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接受別人準備好的答案或許更輕鬆,但這也剝奪了我們獨立思考的機會”。
——《像烏鴉一樣思考》
在孩子最鬧騰的年紀,做父母的,我們恨不得娃娃乖乖的,咱們說啥他們就幹啥,千萬不要有太多超出天際的想法。但現實卻是,太乖的孩子沒出息。
過於乖巧的小孩缺少了探索的積極性,在學習和工作上表現平平,一不小心就被他人替代。
往職場裡轉一圈,你就會發現,那些實力出色又引人注目的同事,往往有著極強的動手能力,而更叫領導喜歡的是他們強大的思考能力。
你想啊,諸葛亮為啥比臭皮匠出名?還不是因為他點子多!
那麼,強大的思考能力是怎麼形成的呢?
有人覺得,科學家都是天生的,聰明的孩子自然學習好。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正確。真正愛動腦筋思考的人,都是從小培養的。
在日本有一個兒童紀錄片叫《像烏鴉一樣思考》,製作人竹內慎一說:“這檔節目的初衷就是想幫助大家養成科學的思考方式。”總共20期的節目,每一期都有一個日常生活中就能操作的實驗。
和普通的科普方式不同,這檔節目從製作之初就不打算告訴觀眾“結果為什麼會這樣”。相反,它以反問的方式丟擲一個又一個“為什麼”,促進觀眾對實驗過程產生的疑問進行深入思考,這也十分契合節目的宗旨——幫助觀眾培養科學思維。
不少看過這檔節目的觀眾都給予了熱烈的反響,尤其是為人父母的觀眾,因為看了這檔節目而和自己的孩子有了共同的討論話題以及動手機會。
在日本,因觀看這檔節目最為受益的群體要數孩子們。透過觀看“托盤與氣球”的兩個實驗,孩子們知道了這樣一個好玩的現象:
當人站在高處,將左右手分別託舉的氣球和托盤同時鬆開,同一高度的托盤和氣球將以不同的速度落到地上,托盤比氣球下落得更快。而當人們把氣球放置在緊貼托盤的上方並同時鬆手,則氣球將會和托盤同時落下。
如果沒有做過這個實驗,有不少人會認為在第二種情形下,托盤仍然會比氣球先落地,或者覺得托盤下落的同時氣球會往上升起。
透過觀看這個實驗,孩子們雖然明白了現象,但卻因為不知道原理而產生了思考,這時候,只要按照科學的方向加以引導思考的方向,就能培養孩子科學的思考方式。
隨著節目的人氣上漲,將動態的節目效果轉化成文字,使其在更廣泛的地區傳播影響力成了大家的心願,於是,書籍版的《像烏鴉一樣思考》面世。
透過閱讀這本書,有更多的孩子瞭解到,物理知識並不只是課堂那些枯燥的名稱和公式,它也包含了有趣的實驗現象以及背後開枝散葉式的思考。而書中內容的排布也讓“促進思考”這一目的變得顯而易見。
關於思考,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
“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
唯有思考才能告訴我們世間萬物中隱藏的“十萬個為什麼”。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人類世界進步發展的源泉,而思考,是通往進步發展的階梯。
我們從未要求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但我們終歸希望他們的人生是幸福而快樂的。在發明家愛迪生的眼裡,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擁有思考的習慣”。
誠如世界的魅力在於讓我們不斷探索。將給定的答案比作人工通道的話,是不是代表自主思考的山野小路更能激發我們探索的熱情?
請你翻開這本書看一看,它雖然不能像參考書那樣給你的孩子提供唯一的答案,但它能幫助你維護你與孩子間互動的聯絡,也能幫助你的孩子建立科學的思考方式。
@瀾滄月一個熱愛讀書、熱衷寫作的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