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文章:劉春雄:數字化“六雙”運營體系(上)
圍繞六雙運營體系,要從技術上、組織上和工作流程上得到保證。
第一,支撐“六雙”技術體系
從技術系統講,要解決下列幾個技術問題:1、F2B2b2C的技術路徑。目前,類似的技術路徑已經不是問題;2、bC一體化的技術問題,bC雙碼和bC小程式都很普遍;3、零售端的“雙貨架”,主要是線上貨架;4、F2C、B2C、b2C交易與交付平臺的技術對接。
第二,“六雙”的組織保障
傳統企業已經有了三套營銷系統。一是傳統渠道系統;二是電商部門;三是私域流量部門。難道還要再建一個獨立的渠道數字化部門嗎?未來的企業營銷組織,只有兩套系統。一套是電商系統,另一套是數字化系統。其它都要融入這兩套系統。
電商(B2C)一定是一套獨立的運營體系。因為平臺太強勢,B2C的運營主要受平臺主導,企業內部運營體系一定要與平臺匹配。B2C體系已經相當成熟,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私域流量(F2C)在發展初期可能是一套獨立的運營體系,甚至是與電商(B2C)相似的運營體系。但只要F2B2b2C模式形成了規模,F2C一定會融入F2B2b2C。一是兩者規模不對等,F2C的規模通常會遠遠小於F2B2b2C;二是F2B2b2C中本來就包括F2C運營模組;三是F2C融入F2B2b2C體系後還有撬動b2C的槓桿作用。因為F2C是廠家完全支配的獨立流量,是bC一體化“增量換存量”的形成槓桿的支點。
傳統營銷的組織體系,在bC一體化運營過程中會逐步消失。那麼,到底是傳統渠道系統為基礎融入新動作,還是以新組織為基礎消化傳統渠道人員呢?
渠道數字化的靈魂是bC一體化,bC一體化要以b端為基礎,深度分銷恰恰深入到b端。bC一體化,只需要在深度分銷動作基礎上,順帶增加幾個動作就完成了,真正運營起來,比想象的簡單得多。bC一體化與深度分銷的最大差別是b端和C端人員分佈佔比的差別。當然,不能完全排除部分企業渠道數字化轉型企業,企業另起爐灶。
相比於傳統線下只是在深度分銷基礎上增加了幾個動作,在組織和職能轉變比較大的應該是原市場部轉型營銷中臺。
傳統企業曾經爭論過是否有中臺的問題,這是在電商系統框架內的討論。電商系統,廠家其實只是藉助平臺觸達C端,並沒有多少使用者實時資料,中臺的價值確實不大。私域流量和渠道數字化,都是直接觸達C端,獲取了使用者實時資料,一定要有中臺。
市場部的職能本來就是2C(區別於銷售部的2B),前臺連線使用者,中臺運營使用者,都是2C工作。市場部轉型中臺,職能角色轉變很大。市場是職能部門,參謀角色。中臺不是職能部門,是運營者角色。
另一個轉變很大的是經銷商。傳統渠道的經銷商在深度分銷體系下其實是分銷商角色,數字化後的主要角色是日常B2C運營和分銷,而且B2C運營的角色可能更重。因為渠道有了拉力,分銷的推力角色相應減輕。
一定有部分經銷商無法完成轉型,每一輪渠道轉型都會有一批新渠道商崛起,有一批傳統渠道商消失。數字化轉型的數字壁壘,對經銷商的挑戰可能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渠道轉型。
第三,崗位職能與動作模式化
前臺連線啟用使用者,中臺運營使用者,後臺使用者履約。這是前臺、中臺和後臺的分工。
中臺的使用者運營,這是MarTech的成熟技術。此處不展開。
前臺的連線啟用使用者,一線人員已經習慣了深度分銷,現在要轉向bC一體化運營。深度分銷早期的“深度分銷八步法”是最初級的模式化動作。根據bC一體化的實踐,初步總結出模式化動作“bC一體化五步法”。後面有詳細論述。
作者:劉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