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0月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0月初,為加強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革軍委新四軍分會,項英任書記,陳毅任副書記。
一、皖南事變前的新四軍
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10個團,共計10300餘人。
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下轄第一團和第二團。
第一團團長傅秋濤(兼),第二團團長張正坤。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下轄第三團和第四團。
第三團團長黃火星,第四團團長盧勝。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下轄第五團和第六團。
第五團團長饒守坤,第六團團長葉飛。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暫缺),參謀長林維先。下轄第七團、第八團、第九團和手槍團。
第七團團長楊克志,第八團團長周駿鳴,第九團團長顧士多,手槍團團長詹化雨。
二、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損失慘重
1938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新四軍分會項英書記和陳毅副書記:“目前最有利於部隊發展的地區是江蘇省境內茅山地區,即以溧陽、溧水為中心,向著宜興、南京、丹陽、鎮江、金壇、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必能建立穩固的根據地。”5月4日,中央又致電:“在茅山根據地建立起來後,還應準備分兵一步進入鎮江、蘇州、吳淞三角地區,並進一步分兵渡江進入江北,在一定條件下,平原也能開展游擊戰爭。”
黨中央既然有這樣明確的指示,新四軍的領導只需按指示開展工作就可,然而新四軍的實際領導人是項英(項英是新四軍分會書記,軍長葉挺為了統戰的需要,還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項英有最後的決定權。項英以要在平原水網作戰、不易隱蔽、國民黨的限制、敵眾我寡等不利因素,舉棋不定,遲遲不願按中央的意圖行動。
而陳毅卻很有戰略眼光,他分析後認為,雖然東進困難不少,但由於日軍西進,後方空虛,可以從容開展游擊戰,從而壯大新四軍的力量。因此一到皖南,陳毅就派了張郅秀、王培臣及副官曹鴻勝去組織了一隻先遣隊先行出發蘇南去敵後偵查,4月28日,先遣隊出發,陳毅率一支隊司令部長途相送,一直把先遣隊送過青陽、南陵。
5月12日,陳毅率一支隊從皖南到蘇南,向敵後挺進,建立了茅山根據地,第二年5月他不顧日軍的阻礙,亦不顧項英的阻撓,又派了第4團和第6團東進,最後他的一支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發展成了三個縱隊九個團。
而項英因為遲疑不決,落入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圈套,1941年1月7日,在“皖南事變”中,新四軍軍部和所轄六個團九千多人,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被國民黨軍七個師八萬多人包圍,經過幾天激烈的戰鬥,只有二千多人突圍出來,葉挺下山談判被扣,袁國平犧牲,項英、周子昆等被叛徒殺害。
三、新建的新四軍
皖南事變後,國民黨1月17日宣佈取消新四軍番號。中共中央針鋒相對,1月20日宣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由於葉挺軍長被國民黨扣押,宣佈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張雲逸為副軍長。重建後的新四軍下轄七個師,第一師以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成,是新四軍的老底子,粟裕為第一師師長。第二師以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成,也是新四軍的老底子,師長為張雲逸(兼)。第三師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編成,師長為黃克誠。第四師以八路軍第四縱隊編成,師長兼政委為彭雪楓。第五師由豫鄂挺進縱隊編成,師長兼政委為李先念。第六師由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抗日救國軍等合編成,也是新四軍的老底子,師長兼政委為譚震林。第七師由活動於安徽的無為遊擊縱隊、新四軍第三支隊挺進團及皖南事變中突圍出來的部隊合編而成,師長為張鼎丞。新建後的新四軍兵力總計七萬多人,抗戰勝利後,分別挺進山東和東北,成了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的主力,為最後解放全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