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後,晚上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突然看到美食相關的短影片,你明明知道自己最近正在節食減肥,但是僅僅經過一小會的掙扎,你還是默默打開了手機點了一堆夜宵和奶茶。
又或者你好不容易忙完了家務或者因為其他事情累得夠嗆,開啟淘寶時你看到直播裡有一個你之前一直不捨得買的東西,你想想既然自己這麼辛苦了,不如犒勞一下自己吧,於是你點了一下“加入購物車”……
我們經常在電影裡看到主人公失戀之後會暴飲暴食,或者也經常看到劇中角色在危機之後或者壓力之下會猛抽菸酗酒。這些行為,我們在平時裡會直接將其判定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為什麼就是在這些特定的情況下會顯得那麼理所當然?
01 壓力之下,我們更難抵制誘惑
為了弄清楚壓力和我們非理性決策之間的關係,美國的兩位教授:巴巴·什夫和薩沙·菲德瑞克因做了一個實驗:兩位教授將一群實驗參與者分成兩組,A組需要記住一個兩位數,比如26,而B組需要記住一個7位數,比如7582342。兩組參與者都需要在記住這個數字後穿過一條長長的樓道,將這個數字傳遞給樓道盡頭的另一個人,同時,在傳遞的過程中,需要在路徑樓道的一個小攤時現場選擇這次實驗的小獎品:奶油蛋糕或者營養水果。
實驗表明,那些頭腦裡記著兩位數(比如26)的參與者更容易選擇富含營養的水果,而需要記住7位數(比如7582342)的參與者就偏向於選擇奶油蛋糕。當我們的大腦的理性思考能力被佔據的時候,我們抵抗誘惑和慾望的能力就會下降。同樣的,當我們的大腦處於疲憊時,我們也更容易做出衝動的選擇。
我們在壓力之下,確實更容易因為精力耗竭,讓衝動佔據了行動的決策高地,從而在慾望和誘惑之中衝動消費、衝動決定。
02 人們越疲憊,越容易喪失道德感
另外,行為經濟學家在實驗和觀察中,還發現一個現象:在我們處於壓力之下時,我們更容易做出不符合道德規範的事情。
首先給到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吧,之前所在的公司經歷過一次強制延長工作時長(雖然沒有到996的地步,但是相對於調整前還是提升了不少),過了兩到三週,集中出現一些同事提離職的現象,部門裡居然有三名同事的離職原因大同小異:家人身體不適,需要“暫且放下工作”回去照顧家人。我當然希望他們的家人都身體健康,也不願意相信他們會拿這個撒謊,但是離職之後一陣子,就聽說他們又在其他公司上班了。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丹·艾瑞里教授的執教經驗裡。這位教授發現每次一到期末,一部分學生們就會有親人去世,且大多數會集中出現在期末考試的前一週,或者交論文的時候。平均每個學期會有10%的學生要求推遲考試或者緩交論文,原因就是某位親人離世,而這位親人通常是他們的奶奶。
我們當然願意相信這裡面有一些人說的是事實(雖然我們寧願是在撒謊),但是我們知道仍然有部分人是因為在期末考試或者論文的壓力之下,喪失了一些道德感,為了達成拖延的目的,選擇讓自己的某位親人暫時離開。
03 怎麼逃離這種壓力陷阱?
我們的大腦思考活動分成兩種,一種是理性思考,一種是非理性思考(注意,我們並沒有說理性和非理性孰優孰劣,這都是我們生而為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可以把這兩種思考活動看成我們大腦的雙車道,平時這兩條道路都可以正常通行,但是我們在處理工作或者一些生活事務的時候,我們理性的這條車道就出現了擁堵,甚至因為不堪重負而暫時關停,這時候,那些想要通行的車就會自動地轉到非理性的那條車道上。
現在的很多商家之所以能賺得盆滿缽滿,也或多或少是拜我們平時壓力太大所賜。你看看,現在的奶茶店一家接著一家,夜宵攤一個接著一個,購物節總是在意志力最薄弱的零點開始…...
那麼,我們就真的對此無能為力了嗎?當然不是!
首先,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是我們精力最充沛的時段,也是我們理性思考的最佳時間。建議我們將重要的決策和事情都放在早上,把那些瑣事雜事往下午或者晚上安排。同時,我們可以在早上做好規劃,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因為抵制誘惑和慾望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精力。
其次,適當放縱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案。當我們實在扛不住誘惑的時候,不妨適當讓自己屈從於一些小的誘惑,比如晚上忍不住點外賣的時候,在炸雞烤串和披薩之間,兩害相權取其輕,那就選擇吃一塊披薩吧。有些健身教練也會建議我們在節食減肥過程中,偶爾吃一頓不錯的大餐(所謂的欺騙餐),這某種程度上也會讓我們不要持續在自律中太過消耗自己的精力。
第三,學會轉移注意力。當我們馬上就要向慾望俯首稱臣的時候,趕快趁著自己還有一些殘存的理性,讓自己的注意力遷移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上,比如想點外賣了,不如去刷會短影片,或者看個好看的節目。當然,這種方法不能經常使用。
另外,疲憊時不要做重大決策。這是非常有效的生活建議,人們在衝動時所作的決定,往往會在過後悔恨不已。與其疲憊不堪時倉皇決策,莫不如選擇去睡一覺,等待能量充沛的時候再重新思考和決定。
工作或生活的壓力會使我們容易屈服於誘惑或者慾望,但是這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如先去正視這個事實,去接納這樣一個自己,然後再慢慢讓自己學會如何跳脫出這樣一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