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這是鍾南山院士的名言,也是威海市立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王曉寧一直遵循的人生信條。
入職以來,王曉寧始終牢記並恪守醫者誓言,憑藉紮實的專業技能,用心服務病人,不斷提升患者的滿意度;成為科室負責人後,她深知責任重大,兢兢業業,帶領團隊緊跟前沿醫技,不斷創新醫療舉措,為患者謀福祉,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初心和使命,用一顆真誠的心溫暖著每一位患者。
精準施治 解除患者疾病痛苦
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因胸悶喘憋、不能平躺,被緊急送往市立醫院綜合內二科。老人入院時病情危重,初步判斷心衰合併呼吸衰竭,經過王曉寧團隊的積極搶救,半小時後,患者坐位狀態下喘憋改善,半臥位又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王曉寧仔細檢查,迅速判斷患者是由甲狀腺增大壓迫支氣管導致呼吸道嚴重狹窄。
由於老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肺佔位等諸多慢性病史,隨時有生命危險。王曉寧一邊與家屬交代病情的嚴重性,一邊組織全院多學科專家會診。專家討論意見,患者高齡,一般營養狀態欠佳、心肺功能極差,任何一點不慎都會造成嚴重後果,患者不能耐受全麻手術,只能考慮在局麻下氣管支架植入手術,先撐開氣管保命,但手術醫師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王曉寧反覆多次與家屬溝通,因為多年來對王曉寧團隊的無比信任,家屬決定試一試。
家屬決定後,王曉寧又出面跟支氣管鏡專家溝通、交流,解除專家的後顧之憂。但專家要求,患者能夠平躺半個小時才能進行手術。為了這“珍貴”的半小時,王曉寧帶領團隊對患者進行了不分白天黑夜的精心治療護理,抗感染、改善心衰、霧化吸入解痙藥物、床旁心臟康復、呼吸操,在3天的漫長等待中,患者從最初的躺下10秒就憋氣,到能平躺半個小時、1個小時。手術當日,王曉寧與護理人員攜帶搶救藥品全程陪同,握著老人的手,對其進行撫慰,實施有效心理減壓和情緒疏導,氣管鏡室團隊專家用最短時間圓滿完成支氣管支架植入手術,最終老人康復出院。
類似成功救治的病例,在王曉寧的從醫履歷裡屢見不鮮。之所以能在臨床為患者設計出最優治療方案,與她不斷探索前沿醫技分不開。“現代醫學日新月異,診斷治療技術不斷提高,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善於學習,才能掌握最前沿的技術和理念。”王曉寧說。
自2000年畢業從事內科專業後,王曉寧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始終保持著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從醫學專著學起,透過雜誌、論文及網路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瞭解國內外心血管內科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為了學到前沿的醫療技術,她還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大醫院進修深造。
堅持不懈的努力,讓王曉寧業務功底越來越深厚,如今,她擅長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慢性心力衰竭、雙心疾病、腫瘤心臟病等疾病的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可以運用藥物處方、運動處方、心理處方、營養處方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全面綜合干預。她酷愛醫學科普,拍攝的科普影片曾獲得山東省科普大賽三等獎,管理的公眾號不定期更新慢病管理知識,是山東省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類)健康教育專家庫成員、威海市首批健康科普專家組成員,現任中國心臟康復聯盟基層居家心肺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心臟康復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等。
創新突破 一切只為病人著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病人越來越多,逐漸年輕化。很多冠心病病人放了支架後不改變生活方式,會再次出現心絞痛。由此,王曉寧開始關注慢病管理和心臟康復。
那時候,國內真正開展心臟康復的醫院並不多。2018年,帶著對心臟康復的熱情,王曉寧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進修學習。在那裡,她很好地掌握了專業的心臟康復知識。
回到市立醫院後,王曉寧迅速組建心臟康復團隊,率先在威海地區開展針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以慢病患者運動處方為核心的心臟康復工作。“心臟康復的開展比較嚴謹,治療前要進行一系列心肺功能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對重症患者,早期要在心電監護下運動,處方合理,才能保證患者安全。同時還要配合飲食指導、心理干預及生活習慣的改善、規律服藥、定期監測各項指標和接受健康指導等多種手段。”王曉寧介紹。
在她的帶動下,從2019年起,每天下午上班時間,總能看到這樣一幅靚麗的風景——一群老年人在走廊裡扭動身體,跳起心臟康復操。每月的最後一個週四上午,在市立醫院周圍居住的慢病老人還會來到醫院,聽一場醫護人員組織的患教課。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作為一名醫者,要時刻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問題,多去安慰和陪伴。”王曉寧說。
2020年,王曉寧在工作中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請科室會診的腫瘤患者越來越多。針對此點,她又開始關注腫瘤心臟病領域,開設了腫瘤心臟病門診,由心內、放療、化療、心臟超聲等方面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會診團隊,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面對面的病情分析討論,努力為他們制定更優的診療方案。此舉也使患者不用在多個科室間往返奔波,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矢志不渝 勇擔使命再出發
從綜合內二科到心內科,再到如今的臨床營養科,從醫20餘年來,王曉寧先後在三個科室工作,每次工作調整,她都能迅速調整狀態,以最飽滿的熱情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她時刻要求自己用心做事、坦誠待人,在她眼裡,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不論在哪兒,謙虛、謹慎、仔細、認真、執著都是領導和同事們用得較多的評價她的詞彙。
“我開始在綜合內二科工作,在李魯明、李芹等多位心血管專家的引領下,慢慢成長起來。”王曉寧介紹。2018年,根據醫院安排,她開始主持科室工作。當時科裡有醫護人員接近30名,下設2個門診、2層病區、1個胃鏡室,雖然工作壓力比較大,她真誠相待,工作上多跑腿、多溝通,逐漸得到了科室醫護人員的認可,局面很快開啟。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大家配合默契,團隊凝聚力、執行力都非常強。
醫者父母心。在王曉寧看來,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就是救死扶傷,要用心為每位病人解除病痛之苦。在臨床診療中,她時刻提醒自己務必仔細、認真,尤其是對老年患者,要隨時關注病情變化。她也是這樣要求團隊成員的,日常她以身作則,不只是在查房時聽患者說,更多的時候,是跑到病床邊觀察、傾聽。特別是夜班時間,她總會巡視病房若干次,往往是患者在安穩地休息,她卻悄悄地溜進去檢視病情及心電監護,這已經成為她多年的職業習慣。
今年7月,由於工作需要,王曉寧來到臨床營養科任職,對她來說,這是全新的開始。為了掌握相關業務知識,她參加了多個線上線下學習班。“人們普遍對營養認識不足,認為營養就是吃飯,並不知道營養治療貫穿於整個疾病治療全過程。缺營養,蛋白質不足,免疫力差,術後恢復肯定不好,也會帶來若干併發症。下一步我們要做更多的科普知識宣傳,讓百姓瞭解什麼是正常的膳食結構,而不是聽信謠言,延誤治療,同時,也慢慢參與到臨床疾病的營養管理中。”王曉寧說。
“臨床營養學科在國內發展緩慢,學科力量薄弱,且專科從業人員少,開展每一項新工作都很困難。我們也是在參照國內省內營養科工作模式基礎上,自己摸索,邊學邊幹。”王曉寧介紹,目前科室正在按照國家營養質控中心要求,緊跟醫院工作部署,逐個科室推進住院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早期發現有營養風險的患者及早進行營養干預,避免不良事件發生。未來,科室將爭取更多的人才力量儲備,重點發展腫瘤營養及慢性病營養亞專科。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今,面對嶄新的工作環境,王曉寧信心滿滿,躊躇滿志,將帶領全科人員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奮發向上的激情,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執著的努力,在市立醫院這個平臺上,用更好的技術、更優的服務,為廣大患者健康護航。
威海晚報記者 魯增林 通訊員 周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