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骸骨潛歸故山,棄功名懶上長安。經數場大會垓,斷幾狀喬公案,葬送的皓首蒼顏。”——(元)汪元亨《雙調·沉醉東風·歸田》
我們在閱讀史籍的時候,總會看到“乞骸骨”這個詞。所謂“乞骸骨”,其實就是請求皇帝讓自己的骸骨歸葬故鄉,放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的意思,是“自請退職”的另一種說法。
再加上近年來古裝劇的興盛,我們也總可以看到其中有年邁的官員向皇帝“告老還鄉”的情節,這就導致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非要回家鄉呢?他們為什麼不像現在的政府人員一樣留在北京呢?
古代官員任免制度演變
這裡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中國古代官員任免制度的演變過程。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主要實行國君任免官員的制度。
這時候官員的任免與各國國君有著很大的關聯,通常備受國君信任和青睞的人更容易在仕途上有建樹,並且在這個時候,中國就已經有對應的俸祿制度了。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他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統一的官僚制度,絕大多數官員的任免權都掌握在秦始皇手中。
當然了,與此同時秦始皇也提出,官員之間可以進行舉薦,且為了避免官員之間形成利益勾結,一旦被舉薦的官員出問題,那麼舉薦之人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等到漢朝的時候,官員任免制度變成了“察舉制”和“徵辟制”。其中察舉制度沿襲了秦朝的管理,而徵辟則是為了更好地吸納地方人才。
當然了,徵辟也有連帶責任,如果所舉非人,舉薦之人將受到連帶懲罰。另外,這時候的官員俸祿制度被細化了不少,只不過大多數官吏都是“久任”,即任期不限。
隨著魏晉南北朝的到來,官員任免制度又變為“九品中正制”。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社會上出現了寒門士子極難擔任重要官職的情況。
後來在隋唐時期,科舉制度一步步發展並完善,而這之後的朝代,則以隋唐科舉制度為框架,依照當前的需求對科舉規則進行了修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制度見證了中國千年以上的世事變遷,其給很多寒門士子提供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官員們在官場沉浮大半生之後,有不少人會選擇“告老還鄉”,而從當時的人文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考慮,官員們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由三個原因導致。
第一個原因:古代官員對故土的懷念一直非常深刻
很多古代官員年輕的時候,都希望透過入仕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他們意氣風發,針砭時弊,做好了為國家發展貢獻一生的準備。
等大家透過科考大關之後,他們就會在皇帝以及朝廷有關部門的安排下,被指派到各地為官。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朝廷在任命官員官職的時候,往往會為了避嫌將他們安排到其他地方。
可以說古代官員一旦離開家鄉出仕做官,他們有可能很久都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可是隨著官員們的歲數逐漸增長,他們對自己的故鄉也會越來越思念。
所以很多官員在上了歲數之後,大多會向皇帝請辭,希望皇帝能夠放他們回家鄉安度晚年。再者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是,中國人自古就有“葉落歸根”的說法。
這就導致古代很多年邁的官員都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家鄉,葬在家鄉。在他們看來,只有歸葬於生養自己的地方,才算是最好的結局。
且就算有官員在任職期間因為意外不幸去世,其家人或者官員自己也會提出“扶靈回鄉”的請求,總之就是不管官員的前半生有多榮光,他們還是希望自己人生的最後時刻在故鄉度過。
事實上到了現代,也有很多在外漂泊的國人希望自己年邁的時候可以迴歸故土。比如說此前人們經常討論的“林燁”。
他曾經為了權勢放棄中國國籍,並幫美國研製出了“民兵三”洲際導彈,等到了晚年時期卻不止一次地申請回國歸葬,當然這並沒有得到我國的許可就是了。
第二個原因: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有所限制
中國古代的科技相對比較落後,再加上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國家,如果沒有采取一些限制手段,那麼全國境內的人員流動將變得非常頻繁。
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國各地的農業生產工作,朝廷為了便於國內管理,對各地區的戶籍工作非常關注。
全國各地的學子透過科考,成功走上仕途,但他們仍然處於戶籍制度的制約之中。也就是說,古代官員並不是想留在哪裡就可以留在哪裡。
朝廷為了便於官員到各地任職,會針對官員們的戶籍資訊進行一定變更,但是當官員任期結束,朝廷就會將官員的戶籍資訊還原。
當然了,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官員在任職期間和就任地區的勢力進行勾結,從而動搖國家的根基。放在現代,有些未辦理轉戶籍的大學生在畢業後檔案會退回原籍。
這種操作其實與古代官員退休後的戶籍變更很相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便於管理),很多官員受到戶籍的限制,也無法在除了故鄉以外的地方購置田產土地,如此一來,他們自然會選擇“告老回鄉”了。
第三個原因:回到家鄉生活的成本較低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官員們在退休之後,所得俸祿會減少,甚至在唐朝之前,退休官員是沒有“退休金”性質的俸祿的。
誠然,京城以及國內一些重要城市更加繁華,周圍的生活設施也更加齊全,但同時這意味著各大城市中的生活成本也相當高。退休官員想要在這些城市生活,極有可能面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
與其追求在京城等城市的美好生活,倒不如和皇帝請辭,得到皇帝的許可之後回到家鄉。官員在入仕之前,有些生活條件比較好的人家裡有房有地。
他們回去簡單打理一下就可以安然生活下去。而相對貧寒的人家則可以透過自己在任期間積攢的錢財買一些田地,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總之,相比於在那些繁華的城市生活,回家鄉的生活成本更低一些,官員們上了歲數之後就不得不考慮自己餘生的安置問題。
與其在城市中過那入不敷出的艱辛日子,倒還不如主動要求回鄉,過更為悠閒自得的生活。不過到了現代之後,政府人員有不少會選擇留在北京度過餘生。
這是因為現代科技發達,如果想念自己的家鄉,完全可以搭乘高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回去看看。
並且相比於家鄉而言,在北京生活可以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質量,年老了看病就醫什麼的也都很方便,所以有不少政府工作人員在退休後更願意直接留在北京生活。
小結
總的來說,古代官員在上了歲數之後大多選擇告老還鄉,一來是因為他們離開家鄉多年,思鄉之情強烈。
再加上受到當時的社會人文觀念影響,很多官員認為自己只有歸葬故鄉人生才算是有始有終,所以才會在年紀大了以後主動請辭。二來則是因為他們受到了社會制度的限制。
不管是戶籍制度還是官員退休後的待遇制度,這些都使得大部分官員很難在京城紮根。與其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並不得不面對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
他們更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家鄉,過更加閒適的尋常人生活。畢竟為官期間受夠了“殫精竭慮”,誰不想在晚年的時候放鬆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