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那是“慢性病”。“慢性病”,就要有長期應對的覺悟。“慢性病”要的是長期觀察、長期治療、長期用功,而不是下猛藥,立刻見效。趁放假有時間,應該幫助孩子落實一套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當新學期開學的時候,孩子恢復了對學習的熱情,有了學好的信心,那麼,這樣的暑假過得就算卓有成效了。
暑期方案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診斷孩子面對學習的心態;第二個步驟是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能力不是考試成績,而是上學以來,孩子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形成了接觸新知識時,應該有的“資訊分類—資訊堆積—資訊組合—資訊結論”這樣4個思維步驟,而不是重複課堂上老師示範的套路來應對作業;第三個步驟,就是結合前兩個步驟的狀態做一個規劃,透過50天的暑假來進行調整,也就是“慢性病”的調理過程,並最終在新學期開始時,讓孩子有一個飽滿的狀態,這個狀態指的不是擁有很多豐富的知識,而是指一種精神狀態,這才是關鍵。
第一個步驟,心態診斷。學習的心態,指的就是內心對學習的一種意願。孩子面對學習的時候,表現出的是喜悅、期待,還是厭煩、抗拒,這是能夠透過三個要素評定出來的。第一個要素是動機,第二個要素是承諾,第三個要素是信心。
意願=信心+承諾+動機
動機就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想法,如下5個問題,可以測評出孩子面對學習時的動機強弱程度。
1.學習活動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分別是聽課、寫作業以及考試,你覺得三個環節中,哪一個最重要?
2.你知道班裡三個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都是誰嗎?你知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嗎?
3.當你開始一項學習任務的時候,比如寫作業或者聽課,你覺得自己做這件事情是為了誰?
4.如果你完成了一天的作業任務,或者有一次考試成績很好,你最希望讓誰知道?
5.在你的記憶中,對自己在學習任務方面的表現特別滿意的是哪一次,那次你做了什麼?
孩子在對以上5個問題的回答過程中會流露出“消極、中立、積極”三種不同的態度,你可以評估一下並對此打分,中立態度為0分,消極傾向和積極傾向都分為5個等級,消極傾向從-5分到-1分,積極傾向從1分到5分。這樣,孩子的動機分數就出來了。
動機分數至少要達到3分,才有可能實現第二個要素,即承諾。如果孩子的動機分數小於3分,那麼父母當下主要應該做的就是恢復孩子的學習動機。要讓孩子從學習中找到與自己有關的事情,他才能夠有所觸動,並且要讓孩子體會到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改變,而且他要能夠親自看到這個改變的結果,並對此表示滿意,這樣的事情才是能夠幫助孩子恢復動機的事情。
承諾就是一個人用自己的語言對你表示自己的決心,如果這個人把自己的決心寫出來了,承諾的程度就更強;如果把這個寫出來的承諾張貼出來,說明決心更大,那麼對應要做的事情,做成的可能性就更大,有所改變、取得成效的可能性就更大。
第三個要素就是信心,只有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結果,才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是可以達到自己預先設定的目標的,也才能夠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迴路,那就是隻要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配之以相應的努力,就能夠達成,或者部分達成。這樣,意願這個狀態就算是恢復了。
一個假期能夠恢復孩子的學習意願嗎?這就好比讓一個長期慢性病人恢復內在的體力一樣,可能病症還在,但是臉色紅潤了,聲音有底氣了,走路堅實了,這是康復過程中的重要訊號。對應來說,就是兒童目光有神了,看到作業的時候,不在內心厭惡和抗拒了,不在以打發,對付,敷衍的心態來對待了。
第二個步驟,學習能力評估。學習能力也有三個要素,分別是知識程度、思考的經驗以及實際操作技能的表現。
能力=知識+技能+經驗
這三個要素的關鍵是經驗,沒有經驗,也就沒有技能,沒有技能,看起來會的知識,其實都是沒有根底的,被時間的潮水起落幾次,就洗刷乾淨了,大腦裡只剩下了空白。這裡也有5個問題,能夠測評出孩子學習能力的當前水平。
1.當你覺得聽懂了老師課堂上講的一個知識點時,你能夠在哪些情況下使用這個知識點,把它們寫出來。
2.回憶自己聽課時的情況,有沒有老師講的事情,你以前早就知道的,如果有,回憶一下你是怎麼知道的。
3.你嘗試過模仿作業,或者模仿考卷裡的題目,自己出一道題嗎?試著模仿一次。
4.試一試將你從學校裡學到的任何一個知識點講給父母聽,看看自己能夠講多長時間。
5.學校裡不同科目所學的知識,你能夠找到其中相同的地方嗎?嘗試寫出來。
以上5個問題,同樣按照孩子的回答情況對應打分,也是從-5分到5分之間,最終的分數就決定了孩子學習能力的情況。如果得分在1分以下,那麼父母當下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著手恢復孩子的學習意願,還要啟動基礎知識再造的過程。再造時要強調實際操作,也就是培育孩子自己形成足夠的經驗,自己表現出操作的技能,從而形成自己得到的知識。
舉個例子,比如說要想提升小學三、四年級孩子的數學能力,就要從算牌遊戲開始,而不是讓孩子一味刷題,因為刷題是進一步鞏固知識熟練性的做法,但學習不是熟練工種,而是思維的形式。孩子必須自己去形成認識,比如透過遊戲中輸贏的過程,認識數量之間的變化。更多的活動案例可以參考《好媽媽這樣教數學》,其中有53個動手操作的活動,透過活動,能夠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技能,最終成為自己掌握的知識。
這樣一來,兩個步驟就完成了。以上兩個步驟所涉及的心理學原理都在《哭鬧撒謊育兒心理學》一書中。孩子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是慢性病。學習上沒有急病,不需要掛急診,所有學習問題需要的都是全面的化驗(即測評)、診斷,以及病因的查詢,不是要對症下藥,而是要對因調整,“因”的改變,會帶來“果”的成熟。
第三個步驟,制定規劃。針對孩子學習意願以及學習能力的得分設定調整方案,也就是治療體系。
針對意願的恢復,有3個能夠在暑期中,在家庭裡落實的活動。
1.讓學習任務輕鬆起來,以遊戲的形式進行,數學可以變成遊戲,語文也可以,英語也可以。每天遊戲時間兩次,一次15分鐘,兩次間隔6個小時。堅持一個暑假,只要孩子透過遊戲能夠恢復部分學習意願,那就是有起色了。
2.跟孩子一起做一個暑期計劃,不是針對學習任務的,而是針對想要實現的某件事情,比如父母可以設定自己要減肥,測量現在的體重,並設定要減去的重量,計劃好每天要為此做的事情,並將這樣的計劃寫出來,張貼到牆上,鼓勵孩子也設定一個自己喜歡的計劃,照此實施。這是恢復信心的最好環節。
3.設定一個戶外活動專案,每天要有一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遇到天氣不好時,要有替代方案。活動專案可以是一起跑步,也可以是一起逛商場。跑步的話要設定好距離、時間等量化指標;逛商場的話要有明確的任務,比如獲取10個同類產品的價格,以及包裝資訊等。當天晚上要對這一天的戶外活動做記錄。這樣的活動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共同參與,過程中平等交談、討論,不要說教。
以上3個活動用於恢復孩子的意願,只有意願恢復了,才有可能對孩子的學習活動產生影響。學習活動的關鍵要從操作落實開始,初期的操作要回歸基礎,要足夠簡單,比如小學生的數學,要回歸到三年級的內容,甚至二年級的內容;如果是語文,就要回歸到詞彙、片語的水平上,增加簡單閱讀的方式,關鍵是要有思考的環節,或者邀請孩子把自己看懂的任何知識點講出來,這些都是動腦的過程。
這幾個內容都是可以落實的。數學能力的提升可以運用四則算牌及其對應的遊戲,語文能力的提升可以運用話牌及其對應的交談遊戲,這些都是從操作開始恢復孩子學習能力的好方式,不是枯燥無味的作業,而是靈活多變、需要動腦的任務,活動中,大腦自然就開竅了。
真想利用這個暑假提升孩子的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嗎?治療“慢性病”,一個暑假足夠恢復基礎體力,就看你是不是能夠以對抗“慢性病”的心態,一點一滴、不急不躁地去落實,以科學的方式,先測評,用於診斷;再規劃,拿出方案;並始終執著地落實。只要你做到了,那麼,當新學期開始,你收穫的將是一個日出的清晨,感覺陽光照亮了人生。(孫路弘)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曾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數學老師。
●曾翻譯圖書《孩子天生會數學》,作品有《媽媽教的數學》《爸爸教的數學》《好媽媽這樣教數學》《哭鬧撒謊育兒心理學》等。
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