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疆古稱西域,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份,約佔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同時,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西邊與中亞國家相鄰,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就已有人類活動,在距今大約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蹟。公元前60年,匈奴日遂王投降漢朝,西域諸國臣服於漢朝,漢宣帝劉詢派鄭吉前往建立西域都護府,督察烏孫、康居等西域三十六國。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新疆溫泉縣呼斯塔草原發現神秘遺址,出土兩具完整的馬頭骨,專家表示這是中國已發現最早的馬。
2013年夏天,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溫泉縣博爾塔拉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意外發現了呼斯塔遺址,它的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經過前期的考古勘探,遺址的年代不晚於距今3600年,屬於安德羅諾沃文化。 溫泉縣的呼斯塔草原,呼斯塔在蒙古語意思是“有白樺林的地方”,而白樺林早已化作歷史的記憶。呼斯塔遺址由從北至南的三部分組成:北側阿拉套山前一座叫做黑山頭的山頂上有一處平面呈不規則“田”字形居址;南側距黑山頭約4公里一座叫做小呼斯塔的山頂上有一座長方形的居址;山坡接近山頂的位置還分佈有一條長約百餘米的石牆圍護著山頂的居址。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山腰平地,周圍都是嶙峋的亂石,石壘的牆基說明這裡原本建有房舍。在小呼斯塔的山考古隊員發現了三道牆,長度大概有150米左右,石壘的邊牆位於山脊上,因此專家推測這三道牆的作用很可能是用來防禦的。
考古專家表示在小呼斯塔的山頂上可以很清楚看到,沿著小呼斯塔河下邊兒就是一覽無餘的博爾塔拉河大河谷。現在的農業都集中在博爾塔拉河南北兩岸,在古時候如果有大規模入侵,在山頂會第一時間發現,因此這個位置十分重要。房舍基址和石牆,專家表示這裡很可能是一處哨卡。在小呼斯塔山相鄰的山丘,與黑山頭和小呼斯塔山正好是個三角形,建築基址,三室連通,兩山相鄰,小呼斯塔山那邊一旦出現敵情,駐紮在對面山丘的軍士很快就能支援。站在此處向北望去,黑山頭蟄伏在大山腳下,北邊黑山頭,南邊小呼斯塔山,兩座山遙相呼應,拱衛著谷地。透過考古發掘清理出土了動物的骨頭,石壘的龕座圍著馬頭,而就在同時另外一處房址裡也發現馬的頭骨。這表明早在4000年前,生活在中亞草原上的古人便已掌握馴馬術,後來馴馬術傳到了中原地區,專家表示這是中國已發現最早的馬。
在山丘的頂上發現了墓葬,而且墓廓清晰,那麼這些人死後為何要擠在一起呢?大墓呈正方形,邊長大約9米,專家表示如此大的墓葬在西天山早期墓葬來說是十分罕見。墓葬從形制上來看,這是一座石圍墓,年代屬於安德羅諾沃文化,是博爾塔拉河流域青銅時代早期的墓葬。豎著栽到地裡的石板,地表上將近一米,地下埋有30釐米,每塊石板的重量至少在兩噸以上。考古專家表示修建這麼大的墓葬並非易事,與旁邊的小型墓葬相比,這裡埋葬的應該是一位貴族,這說明早在4000年前生活在天山下的族群,或許已經邁入全新的社會形態。呼斯塔遺址北邊是黑山頭,山腰處修建有哨卡,龕座馬頭記述著往日的艱辛,南邊是小呼斯塔的山,房舍依附著石牆,軍事設施邊上的墓葬有著明顯的差異。
在小呼斯塔的山和黑山頭上壘築哨卡,死後葬身於此的都是什麼人?關於這個問題在距離呼斯塔不遠的另一處考古墓地給出了答案。在另一處考古墓地石築的墓葬簇擁在一起,石頭蓋板、石頭棺壁、石頭底板,陶罐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的唯一家當。墓主屍骨側身屈肢,是典型的西域葬式,而且頭骨特徵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其牙齒又有鏟形門齒,這是東亞人的特徵。種種特徵表示墓主是一個混血人,這證明很早時期中西方文化就展開了交流,通婚的情況也是經常存在。考古發現正是阿敦喬魯墓葬與小呼斯塔山以及黑山頭上的建築,都屬於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主要分佈在中亞、蘇聯的部分,而在中國境內主要就是新疆地區。近4000年前生活在西天山大草原上的安德羅諾沃人,他們死後壘石為墓,那麼他們生前居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呢?
在墓葬中出土兩件青銅器,專家表示生活在西域的古人先於中原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而這也助推了多元的華夏文明的形成。在出土青銅器的地方,壘石中間散亂人的骸骨,專家推測其生前可能被肢解過,他們有可能是戰俘或奴隸。因此專家推測周邊環繞著房舍,這裡是個祭祀坑,殺死他是為了給房子奠基,這與同時期的商周時期相似。經過隊員們仔細清理,祭祀坑呈封閉的圓形,藉助無人機拍攝發現祭祀坑位於最大一間房子的西南角,而殺死奴隸是為了祭祀這間房子。以基址的規模來看,這裡是整個遺址的中心建築,這處居址組合由長方形主體建築、前室、西側室、院落、院牆組成,面積達到了5000 餘平方米,這是已知的西天山地區面積最大的建築組合。這一時期的城址在新疆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填補了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