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週期背後是美元週期,電力週期未來是人民幣週期。
誰稀缺誰有定價權、誰稀缺誰是硬通貨。
全球範圍內的“產能稀缺+產能更新”、“電力稀缺+電力系統更新”,意味著“製造能力+電力資源” 的定價權上升,也意味著全球可能在中長期內陷入滯脹壓力,但中長期來看,以“製造能力+電力資源”為信用背書的人民幣的定價權有望上升。
過去二十年美元強勢主要變現在:
(1)資訊科技滲透於各領域 ;
(2)全球經濟依賴於資訊科技推動的產能全球化佈局;
(3)全球資金往來於產能全球化佈局帶來的上述人民幣——美元的全球資金環流以及石油——美元的全球資金環流。
但歐美過去十年資本開支不足、產能從過剩變為稀缺,中國經濟主線有望逐步從地產週期轉向電力、能源對外依賴轉向能源體系“製造業化”。
雙碳目標之下的中國電力系統更新週期,是能源體系“製造業化”的過程和用電部門“更新升級”的過程,除了經濟總量價值之外,更進一步的中長期影響在於:
(1)油改電,中長期內降低中國的能源外部依賴、改變石油美元的環流體系;
(2)清潔電力系統,中長期內降低中國製造的“碳排放權”成本、提升遠期利潤率水平;
(3)在全球缺碳元素、缺供應鏈、缺勞動力的“天時”之下,電力系統更新的向外傳導成本能力比過去十年要強、向內達成共識共振能力比過去十年要強,人民幣定價權有望提升;
(4)輸出“一次能源”只能賺取美元,但輸出電力系統則可能像輸出電子系統一樣輸出標準, 在全球碳中和目標+全球缺電缺氣之下的全球電力系統更新週期裡才會有輸出標準的機會。
今年電力需求和製造業投資相對獨立於地產投資、基建投資、社零消費,1月至9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同比增速12.9%。預計未來十年電力需求(全社會用電量)複合增速有望達 6%~7%,與經濟增長的彈性關係有望保持甚至超過 1:1,而非市場過往預期的中長期內下降至 0.5:1左右。
未來伴隨製造升級,中國電價向外傳導能力有望提升。電價上漲是電力系統改造升級、電新制造盤子做大的必要條件,只有電價上漲,電新制造的配置邏輯才真正變順。中國在泛電力鏈(發電、輸電、配電、儲電;風光水核火) 具備全產業鏈優勢、在電新制造(光伏裝置、風電裝置、儲能系統、核電裝置)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國內電力系統更新有望為全產業鏈進一步出海、龍頭進階打下基礎。
“泛電力鏈”輪動是中游啟動、上游承接、下游收尾。
- 下游電力運營商為改造電力系統而增加資本開支,形成中游電新制造的收入;
- 中游電新制造為訂單而補庫原材料、為生產而耗費電力,形成上游稀缺資源品的收入;
- 上游稀缺資源品的供給彈性更小、漲價能力更強,所以在電力小週期上行階段的中後期, 更大比例的利潤集中於這一環節。
下一步可能輪動到的方向:一是固廢處理與再生金屬產業鏈、節電裝置等,二是透過電價或碳價上漲轉移至電力運營商。
電力運營商的利潤率得以改善,從而資本開支能力增強,進一步形成中游電新制造的收入…….迴圈往復直至碳達峰目標達成。
泛電力鏈年均直接投資或達3.8 萬億包含:
(1)電力脫碳:年均投資 1.1 萬億,包含氣電、核電、可再生能源、儲能,主力為風光裝機;
(2)熱力脫碳:年均投資 2700 億,包含天然氣、清潔燃料,主力為燃氣供熱;
(3)終端脫碳:年均投資 6700 億,包含工業部門、交運部門、建築部門能源替代相關的改造性投資,主力為電動車與氫燃料車;
(4)節能提效:年均投資 6400 億,主要是全社會節能相關的改造性投資,主力為工業節能;
(5)基礎設施:年均投資 1.1 萬億,包含電網、公共充電樁、氫能設施、其他設施(DAC/港口岸電/機場 APU 等),主力為電網與公共樁。
關於這塊我們下篇再說。
參考資料:華泰證券20211016——新輪動時鐘:從地產週期到電力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