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特幣36萬人民幣,一張圖片4.4億人民幣,一個元宇宙概念就讓Facebook把公司隨了元宇宙的姓“Meta”。
01
醉了
無知便會迷茫,最近我也真是醉了。
一個比特幣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鑲了鑽石,憑什麼那麼多人跟在屁股後面追。而且,爸爸發公告拿板子都管不住這幫衝動的熊孩子。
比特幣價格走勢圖
5000張畫拼成一張圖,然後把它數字化做成NFT就能賣4.4億,作家既不是梵高也不是《我最知魚》的齊老爺子,就問憑什麼。
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更可怕的是,一個元宇宙概念藍圖一出,全球科技公司紛紛進場佈局......
藉著疫情的風,看不見摸不著東西新事物新東西一窩蜂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炒幣吧,大起大落好不刺激,看著漲那麼高,又不清楚它是啥東西,跟又不敢跟,也只能電腦面前一看再看。
NFT吧,一咱不會畫畫,二咱也沒有啥好的作品,真是找個半吊子的東西上傳,最後怕是連“手續費”都賺不回來,所以疑惑的同時也還是遠遠地吃瓜看戲。
元宇宙就更不用提了,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除了炒炒相關的股票似乎也只剩下期待了。
伴隨著疑惑,我決定好好研究研究它們到底憑什麼。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底層邏輯有可能重塑之前的信任問題!連線上述三個新事物的底層邏輯技術都叫“區塊鏈技術”的男人。
02
信任
有人的地方就必須要有信任,沒有信任真是啥事兒都辦不成。
吃頓飯你付錢,老闆不信你的錢是真的,你要餓死;
談筆生意,對方不信任你的產品質量,你就要破產;
借個錢,銀行不信任你回還錢,你就只能急死.....
信任要想建立就必須要有付出。
錢是真的能買東西,那是因為我們相信政府相信銀行;生意能談成,那是因為老王說你人品好,產品質量好;錢能借到,那是因為你有房有車有資產抵押。
看出來沒有?
建立信任的方式都沒有離開一個“中間人”。
無論是政府,人,還是抵押物,它們在整個經濟活動中都充當著中間人的角色。
03
區塊鏈如何重塑信任?
去除中間人,把交易活動變得更透明更可信。
拿“小李收小張1塊錢作為擔保人,小王借給小張100塊,為期一年利息4塊”這事兒為例。
小李就是中間人,收小張1塊錢就是小張借錢的成本。傳統的信任模式增加了“借錢”這件事兒的難度,又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不利於經濟活動的展開。
但是,對於小王來說,這種方式他認為最安全。
假若有一種模式,小王借小張100塊,既能消除小張不還錢帶給小王的顧慮,小張又不用多掏1塊錢手續費,這個借錢的過程豈不是更快更高效?
有,區塊鏈技術就在嘗試打破這種傳統地建立信任的方式。
它是這樣的:
首先,剔除中間人小李,小張直接向小王借錢——這叫“去中心化”。
其次,為防止小張賴賬,系統向全人類公佈“2021年,11月24日,小王借給小張100塊,一年後還104塊”,然後所有人都記在自己的本本上“2021年,11月24日,小王借給小張100塊,一年後還104塊”——這叫“分散式記賬”。
然後,為防止小張朋友多,賴賬不還,系統會按時間實時更新,以確保借錢這檔子事兒——這叫“內容全程留痕”。
最後,因為分散式記賬的方式促使所有人都有賬本,那麼內容就很難篡改,除非你控制一半以上的全人類電腦把內容刪除或者篡改才有效——這叫“不可篡改”。
以上方式只要確立,信用就很容易建立起來,既保證交易成本低又能保證內容的真實可靠,簡直不要太完美。
當我更深入瞭解這項技術之後,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研究區塊鏈技術,包括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DCEP)和亞元ACU。
因為理論上可行,它或許真的會成為網際網路上的又一次技術革命。
04
無腦入場?
區塊鏈看上去那麼牛,把傳統信用的方式都顛覆了,我們是不是就真的可以無腦幹了?
NO,實踐出真知。
就目前而言,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對區塊鏈邏輯的實踐檢驗結果,區塊鏈技術存在“不可能三角”,即技術實現上無法同時滿足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安全性的兼顧,這是從三大公有鏈——比特幣、以太坊和 EOS——實際執行狀況總結出的規律。
如果完全去中心化,就會很安全,但是效率卻很低,比如比特幣,只有每秒7筆的交易速度;如果不完全去中心化,支付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影響安全,比如EOS。
瞭解過區塊鏈之後,我對近年出現的務虛概念沒有那麼排斥了。
或許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新事物出現,如果不去接近它、瞭解它,除了嗶嗶過過嘴癮,不被當韭菜收割的同時也會被時代拋棄。
只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要那麼衝動,因為它能否實現是最大的風險。
大力不但沒有奇蹟,還會傷了我們身體。
在黑暗的叢林中,我們在當獵人的同時,首先要確保我們不是別人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