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人學會了奢華,就有了名利的莊園;
英國人看透了工業,就有了鄉村的莊園;
法國人創造了葡萄酒,就有了飄滿酒香的莊園;
俄國人得到了農奴,就有了貴族的莊園。
莊園大約產生於15世紀的俄國。
當時在莫斯科近郊出現了一些貴族和教會村莊,即最初的莊園或領地。主人們擁有一片土地、牧場、森林,還有湖、池塘和河流,外加農奴。
這時期的莊園主要是生產性質。人們建磨坊,發展畜牧業,如養馬、喂牛、看羊、養蜂、狩獵或捕魚,為主人們提供生活資料和休息場所。
像果戈理的《死魂靈》中描述的幾位地主莊園就屬這類。
1762年,彼得三世的“貴族自由令”讓貴族們不必再為國家服務多年。
於是,他們紛紛返回自己的領地即莊園。
這些人受過良好教育,手裡有錢也有閒。那還不一通折騰!
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樓房、開闢園林花圃、收購名畫和雕塑、組建私人戲院等。
到了19世紀特別是下半葉,莊園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它將多門藝術如建築、園林、雕塑、繪畫、戲劇等綜合集中於一處,佈局合理,並且和周圍的自然界一致,互為映襯。
由森林到田野,到庭前樹叢,再到屋前花圃,彷彿很自然地逐漸由一個地帶過渡到另一個地帶。即使是庭前的樹叢,惟見白楊夾道,丁香撲鼻。
那廣袤無垠的原野,挺拔傲岸的白樺;波光粼粼的小河,靜謐優雅的池塘;還有秋之陽,冬之雪,春天的百合,夏日的紫丁香,無不引人無限的遐想。
在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筆下,樓內舍下濃濃的鄉情、涼臺桌上的俄式茶炊,燈下的誠摯夜談,都在傳達俄羅斯的古老傳統。
作家謝德林(1826-1889)曾概括出屠格涅夫“貴族之家”的“套路”:每一部小說都有貴族莊園,每一座莊園都有玫瑰花叢,每一簇花叢下都有一個俏麗的小姐在等待著一位英俊青年。
莊園裡的人都在做些什麼?除接受傳統的家庭式教育外,還要待客、打獵。
20世紀,革命和戰爭徹底摧毀了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許多建築群被直接剷除。
值得慶幸的是,依然有一些著名莊園得以保留並恢復,列為國家或城市博物館。
比如:被譽為“俄羅斯凡爾賽宮”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莊園是俄羅斯著名的文化建築園區。
庫斯科沃莊園是莫斯科唯一一座儲存著18世紀中葉園林藝術的傑作。在東西南北建築群的中央,是錯落有致、修剪整齊的法式園林,嚴格的幾何對稱結構;在前宮與後殿之間是一片翠綠的草坪,草坪的中間闢有一些小小的花圃。紅色的、黃色的鬱金香在五月的春風裡怒放;正宮的前面是一片湖,清澈的湖水裡是周圍樓房建築和森林的倒影,還有魚兒在裡面遨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阿勃拉姆採沃莊園。它在俄羅斯繪畫藝術史中佔有特殊的一頁,曾被稱為“俄羅斯繪畫藝術的搖籃”。
這是由列賓的老師瓦斯涅佐夫親手設計的壁爐。
師生二人一些主要代表作都是在這裡創作完成的。
另外,前來莊園拜訪做客的名人很多,從而留下了許多紀念碑。例如阿爾漢格爾斯克莊園就有葉卡捷琳娜女皇銅像、尼古拉一世和亞歷山大三世立柱紀念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