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溝19世老拳師、黃埔軍校教官
——陳鳳山,
早年編寫太極拳資料頗多,其後人在逐步整理中,
《太極柔拳歌》
《太極拳整體鍛鍊要領則要》
即為其中兩篇。
《太極柔拳歌》
太極柔拳獨一家,無窮變化間非誇,
妙處全憑能借力,當場乘機能開鎖,
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腳,
上下節節勁,節節腰中發,
順人能得勢,借力把人發。
《太極拳整體鍛鍊要領則要》
練太極拳時,要始終保持心氣和平、松靜,身體端正自然,頭頂同會陰保持垂直,避免挺胸凸肚,低頭哈腰弓背露臀大瞪眼現象。呼吸自然結合,呼於鼻,逐漸用腹式呼吸,始終保持腹實胸寬狀態,身正體松,穩重靈活,精神集中於某一點,不可用拙力,動作要隨身勢旋轉,做到弧形或環形,逐漸到各個關節和肌肉群都能協調,動作要均勻連貫,綿綿不斷,姿勢和動作處處要求園 滿,不使凸凹缺陷處,上節輕如楊柳,足下如樹栽根,如此何懼他人來侵,要以腰部軸心運動,目隨主要的手轉動而前視,頸項要隨目光轉動,松豎而不僵硬,腕要靈活有力,指要舒展,面板有繃緊的感覺,動作坐腿,須將重心先坐穩某一腿,然後另一腿緩緩伸出,隨著重心的緩緩移動,兩足交蓉支撐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每勢似停非停時,腰要在松沉直豎中,各有下沉之意,意要上貫指尖,下貫足尖,胸部寬舒腹部松靜而又充實,內勁逐漸增加,輕靈沉著,而不犯飄浮、僵、滯之病。練太極拳的“心法”為靜松,靜、松、正、園、舒、勻、輕、穩“八字、靜是屏除雜念、精神集中,松是內外放鬆、暢通氣血,正是中正不偏無過而不及,園是旋轉柔順、內外協調,舒是大不散慢、小不萎縮,勻是快慢均勻,緩急從心,輕易舉動輕靈,不僵不滯,穩是虛實變換處處穩重,在高快練架時運動量小,低而慢的運動量大,用意指導動作,呼吸自然,意到丹田,眼不旁視,耳不旁聽,無思無慮,心平氣和、然後再開始動作,全神貫注地用意來指導動作的正確性、連貫性、園活性,在動作過程中,要內外相結合,渾然一體,已感意味環生,其味無窮,觀者感到柔和優美,如行雲流水風吹楊柳那樣自然活潑。
內蓄有偏中有正的一種叫做斜中有正,在手往前按時,要求坐腕。在手臂伸縮、纏繞過程中,既不強硬,又不軟弱,而要有韌性地靈活運轉,定勢時,腕部要沉著下塌、而要有定向,此即為坐腕。要練成外似棉花,內似鋼條,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力量,這是由大到小,由小所無,由開展到緊湊,由有形到無形到無跡的最高階技巧成就,由小圈到沒圈是隻有圈意而無圈形,這是隻有苦練其功方可得也。太極拳的園形動作,可以柔化對方的力量並隨時可以由弧線轉化為直線加以還擊。所以陳鑫說:“胳膊含其骨轉,方能以真勁引動,也是引盡落空合而擊的特點,兵法雲:混混沌沌形園而不可敗也。”創造太極拳的人,懂得圓形動作最靈活,園的力量最大,所以要求園為其特點之一,但是他必須是透過螺旋式纏絲勁來完成園,否則仍是直勁,直勁碰到有來力仍是有頂撞,因此也就失去太極拳“化而後打”應有的作用,所以陳鑫說:“打太極拳須用纏絲勁,此運氣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說:“拳中必用纏絲,粘連之法全在於此,引進之法亦在於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進,進亦打之,退亦打之。”
推手時在接觸面上不丟不頂、能夠避實就虛的微微一轉即可發勁,即是螺旋力的運用。
太極拳的推手中,擒拿法現僅在陳式太極拳中保持,擒是抓脈截脈,按門閉戶,拿是反筋背骨,在沾連粘隨的基本原則下,是以螺旋勁的運用為基礎的。如:手背外旋的稱作順纏,先小指依次到大指手臂,內旋的稱作逆纏,先大指依次到小指,由內而外的順纏,簡稱進纏,這講是呼、伸、進、放、開、發勁,由外而內的逆纏,這稱為後纏,這是吸、後、退、收、合、蓄勢,在推手裡,沒有內勁不可能將對方引之,使來、不得不來,放之便去、不得不去的、至於內勁運轉的輕重、剛柔、快慢、虛實是忽隱忽現的,要熟練者細心體會,靈活運用,每勢起承轉合,《發勢為起、接勁為承、變換為轉、成勢為合》。芙於太極拳內勁,陳鑫為“以意引氣、輕輕運動,發於丹田,運動骨縫之內。達於肌膚、貫注為四梢《兩手兩足尖》,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園轉下逐漸產生一種棉”
軟而沉重、外視棉花、內似鋼條的一種勁、功夫越深內勁的質量越高:眼到意到勁也到,快莫快於此,在螺旋式的旋轉的像水銀似的流動,極為快速輕靈而不飄浮,沉著而不呆滯,有纏綿曲折的趣味,在推手時沒有這種內勁是不可能將對方於脆發出的,要有充足的內勁和威力,內勁是“至柔至剛”剛柔兼至、靈活善變的沾連粘隨的,纏經勁是推手的靈魂,但必須由內勁作為統帥,並要求認真揣摸,多作觀摩,多請教有經驗的人才能進步較快不走彎路,不發生流弊,騰挪與閃戰是太極拳技術上的心法,是以柔勝強的高階技巧,“閃戰空費技功、騰挪乘虛任意入”兩句話是說明了以小力來乘大力、避實擊虛的方法、“騰挪“是有動之意而未動,練拳時、氣勢騰挪,腹內鼓盪有以氣敷蓋對方之意,手法、步法、氣勢、騰挪實彼、、精神團聚、一氣串穿、由予動之勢、無散慢之意、虛是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不便偏浮是謂虛中有實,實是並不沾煞精神,貫於實股支撐全身,有上提之意,是謂實中有虛,兩手前搏,內中也要有騰挪之勢,始有園活之趣,“騰挪乘虛任意入”即指此,“閃戰”是動度極小的避實就虛之法,任何角度力點突然轉換迅速發勁,謂之“閃戰”也就是富有一種強性的抖勁,眼、身、腰、腿相應相隨,一氣呵成,勁向前迅速如雷電,一往無敵及驚戰之法,其特點是不與來人頂撞,似挨非挨,突然轉避實就虛,善於以小力勝大力,使對方有力無所使其技,所謂“閃戰空費技功”意即指此。太極拳要求是一動無所不動,由腳到腿而腰。院整一氣,要求做到上下相隨地連貫園活,意欲向上必寓先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莫有後撐,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對拉拔長,曲中求直,這是整體性的對稱協調,太極拳的抖勁是忽然而來的,爆發力是抖勁的特點,是快速、氣足、力猛、勁長、動短,意遠、功大,純粹地手、臂、肘、肩、背、松腰、胯、腿都可發出抖勁,這種抖勁是腰襠勁的迅速一轉而發出的,太極拳內勁的來源,確切地說是從腰襠勁而來的,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全身內外也都如此,似都非松,是一種能剛能柔的內勁,將展未展是一種開合未定,董而不發的氣勢,它的技巧與功力並用的,動作似柔而含鋼,精神內藏而不露。這是輕沉兼略,剛柔內含的高階功夫,練到此,再從虛靜上專一修練,處處體會輕鬆園話的趣味,最後連剛柔跡也看不出,只見一片神行,舉一動致虛至靈,無跡象可得,無斷續可指,渾然一體太極圈象。太極拳外棚為開,內摟為合,擁勁是以意貫注於肢體任何部分,旋轉也向前引伸引勁是以意貫注於任何部分,旋轉的向後、向左或向右的走化。摟是棚的反面,因此說擁是開,內接為合,棚為順纏,接為逆章,開中再開,閤中再合,乃是開時繼續延展、伸長。合時繼續收斂館小,迴圈往復,滔滔不絕,再中再開,在推手中表現為我愈進而愈來,彼愈退而愈促,我連步趕進,而得機得勢,閤中再合表現為彼一年弧形進逼,我順應動作一再粘化,繼續弧形的收癒合愈小,帶引帶本動聲色,對方已然跌出,非功夫高深有高階技巧者不能也,功夫練之後,發人如重炮,
薄壁,一層功夫一層理,沒有止境,在推手時,內不動外不發,均虛實變換,忽剛忽柔,太極一圈園的奧妙之中,請為詳細的揣摩,能走致正路入門也。
陳鳳山(1909-1982),字鳳岐,又名風山。陳家溝陳氏十九世,師承陳克忠,抗戰時期就職於黃埔軍校七分校。
抗戰勝利後在陝西安康政府工作,曾獲甲等候選人資格。解放後回原籍,在陳家溝鄉供銷社任會計。拳法先後得到陳溪南、陳克忠、陳應銘(老白鬍)、陳茂森、陳照丕等前輩指導,在黃埔軍校還曾學習郝玉朝在軍校的教學架。功夫日進,深悟拳理,頗得太極拳精髓。曾一度改編小架,命名小新架,並撰寫拳架功法拳譜以及練拳體會。上世紀70年代在家鄉和焦作等地設點授拳,生徒眾多。其行拳舒展大方、形神兼備、進退自如、意氣相隨,與人推手能以一著應萬變,將人發出不露形,武德高尚,從不傷人。為人謙虛、正直、忠厚。
陳鳳山主要弟子有: 陳國安、陳國瑞、陳國慶、陳國勝、陳中義、陳海周、張肖、王守全、葉肅美、武振興、陸旭東、陸慧敏、王彩霞等、陳海周、孫樹松、劉泥鰍、王保壁、王保英、郭二頭等。
陳鳳山《陳氏太極拳練架須知》
在練架未開始前,端正而立、心靜神收(?)、無思無慮、意守丹田,專(?)等動作開始,應做好以下準備:如兩足平(?)齊、距離尺許,兩足與肩同寬上下一條線,虛領頂勁、頭正頸直,兩眼向前平視、下顎微向後收,胸稍含(能含胸則自能拔背),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腰活襠圓、胯根微向後收,斂臀調襠、尾閭中正、上下分清虛實,周身靈活。切勿僵硬,周身必須完整一氣,在練架時一式連一式,相連不斷,達到一氣呵成,有時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動作要與呼吸自然結合(棚捋為吸、擠按為呼),上下相隨、一動皆動、一靜皆靜;在動作中運動如抽絲、邁步為貓行;輕沉緩急、隨機(?)而動;在輕鬆緩慢中切忌用力,如勉強用力則血脈不通而橫氣填胸,反而對身不利,故在初練時只叫用意不用力方能靈活運用,也就是叫去掉身上原來僵勁、另換靈勁,故不叫用力、只叫圈大圈圓,周身活動自然,如用氣則滯、不用氣則靈,時時注意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周身靈氣節節通暢,運氣到點時歸於丹田,足趾抓地如樹生根,就能穩重靈活,也就是乘行氣剛落點,拳論是(?) “能叫上身輕如柳絮、叫足下如棉花”,在心機發(?)動、一動全動下,先意動而後形動,周身到處是圈,圈圈相連,虛實分明;依序而進、如(?)法執行、一動一靜、時時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