感,因此數量很難統計,但一般認為我國海軍潛艇總數量,與美國海軍潛艇總數量大致相當(都是60到80艘左右)。但國內潛艇部隊大部分都是排水量2000到3000噸級的常規潛艇,而美國海軍最小的潛艇,也是6000噸級“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實際戰鬥力差距非常明顯。
在粗略比較我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裝備現狀後,大體上可以認為,雖然在最簡單的數量統計上,國內海軍佔有優勢(209艘對169艘),並且055、071、075等新銳型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但實際上,在航母、驅逐艦、兩棲艦艇,甚至潛艇領域都有一定差距,這並不是簡單的、不分軍艦大小統計就能覆蓋的。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中國海軍就全面落後於美國海軍,或者說美國海軍沒有缺點。事實上,一般認為中國海軍有兩個比較明顯的優勢。
第一,美國海軍軍艦的艦齡較長。中國海軍包括054A、056、052D、055等軍艦在內,都是服役時間不到10年的新銳艦艇,正處於剛剛磨合完畢的巔峰狀態。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剛剛服役不到兩年的055型首艦“南昌”號,其在2021年3月在對馬海峽開展各類遠洋活動,出動頻率之高、戰鬥力之強悍令人乍舌,而這實際上是目前國內水面軍艦目前的常態。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的裝備數量優勢雖然比較明顯,但其驅逐艦和巡洋艦,絕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雖然噸位、數量仍然可觀,效能也有一定水準,但超過20年的服役時間,也使得這些軍艦的狀態每況愈下,出動率愈來愈低。況且,在2025年之後,美軍艦艇還將迎來新一輪退役大潮。這種後繼乏力的情況,是美國海軍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錯誤定位所導致的直接後果,也註定會在未來10年中,對兩國海軍的實力對比造成非常明顯的影響。
第二,兩個國家的造艦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國內包括052D、055和國產航母在內的大型軍艦,都是由一南一北兩家造船廠建造。尤其是在發展航母時,第1艘“遼寧”號,是由北方大連造船廠改造,之後的“山東”艦也是由大連造船廠建造,正在建造的下一代航母,卻是由南方的江南造船廠建造。即使國內可以做到建造資料共享,但這種在早期建造技術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更換造船廠,仍然會不可避免地對建造進度造成影響。
而國內之所以如此,一般認為是希望兩家造船廠都能真正擁有獨自建造大型航母的經驗,為後續航母定型及加速建造做好技術鋪墊。前期的痛苦,總比後期全面調整的代價要低得多。相比之下,目前美國僅有一家航母造船廠,這種獨有的壟斷地位,導致了美國航母建造價格節節攀升,從第10艘“尼米茲”級航母的60億美元,飆升到第1艘“福特”級的130億美元(間隔不到10年),這是建造前根本難以想象的超高價格。此外,這種將航母建造資源,集中在一個造船廠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美國軍用造船業的萎縮。與我國目前民用、軍用造船業欣欣向榮的情況,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事實上,僅僅在10年前,我國海軍的艦艇總噸位一般認為還不到50萬噸,而在10年之後,已經超過220萬噸,在10年內增長了超過170萬噸。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噸位,在10年前就已達到530萬噸,10年之後則是550萬噸左右(加上總計150多萬噸的各型補給艦),在10年內增長20萬噸。就目前美國軍用造船業發展乏力、造艦成本節節攀升,並有大量軍艦即將退役的現實情況,美國海軍未來10年的艦艇總噸位,恐怕很難出現增長,甚至會有小規模的萎縮。而國內海軍在退役軍艦數量很少,並且繼續批次建造的情況下,應該又將迎來一個波瀾壯闊的10年。也許當我們在2030年再次對比兩國海軍裝備時,將會得到與現在迥然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