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直播間裡的主播們“激戰”正酣,另一面卻是品牌走向破產清算,近來拉夏貝爾正在上演魔幻的一幕。
11月24日,“拉夏貝爾被申請破產清算”登上微博熱搜,根據拉夏貝爾日前披露的資訊,多位債權人因拉夏貝爾不能按期償還債務,向法院遞交破產清算申請。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ST拉夏的負債合計達到了38.6億元,而公司目前資產總計28.89億元,顯然已經資不抵債。
拉夏貝爾的破產清算,雖然對很多消費者來講有些突如其來,可公司經營不善的訊息早已傳出,這家頂著“中國版Zara”光環的女裝品牌,在經歷了快時尚從高速擴張到山河日下的轉折後,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結局。
不過當輿論的關注點都放在拉夏貝爾時,殊不知快時尚競相模仿的“本尊”Zara,同樣不好過。
逆轉的優衣庫,衰頹的Zara
2020年疫情在全球肆虐,快時尚品牌皆損失慘重,但進入2021年,隨著疫情的平穩,快時尚似乎在漸漸復甦。
據資料統計,今年1-6月8家快時尚品牌合計新開門店126家(不含升級重開門店),其中一季度開業28家,二季度爆發式開出98家,整個上半年開業量為近四年新高,是2020年同期的近4倍。與此同時,快時尚品牌的業績也紛紛上漲,H&M銷售額同比大漲75%,Zara母公司Inditex銷售額同比大漲49.6%,迅銷集團表示上調截至8月底的2021財年業績預測。
但是快時尚品牌的市場格局已然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開店數量來看,開店量前三的品牌分別是MJstyle、優衣庫、UR,其中兩家本土快時尚品牌趁機擴張,優衣庫也開始恢復開店計劃。而在這些開店的名單中,可以發現,恰恰少了Zara和H&M的身影,兩家在上半年沒有一家新店開張。
去年,ZARA關停了我國內地共38家門店,佔其內地門店總量的21%,Inditex還宣佈預計未來兩年Inditex將在全球範圍內繼續關閉旗下1000-1200家門店。
2002年,優衣庫率先進入國內市場,過了幾年,ZARA與H&M也同時進軍,很長時間內,ZARA憑藉“上新快、潮流、價格優”,迅速登上了快時尚之王的寶座。但現在,快時尚之王已然易主,今年2月16日,優衣庫以10.8725萬億日元(按收盤價計算),從ZARA手中奪下“全球總市值第一的服裝公司”桂冠。
快時尚市場復甦,為什麼優衣庫和ZARA的發展態勢截然相反?一方面,由於歐美地區的疫情反覆,主打歐美市場的Inditex線下門店始終無法恢復疫前水平。截至4月30日,集團旗下三分之一的門店仍處在關閉狀態,52%門店開業受到防疫限制。
相反,優衣庫的市場重點在亞洲地區,尤其是受益於我國市場的出色表現,直接拉動了整個公司的增長。根據財報顯示,2021財年全年,大中華市場期內達成收益及經營溢利雙雙大幅增長,創下了歷年來的最佳業績。
市場預計我國市場將在202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服裝市場,這也就意味著優衣庫超越ZARA的優勢仍將持續。
另一方面,高速發展時期已經過去的快時尚正在遭遇質疑,儘管優衣庫被市場劃分為快時尚範疇,實際上其風格與主打上新快的ZARA不盡相同。優衣庫以舒適為潮流,在價效比上也遠超ZARA,這也是為什麼它博得國內消費者歡心的主要原因。
直播“殺死”快時尚?
快時尚的危機不單單是來自疫情,早在疫情前,快時尚品牌的增長速度就在放緩。2017年以前,ZARA在華每年開店數量都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到了2017年,新開店鋪數量驟降到6家;H&M在2017年新開店數量相比前一年也直接“腰斬”,2019年還關閉了10家店鋪。
快時尚的衰頹,在全球市場也有所顯現。根據Inditex集團公佈的2018財年業績報告,集團淨銷售額同比上漲3%至261.4億歐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同比提高3%至54.6億歐元,淨利潤同比上漲2%至34.4億歐元。上一財年,Inditex集團的淨利潤增幅為6.7%,到了2018財年,集團顯然在以極低的個位數勉強增長。
ZARA掀起了快時尚的潮流,卻也是快時尚模式遭遇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頻頻出現的產品質量問題,讓外界對快時尚過於強調上新速度而無法兼顧品控的模式產生質疑。
不過,在國內市場,快時尚敗走並不是因為產品質量,當淘寶、小紅書、抖音等線上平臺透過多元化的營銷,更好地迎合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行為變化時,快時尚在本土服飾面前徹底敗下陣來。
比如在小紅書上,時尚博主們透過衣品穿搭、線上店鋪或線下門店探店等形式,將內容呈現給消費者,吸引消費者“打卡”消費。
當然,線上渠道的營銷更多的是服務於分散的中小服飾品牌,直播的出現和覆蓋才是對快時尚最大的打擊。因為直播的形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了彌補了線上購買衣服無法展示直觀效果的缺陷,更關鍵的是,快時尚雖快且“時尚”但並不便宜,直播間以最低價為核心競爭力,恰好對快時尚形成了有力衝擊。
今年雙十一天貓女裝排名的變化已然證實了這一點。天貓女裝TOP10中,ITIB、鴨鴨擠下了去年榜單上的樂町、ZARA,躋身前五,而僅僅成立18個月的ITIB更是以新銳的身份直接拿下了類目榜首。
ITIB是薇婭直播間的常客,其三次攜手薇婭舉行聯名系列線上時裝週大秀,透過沉浸式的即秀即買,讓消費者在直播過程中直觀感受穿搭,以此刺激消費。據悉,ITIB一次僅5小時的直播就吸引了2045萬人次觀看,總引導成交額高達4.1億元。
另外,很顯然,不少曾經在快時尚面前“敗陣”的國產服裝品牌也藉助直播成功尋找到新的增長點。如樂町和太平鳥,早在2018年就開始佈局直播的太平鳥,先後抓住了淘寶和抖音店鋪自播的紅利,在拉新使用者和做高GMV上嚐到了甜頭。而其子品牌樂町,在雙十一天貓品牌熱銷榜女裝行業上,已經排在了ZARA的前面。
可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直播,而拋棄了快時尚。
ZARA與拉夏貝爾的距離可能只有半個月
在國內,很多品牌都以“中國版ZARA”自居,拉夏貝爾、美特斯邦威、太平鳥…這些ZARA的學徒雖然都曾風光一時,可如今大多不好過。尤其是拉夏貝爾走向破產清算,讓外界對快時尚模式能否繼續引導服裝潮流引起了強烈質疑,從而上升到ZARA身上。
ZARA會不會被時代所淘汰?早些年,比爾·蓋茨對微軟的危機意識有過一個簡單的概括: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摩爾定律稱,積體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在這個週期內,一個公司的產品創新如果不能跟上變革的步伐,等待其的很可能就是淘汰。
ZARA以快聞名,它可以做到7天生產、14天下櫃、30天上櫃,但如今ZARA的“快”已然受到挑戰。
根據Inditex集團釋出的年度財報,該服飾集團在2020年生產了超45萬噸的服裝,較2019年減少了約17%,與2016年近45噸的產量基本持平。受疫情影響,Inditex集團的線下門店始終未能恢復,也無法正常上新,而且產品上新構建於減產之上,這並不是供應鏈效率的提升。
當然,最致命的不在於此,而是新品牌開始在供應鏈的敏捷性上超越ZARA。
比如SHEIN,去年SHEIN年營收接近100億美元,連續八年營收實現超過100%的增長,而且這一國產品牌的核心市場反而在海外,僅上半年該公司在全球220個地區市場的應用下載量超過8100萬次。
SHEIN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源於它的價效比,SHEIN一條普通裙子,通常僅需10美元左右,最低只要3美元,而Zara最低也要30美元以上;另一方面,SHEIN的上新速度與Zara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據悉,它能把打樣到生產的流程縮短至最快7天,比Zara最快時還快了一倍。
在供應鏈上,SHEIN的靈活還表現在一點,就是Zara等國際品牌一次最少要生產上千件,才會有供應商肯為其生產,而SHEIN能做到一次最少生產100件衣服,這樣可以避免像Zara一樣造成產能過剩,招致輿論批評。
不過,Zara已經在為供應鏈升級作準備,來應對未來的挑戰。從去年開始,Inditex逐漸減少了中國地區的供應商數量,相應地,在土耳其地區逆勢增加了13家供應商,使該地區供應商總數升至為215家。Inditex的總部在西班牙,增加鄰近地區的生產比重,顯然能進一步提升集團供應鏈上的反應速度。
服裝產業雖然不如技術變革引導的網際網路經濟那般殘酷,可在快時尚領域,一旦快的優勢都無法保持,那在時尚風格遭受批評的背景下,其商業邏輯可能會被逐漸瓦解。在國內市場,這種趨勢已經相當明顯。
拉夏貝爾的倒下或成定局,Zara的結局似乎也有了新的預示,快時尚究竟何去何從,可能取決於自救之法,轉型線上、加大營銷還是縮減SKU?新的挑戰還在等著。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網際網路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資訊的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