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是個聞名於世的歷史變法事件,主導人是商鞅我們都知道,而賞識商鞅,重用商鞅的這位秦孝公也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可惜雖滿懷抱負,卻難逃年老死亡。緊接著他的兒子秦惠文王繼任。這時早先因為先王在世被壓制的守舊貴族勢力死灰復燃,且愈發猖獗。
他們原先執著於攻擊新法條例,現在把矛頭轉為挑商鞅的毛病。在未登基時秦惠文王曾觸犯新法,但商鞅卸磨殺驢懲罰了其身邊兩位老師以此警戒。再加上商鞅變法在秦國頗有成效,商鞅大受百姓們的尊敬愛戴。這種種事蹟皆使秦惠文王感到不滿,怕其叛變,於是他想除掉商鞅。
因此他打著守舊貴族的名義,給商鞅安了個謀反的罪名,最後商鞅車裂而死。能當上一國之君的自然也不是什麼昏庸無能之人。此時秦惠文王羽翼未豐,他決定先蟄伏起來培養自己的勢力。朝廷上守舊貴族和失去了商鞅的改革派各執一詞,爭的面紅耳赤。秦惠文王富於心計,他借“商鞅雖死,新法不廢”一詞,決心廢了守舊貴族一派。就這樣,商鞅變法的成效一直造福著秦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先王那一輩的大臣們接二連三地離世,這時的秦國很缺人才。鋒芒畢露的秦惠文王想找一位軍師常伴其左右。這個節骨眼處在魏國不被重用的公孫衍出現了,秦惠文王很待見他,也願意重用他,甚至公孫衍獲得了秦國繼商鞅之後的第二任大良造的爵位。
當時的秦國的爵位和職權二者還是相結合的,二十等爵制也還沒有開始實行。所以,大良造在秦國就是最高的殊榮了。職權相當於統領朝政大局,地位相當於開府丞相。
初到秦國,又剛被重用的公孫衍自然雄赳赳氣昂昂,立志幹出一番大事業給先前不賞識他的魏國看,更是向秦惠文王表忠心。秉著要幹就幹大的想法,所以他把目光看向了河西之地,一個讓秦人又愛又恨的地方。
河西之地。於早先被秦穆公收於麾下,成為秦國的領土,而後在戰國動盪時期,國家權勢混亂之際,再加上貴族的攪局,致使秦國陷入“四代亂政”的沼澤之中。此時的魏國卻在君主魏文侯的帶領下,國家蒸蒸日上,這時虎視眈眈的魏國便因此得利。
於是,魏文侯多次派兵前往秦國,成功將河西之地設為魏國西河郡,又派大將吳起駐守於此,漸漸地河西之地全境淪陷了。秦孝公即位後,曾試圖對河西之地用兵,可都沒有什麼多大的成效。同期,也有過商鞅善用謀略一舉殲滅魏國軍隊,可依舊沒有任何改變。
公孫衍看上的河西之地可是個難啃的骨頭,卻正中他下懷。他用心練兵,努力籌劃,試圖一舉將河西之地重新收復回來,一雪前恥。
公元前332年,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公孫衍親自帶兵前往河西之地,魏文侯派上將軍龍賈嚴防死守,護住西河郡。兩國在雕陰大舉進攻,戰況激烈。兩年內戰爭無數,但最後魏國是還全軍覆滅,龍賈將軍也敗於氣勢洶洶的公孫衍刀下。 如此,公孫衍成功收復河西之地,大快人心!
等到勝利的訊息傳到秦民耳中,簡直是振奮人心。班師回朝一日,秦惠文王甚至親自率臣民前往城門迎接。
這一戰徹底使公孫衍聞名天下,但也為他後面與秦國反目種下了惡果。此舉大戰過後,他與秦惠文王在商量下一步該怎麼走時,公孫衍卻不走尋常路。他提議放棄繼續攻打魏國,轉向攻打義渠。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給公孫衍的解釋是義渠多次騷擾秦國,致使秦國無法全力出征各國。但事實上,這樣的局面已經維持了數百年,秦國也曾派兵討伐義渠,但成效甚微。現如今突然的征戰義渠又有什麼意義呢?
與此同時,另一位關鍵人物出現了。著名的縱橫家張儀的到來改變了此時的局面,他一語道破了公孫衍這個作戰計劃的弊端。現如今魏國雖遭受多國的制約,但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不乘此絕佳時機解決了他,如若他日東山再起,後果不堪設想。
秦惠文王為一代霸主,他也有自己的判斷。仔細分析二人的謀略方向後,再結合當時的國家形勢,他做出了自認為有利的選擇。
秦惠文王採納了張儀的意見,因此疏遠了公孫衍。並將張儀拜為客卿,默默地取代了公孫衍的地位。張儀口齒伶俐,能言善辯,竟還從魏惠王那拿到了河西之地的戶籍圖冊,包括上郡十五線,蒲陽。因此解決了河西之地遺留的歷史問題,永訣後患。這些功績使得他被拜為相國,取代公孫衍成為了開府丞相。
公孫衍的下場就令人很感慨了,被疏遠後他毅然決然辭去了職位,回到了魏國。如此有志之士怎會甘心落得這個下場,他準備報復回去,後來就有了“五國相王”事件,合縱抗秦之戰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公孫衍成為了秦惠文王后半生的宿敵。
這個結局著實讓人唏噓,從夥伴變成了仇人好像就在一朝一夕之間,他們之間究竟還有什麼隱情呢?由於歷史已久,我們也不得而知。目前有兩種猜測:
其一是公孫衍收了魏國的賄賂。有人認為公孫衍在“雕陰之戰”後提出的作戰計劃是故意誘導秦惠文王的,因為他收受魏惠王的賄賂。後又因張儀攪局,而被忽略,所以將計就計回到了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