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人體的骨骼就是在做“減法”了,也就是說,骨頭的量在不斷流失。而鈣就是骨骼的“能量”,人體一旦缺乏鈣,骨密度就會慢慢下降,容易引起骨質疏鬆等一系列骨健康問題。
那麼怎麼補鈣最好?除了鈣片,還能有其他的補鈣方式嗎?
我國人均膳食鈣攝入量為400毫克左右,只有18~49歲成年人推薦值800毫克的一半左右(50歲以上,鈣的推薦攝入量為1000毫克),而人體最高的可耐受攝入量為2000毫克,可見我國人群普遍存在鈣不足的情況。
鈣的食物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各種乳製品,如牛奶、酸奶、乳酪、奶粉等。
其中,牛奶的鈣含量為100~120毫克/100克,以酪蛋白酸鈣的形態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機鈣,它的吸收率在各種鈣中名列前茅。
此外,牛奶還含有維生素D,有助提高鈣的利用率。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天喝奶300克,大約能提供300~360毫克鈣。如果不喜歡牛奶,可以用酸奶、奶粉或者乳酪代替。換算比例是,100克牛奶=100克酸奶=12.5克奶粉=10克乳酪。
以石膏和滷水作為凝固劑的各種豆製品,如北豆腐、各種風味的豆腐乾、豆腐絲等。
被滷水點過的豆腐,鈣含量達到164毫克/100克,如果是經過乾製的豆腐乾,鈣含量可達500~700毫克/100克,絕對是鈣的寶庫。
每天吃二兩豆腐或半兩豆腐乾,就能輕鬆攝入150毫克以上的鈣。
草酸含量不高的綠葉蔬菜,如小油菜、小白菜、菜心、芥藍、蘿蔔纓等,鈣含量在100毫克/100克上下,且富含鎂、維生素K等有助鈣吸收的營養素。四是芝麻醬和各種堅果、油籽等。
比如榛子的鈣含量高達815毫克/100克。但這類食物脂肪含量較高,每天最多吃一把或一勺,由此可見,補足鈣並不難。
還有一個最簡單的補鈣公式:800毫克鈣≈300毫升牛奶+半斤綠葉菜+二兩豆腐+一把堅果。在此基礎上,加些粗糧、水果、雞蛋等食物,這些加起來,很容易就能達到一天推薦的鈣攝入量。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即使長期鈣不足,但現在也並沒有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所以認為缺鈣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長期缺鈣會影響青少年時期形成的身高和體型,也會增加中老年時期患骨質疏鬆的風險,甚至還會影響情緒的穩定,造成牙齒鬆動、四肢無力、腰痠背痛、抽筋、失眠等問題,鈉多鈣少的膳食還增加了成年人患高血壓、中風和肥胖症的危險。
補鈣,藥補不如食補!但一定要注意......
少!吃!鹽!
以前有句話叫做“少吃鹽=多補鈣”,其實是有道理的。鈉攝入量過多的時候,身體會努力排鈉,同時會增加尿鈣的排出量。
一些有關高血壓的研究也提示,鈉攝入量高,不僅是血壓升高的因素,也是促進人體鈣流失和提高腎結石風險的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造成鈣流失:
●動得太少
骨組織的發育需要有一定的力學強度來支撐,當人體的運動量不夠時,骨組織會自動降低骨量。而骨骼不進行刺激,我們飲食補進去的鈣也很難發揮作用。
●曬得不夠
曬太陽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95%以上的維生素D,而維生素D對鈣質吸收起到關鍵作用。
●吃得太葷
肉類食品含鈣量並不高,吃得太葷會導致膳食總蛋白質過剩,進而增加尿鈣的大量流失。
來源:高質量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