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簡稱“閩”。因其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首字而得名。它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東南與臺灣省隔海相望,西南與廣東省相連,西北與江西省相接,東北與浙江省相鄰。
由於這裡環山靠海,地理環境相對獨立,也形成了福建獨特的文化,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促使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敢於冒險,衝破重重阻隔,為生存和夢想而奮鬥。他們是開拓者;他們是冒險者;他們是探索者。
尤其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有無數優秀的福建兒女,他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不畏生死,赴湯蹈火,前赴後繼,奔赴硝煙瀰漫的戰場,成為一代英雄豪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壯美的旋律,時至今日,仍然令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要講述的老革命家彭衝同志,就是從福建大地上走出來的一名老共產黨員。
新四軍出身的彭衝,建國後的成就很大,身上的頭銜也很多,他當過南京市市長和市委書記,江蘇省省委書記兼南京軍區政委,上海市市長和市委書記。他還擔任過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三個副國級領導職位。那麼,在彭衝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又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彭衝,原名許鐵如,1915年3月,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香坂村一個貧民家庭,很小就進入學校讀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這也為他以後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礎。
身逢亂世的彭衝,從小就親眼目睹了外強入侵,社會腐敗不堪,年年軍閥混戰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在心中埋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並立下誓言:一定要改變這種社會現狀,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
1933年,在龍溪高等師範學校讀書的彭衝,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再次點燃了他心中的那顆革命火種,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和各種愛國主義活動。
在校期間,彭衝大膽撰文抨擊社會的黑暗現狀和國民黨的腐敗統治,與反動當局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很快就成為了學校著名的學生領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於193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成為龍師的第一位共產黨員,從此以後,開啟了他的革命新徵程。
入黨後,彭衝在漳州地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先後擔任漳州地區黨團支部書記、黨支部書記,在學生中秘密宣傳馬克思主義,吸收進步青年加入黨團組織,組織領導學生愛國運動。
1934年,彭衝參與組建黨的革命文藝團體—薌朝劇社,把舞臺當成對敵鬥爭的戰場,把戲劇作為抗日反蔣鬥爭的武器,很好地配合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此期間,他曾多次遭到敵人的追捕,最後他都機智地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可謂是九死一生。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華北很快淪陷,日軍大肆南下,中華民族岌岌可危。組織上決定以薌朝劇社為骨幹,在閩南地區開展大規模的抗日宣傳活動。
彭衝臨危受命,帶領劇社奔赴廈門前線,進行巡迴公演,積極促成建立閩南地區抗日文藝聯合戰線,使之成為閩南地區抗日革命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後,彭衝奉命恢復建立漳州工委,並擔任組織部長,發起組織了民眾救國服務團,參與領導漳州地區抗日救亡運動。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將民眾救國服務團發展成為有著30多個分團、幾十個分隊、3000多人的抗日救亡組織。
1937年10月,彭衝參加了新四軍,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宣傳隊長、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高淳辦事處主任,率領工作組在安徽當塗縣開展群眾工作,使此地成為了新四軍東進後,在蘇南地區開闢的抗日根據地。
中共當塗縣委成立後,彭衝擔任第一任書記,和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民運科長,為前線提供後勤保障。後又擔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新三團政治處主任,第6師政治處主任,獨立團政委兼中共江蘇泰州縣委書記,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彭衝出任華中野戰軍第6師18旅和華東野戰軍6縱18師政委,率部轉戰南北,參與了蘇中“七戰七捷”、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為取得一個又一個戰役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7年,彭衝擔任第三野戰軍24軍72師政委,他主抓部隊政治工作,把完成作戰任務與加強部隊建設結合起來,有效的提高了部隊的作戰力,為我軍取得華東戰場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建國後,彭衝擔任南京市市長、市委書記,江蘇省省委書記、南京軍區政委等職,為南京、江蘇書寫了25年光輝篇章,為江蘇省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被江蘇人民稱為“好市長”、“好書記”。
彭衝是南京城的創業者、建設者。是他,把南京由一座“消費型城”變成了“生產型城市”。由於他狠抓生產,在1956年時,使得南京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9億多元,是1949年的3.2倍。到了1962年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20餘億元,為南京的化工、電子、汽車和建材四大支柱產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面對“文革”史無前例的破壞,彭衝堅忍不拔,堅決進行抵制,使得江蘇的社會生產、生活和治安環境,仍舊得到了良好的維持和一定的發展,尤其是南京城市的綠化和美化聞名海內外。
正是由於彭衝在“文革”中力排眾議,堅持保護歷史文物古蹟,把南京市城牆的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化古城。彭衝還參與指揮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他與廣大建設者一起,吃住在工地,經過7個多月的頑強奮戰,終於完成了主體工程,受到了國內外的矚目。
在多年的歷練中,彭沖積累了大量城市建設經驗,在1976年時,被調往上海國際大都市,歷任上海警備區政委,上海市政協主席,上海市市長和市委書記等職。他傾注全力,爭分奪秒做好各方面工作,為迅速恢復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秩序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上海任職期間,面對大量歷史難題和遺留問題,彭衝把握政策,講究策略,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儘快落實老幹部政策,採取有力措施恢復生產,穩定局勢。
他十分注重發展生產,領導籌建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上海寶山鋼鐵廠,為改變中國鋼鐵工業的面貌、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作出了巨大貢獻。
之後,彭衝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官居三個副國級領導崗位,在新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嘔心瀝血、貢獻了自己畢生精力。
2010年10月18日,彭衝病逝於北京,享年96歲。彭衝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彭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