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培養一個具有較強時間管理能力的孩子,能夠高效地利用校外學習時間,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閒時間,學得輕鬆、玩得快樂,可能是每一個家長的願望。什麼是時間管理?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妥帖地處理每一件事,能夠高效高質量地完成任務並達成較好的效果。孩子的時間管理意識和能力培養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地滲透和引導,更需要家長耐心地陪伴和鼓勵。
時間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要從小培養,循序漸進
意識決定行動。培養孩子具有較強的時間管理能力,首先要引導孩子確立時間管理意識,這需要家長結合日常生活有目的地進行引導與滲透。比如,怎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運動時間、休息時間,怎樣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抵制手機遊戲的誘惑等。這些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個管理專案,看似微小,但其管理效果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成長髮展。因此,從小滲透時間管理意識,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從小激發孩子參與時間管理的興趣,幫助孩子有意識地整體規劃時間。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研究時間管理得當而使事情處理得高效優質的事例,開啟孩子的視野,激發其嚮往之心。同時,家長也需要發揮示範作用,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在時間安排方面比較得當,處理家庭事務高效優質,因而能騰出更多親子活動的時間,讓孩子充分體會到時間管理帶來的益處,有效地激發起孩子參與時間管理的興趣。
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應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逐步推進,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分階段指導時間管理的方法。
起步階段(2-7歲):重指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模仿性強、自制力弱,特別要做好起步的指導。剛開始,可以由家長幫助孩子來制定一天的活動時間:幾點起床,大約用多少時間;幾點吃飯,大約用多少時間;幾點活動,大約用多少時間……同時也要對相關活動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時自己穿衣整理,吃飯時獨立專心吃完,活動時認真自主完成。這樣的起步引導,可以貫穿於孩子自懂事起至小學一二年級,重在鼓勵孩子在嘗試中學會時間管理的方法,體會時間管理的益處。
參與階段(7-12歲):重自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因有前期起步階段的基礎,對時間管理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和實踐經驗,因此可以鼓勵孩子一起來參與安排每項活動的時間。比如,預估完成每一項作業所用的時間,在完成作業時進行記錄評價;預估查閱資料需要的時間,給予必要的使用電腦或手機的機會;預估拓展活動的時間,提供寬裕的自主安排時間等。預估時間,重在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整體規劃意識,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業餘時間劃分成一個個板塊,也能更好地反觀任務的完成情況。這樣的參與引導,可以貫穿於孩子的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孩子自主規劃與管理的能力,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自主階段(12歲以後):重放手。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喜歡聽從家長的說教,因而可以鼓勵孩子獨立進行時間管理,比如自主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時間,包括起床時間、用餐時間、休閒時間、作業時間、運動時間、睡眠時間等,並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同時,家長要轉換角色,從指導者的角色慢慢變成鼓勵者和支持者,以關心孩子的生活為主旨,親切地陪伴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關愛,激勵孩子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時間管理意識、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展現更好的自我。
孩子時間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需要在每天的生活中得以規範和完善,才能逐漸內化成良好的習慣。一方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符合孩子成長的時間管理方式,並透過多維度的評價來不斷強化;另一方面,家長可以透過觀察、溝通等途徑來反觀設計的時間管理方式,進行適度調整,使之更適合孩子的發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耐心引導,鼓勵孩子參與時間管理的活動,在強化時間管理意識和能力的背後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家長要善於教孩子時間管理
家長要善於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一方面,家長要透過示範引領使孩子知道時間管理“是什麼”,明白時間管理“怎麼做”;另一方面,家長也要耐心陪伴,既要真誠鼓勵孩子的進步,也要理性面對孩子在時間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一要示範引領。“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在時間管理方面,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規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並預設相關的活動時間和結果。如晚上的時間管理可以預設為:17:00做作業,18:00晚餐,18:40散步,19:30洗澡整理,20:00閱讀拓展,21:00睡覺(如遇特殊情況可作調整)。在孩子開展這些活動時,家長可以與孩子同步進行,還可以採用“競賽”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參與積極性,並即時評價孩子的完成情況,以正向的鼓勵引導孩子,凸顯示範引領的作用。
二要耐心陪伴。在指導孩子進行時間管理的過程中,家長的耐心陪伴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家長和孩子一起面對日常的生活管理細節,特別是當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這樣的陪伴更易於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並能幫助孩子形成有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家長可以和孩子各司其職完成各自的任務,比如孩子做作業、家長做家務,完成後共同欣賞各自的成果,這樣的陪伴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也提高了家庭管理的效益。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陪伴並非單一地指近距離“陪”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做事,而是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陪伴,既給予孩子方法的指導,又給予孩子自主的空間,以使家長和孩子實現時間管理的共贏。
三要理性面對。孩子在時間管理習慣養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問題,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家長一定要理性面對,辯證剖析,切不可簡單粗暴處理。比如,當發現孩子沒能準時完成某項活動時,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現象背後的原因,並鼓勵孩子自己來修改完善;再如,當孩子提出申請變動某些預設時,要在傾聽其想法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調整,使活動更適合孩子。總之,面對孩子在時間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家長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以鼓勵完善為原則,不斷激發孩子正確進行時間管理的意識,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監測和評價孩子的時間管理
在孩子進行時間管理的過程中,及時監測與評價也是相當重要的。評價可以分成短期評價和長期評價兩種方式:短期評價可以“天”為單位,記錄下孩子每天的活動情況,並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給予適當的評價獎勵;長期評價可以“周”“月”為單位,以合理方式核定每週、每月的完成情況,再對孩子的時間管理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與評價。
1.短期評價,感受顯性快樂。孩子時間管理的短期評價可採用分類評價方式,主要是讓成效看得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孩子一天的活動專案設計細緻的評價表,記錄每一項活動的相應成果,進行“星級”評定。可以把一天的業餘生活專案都列入,或者挑選一些重要的專案列入,較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時間管理達成情況。列入的活動專案最好與孩子一起商定,使評價更有針對性和可行性。這樣的評價表比較適合2-10歲的孩子使用,可以把孩子的每項活動加以細緻量化,使孩子的生活更有規律,還可以讓孩子從小學會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家長要用心持續評價孩子每天的每項活動,根據統計到的“星級”進行適度獎勵,可以是孩子選中的有意義的物品,也可以是外出活動等。幫助孩子形成一種穩定、良好的時間觀念,並慢慢內化成孩子自身的一種生活習慣。
短期評價以一個專案、一天活動為評價週期,顯性地呈現孩子在完成每項活動中的情況。能夠讓孩子主動參與到自我評價的過程中,真切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更能有效地激發起其參與時間管理的積極性。
2.長效評價,體會深層快樂。基於短期評價的基礎,家長可以進一步把每週、每個月的評價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從而發現哪些專案完成得比較好,只要堅持執行即可;哪些專案完成得不盡如人意,需要進行修正。這樣累計評價的目的是讓時間管理的成果最大化。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記錄每週的“星級”情況,引導孩子形成長久堅持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要鼓勵孩子正確看待每月的不同結果,理性分析查詢可進一步提升的點。
長效評價,以一週表現、一月情況、一年成長為統計週期,清晰地展現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僅能夠讓孩子學會整體看待自己的努力成效,也能在比較中體驗到時間管理之於自己成長的重要性,激發其自我成長的內驅力。
3.多樣評價,助推自我成長。時間管理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尤其是在成長階段,短期評價能讓孩子顯性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收穫當下的快樂;長期評價則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一段時間的努力成果,給孩子持續的成功體驗。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的綜合運用,既可以使孩子關注每天的每項活動,也可以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態度,讓他們更有序地安排自己的業餘生活,適度地控制不必要的干擾與誘惑,拓寬孩子的自主發展空間。當然,家長也要正確處理適當的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之間的關係。當孩子年齡較小時,物質獎勵是激發其參與活動的重要方式;隨著孩子年齡逐步增長,家長要淡化物質獎勵,引導孩子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提升。
總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部時間管理的長期“培育史”。作為家長,首先要有時間管理的意識,更要有引導孩子進行時間管理的能力;其次要有時間管理的方法,在示範引領中當好表率,在耐心陪伴中共同成長,在理性面對中不斷完善;最後要注重時間管理的評價,運用短期評價讓孩子的每個小成功顯而易見,運用長期評價讓孩子學會堅持、學會自我調整。家長只有這樣用心陪伴與指引,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為時間管理的主人。
(魏芳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
《人民教育》雜誌2021年第13-14期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