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羅斯帝國加入協約國陣營,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等組成的同盟國作戰。戰場的失利和經濟的崩潰引發了俄國二月革命,但臨時政府並沒有改變現狀,戰爭繼續,廣大的工人、士兵仍在忍飢挨餓。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新成立不久的蘇維埃政府為了退出戰爭,開始與德國展開談判。
當年的12月3日,兩國首次談判開始,德國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割讓拉脫維亞、白俄羅斯全部和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大部,並支付3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
訊息傳到國內,蘇共內部立刻產生嚴重分歧,大致分成了三派:
一,以列寧為首,斯大林、季諾維也夫等人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為新政權爭得喘息的機會;
二,以布哈林為首,布勃諾夫、烏里茨基等人主張繼續作戰,反對簽約;
三,以托洛茨基為首,捷爾任斯基、越飛等人主張不戰不和,即退出戰爭,但不與德國簽約。
為此,1918年1月2日和24日,蘇俄政府召開了兩次大會進行表決。但無論是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還是中央會議,列寧的主張都沒被透過。
1918年1月30日,談判繼續。德國向蘇俄下達了最後通牒:如果蘇俄拒絕簽字,就將開展新的攻勢。
蘇俄代表團團長,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長托洛茨基馬上給列寧發電詢問對策,列寧覆電表示:接受條件,立即簽約。拿到回電的托洛茨基思來想去,最終拒絕簽字,率團回到了莫斯科。
同盟國軍隊果然發起了攻擊,2月18日,“拳擊行動”開始。德-奧匈聯軍53個師兵分三路,北路目標為愛沙尼亞第三大城市納爾瓦,中路向斯摩稜斯克進發,南路直指基輔。同時,奧斯曼土耳其也向高加索地區發起進攻。
2月21日,明斯克被佔領;2月24日,日托米爾失守;2月28日,納爾瓦被攻下。短短一個星期,同盟國推進了上百公里。
面對同盟國猛烈的進攻,蘇俄中央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終於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主張。蘇俄政府連夜聯絡德國,表示同意簽約。
但戰場上高歌猛進的同盟國已經不滿足於原有的條件,他們提出了擴大的領土要求和更多的戰爭賠款。
新情況出現,蘇俄只能再次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爭論不休之時,列寧表示,如果再空談下去,自己就要辭職,離開蘇俄中央。為了防止列寧離開和黨的分裂,托洛茨基態度改變,轉而支援列寧。在他的影響下,蘇俄中央終於通過了簽約的主張。
1918年3月3日,蘇德兩國在波蘭和白俄羅斯交界的佈列斯特正式簽訂《佈列斯特和約》,條約主要內容如下,總結起來就四個字,割地賠款:
一,蘇俄終止和同盟國的戰爭狀態;
二,蘇俄軍隊復員,軍艦解除武裝;
三,蘇俄承認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獨立;
四,蘇俄放棄對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等地的管轄,上述地區今後的狀態由德奧兩國決定;
五,蘇俄將俄土戰爭中取得的阿達罕、巴統、卡爾斯等地歸還給奧斯曼土耳其;
六,蘇俄拆除其在芬蘭阿蘭群島上的防禦工事;
七,蘇聯向德國支付60億馬克的賠款。
《佈列斯特和約》使蘇俄喪失了126萬平方公里土地、6200萬人口、農產品的33%、鐵礦的73%、煤炭的75%、財政收入的27%,可謂喪權辱國。托洛茨基也在簽訂條約後,辭去了外交人民委員會委員長的職務。
但是蘇俄迅速退出了戰爭,為新政權的鞏固和紅軍的休整贏得了時間,儲存了新生的蘇維埃政府。這也是當時情況下,不得不選擇的下策。
值得慶幸的是,1918年11月11日,德國代表在巴黎簽署投降書,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德國的戰敗也使蘇俄免付了戰爭賠款,但讓出領土的收復,還要等上20多年。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與此同時,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紅軍也跨過蘇波邊境,大舉進兵。兩軍最終在9月17日於佈列斯特會師。對,就是那個簽訂《和約》的佈列斯特。
蘇德軍隊舉行了盛大閱兵式,士兵們親密地手挽手透過主席臺。
這次出兵,蘇軍把邊境向西推進了約400公里,當年列寧割讓出去的土地,都被斯大林搶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