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想繼續和你聊聊溼疹。
你記住啊,這個溼疹,越是病程長的,越是纏綿不愈的,越要注意健脾。
不調理好脾胃,病就不退。
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33歲,姓任。
她有個什麼毛病呢?就是兩條腿和踝部,瘙癢、流水,十年不愈。
十年來,她的病情反反覆覆,幾次到醫院診治,均被診斷為“慢性溼疹”,藥不知道用了多少,效果始終不好。
十年的就醫歷程,十年的病痛折磨,讓這個患者疲憊不堪,心力憔悴。漸漸地,她開始全身倦怠乏力、吃得不多、大便稀溏。
怎麼辦?只能繼續求醫。還好,希望,總是在絕望之前到來的。她後來找的這個醫家,看到了問題的本質。
刻診,見患者脈緩弱、舌質淡、苔薄白。皮損肥厚、色素沉著,有抓痕血痂。密集的丘疹、水泡,赫然於上。
當時,醫家開了一張方子:
黨參,白朮,茯苓,澤瀉,生地,厚朴,陳皮,白鮮皮,刺蒺藜,地骨皮,甘草。水煎服,每日兩次。
結果如何?這方子,患者持續服用一個多月,皮損基本平復。
醫案,就這麼點,十分簡潔。它就記載於1987年的《北京中醫》上頭。
我跟你講,這個女患者的問題,在於久病不愈,漸漸導致病久脾虛,運化失常,使得溼邪蘊於肌膚,同時外受風邪。
你看,這患者就診之前,已經被溼疹折磨了十年。有病,就會影響食慾。長期飲食不周,必然導致脾虛。
脾主運化,是氣血生成的後天之本。脾虛,氣血乏源,所以患者就倦怠乏力。吃不下東西,便溏,這都是脾虛而運化失常、胃納受損的體現。
再看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象緩,這都是脾虛氣弱的表現。
脾,運化水谷。脾虛,水谷不能變成精微物質,反倒成了水溼之邪。水溼無法代謝,所以就在體內蘊積。
蘊積在體表,這就成了溼疹的重要源頭。儘管,我們透過其他辦法,可以讓患者的溼疹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只要脾氣不強大起來,她體內一定就有溼邪鬱滯在肌表。這個時候,任何一點風吹草動,任何一點風邪襲擾,她都會發病。
那怎麼辦啊?健脾,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我們看看當時醫家開的配伍吧:
黨參,白朮,茯苓,澤瀉,生地,厚朴,陳皮,白鮮皮,刺蒺藜,地骨皮,甘草。
這裡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這是四君子湯的配伍,善於健脾益氣。白朮和茯苓,分別可以燥溼和利溼。
陳皮和厚朴,可以行氣,輔助健脾除溼。澤瀉,則配合茯苓利水,給溼邪以退路。白鮮皮和刺蒺藜,則善於祛風止癢,以治標。
患者皮損已經存在了十年,難免溼邪鬱久化熱,傷及血分。故而,還得涼血養血。為此,方子里加入生地和地骨皮,用於涼血清熱。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我為什麼建議你,把這方子抄錄下來呢?一來,是因為它的用藥不多,方便記憶和使用。二來,就是因為它十分鮮明地體現出健脾除溼為本,涼血滋養為輔的治療思路。
這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因為,溼疹久治不愈的人,最終發展到脾虛氣弱、溼氣纏綿不去的地步,這個情況很多見。患者主要表現,就是被溼疹折磨得茶不思飯不想、渾身乏力、脈象細弱、便溏、舌質淡,苔白或白膩。
這個時候,就得以健脾為中心。這是中醫臨床常用到的思路,屬於扶正法在面板病治療領域裡的體現。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借鑑參考。
非專業的讀者朋友,我建議你能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沒有脾虛這個症候,就不宜用。專業的讀者朋友,你也多個思路和參考。上文裡的配伍,它很周正,應用範圍很廣泛。
好了。關於這個事兒,我就跟你說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