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民族危機就在不斷加深,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更是達到了一個頂峰。而自抗日戰爭爆發以來,所有中華兒女都有志一同地認為,要將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國家。
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我國有五個省表現格外突出,打的敵人聞風喪膽,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甚至還有民眾表示:有他們在,我們不懼任何侵略者。
那麼,究竟是哪五個省“最能打”呢?
四川省——川軍
首先不得不說的,就是來自四川省的川軍。
四川處於抗日戰爭的大後方,就本身而言,他們不必對上當時不可一世的日軍,但自“九一八”事件之後,川軍很快意識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同時四川省內人民抗日救亡的呼聲日益高漲,軍民對拒絕做亡國奴的這一看法,上升到了空前統一。
況且四川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中,早就養成了吃苦耐勞,不畏犧牲的精神。對於反對外來侵略這件事,早就成為了四川人的傳統。
自鴉片戰爭開始,川軍就曾走出四川抗擊英軍,後來又堅持反對洋教,到了辛亥革命時期,更是發生了聞名全國的保路運動。所以在面對日寇時,他們毅然選擇了出川抗日。
在抗日戰爭中,四川輸出的兵員,在全國排名第一,總人數高達350萬,佔全國抗戰軍隊總人數的五分之一。當時“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在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戰役中,都可以看到川軍的身影。為了救國於危難之際,川軍做出了巨大犧牲:據統計,僅陣亡的川軍士兵就高達26萬人,負傷35萬人,另有26萬人在戰爭中不知所蹤。
作為最先響應抗日統一戰線的川軍來說,他們完全起到了帶頭作用。七七事變之後,仍然有許多地方實力派採取了觀望態度,這對當時的局勢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川軍首領劉湘在決定出川抗日之後,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其他地方實力派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跟隨中央,為國家而戰。
劉湘的一番通電振奮了士氣也鼓舞了人心,在這之後不久,四川的其他勢力紛紛響應,廣西的李品仙、廖磊等人,雲南的張衝等人,也表示將會參戰。因為川軍的帶頭,國家抗日的實力也增長了許多。
川軍在戰爭中的表現也十分可圈可點。在淞滬會戰和滕縣戰役中,川軍以非常落後的裝備抗擊日軍的精銳,作戰十分勇猛。
在淞滬會戰中,川軍的兩個師遭遇了日軍第三師團的主力,雙方激戰了七天七夜,光是團營長就犧牲了20多名,士兵的傷亡更是達到了7000多名。
在滕縣戰役中,川軍更是以兩個師的兵力抵擋住了一萬餘人的日軍,激戰三天,挫敵4000多人,直接打擊了敵人的銳氣,其表現與蔣介石所謂的正規軍來比也毫不遜色。此戰,對徐州會戰的整個戰局都有著深遠影響,也直接改變了國民黨對川軍“雙槍兵”的刻板印象。
川軍以他們的實際行動,表達了與侵略者決戰到底的決心,為此他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是抗日戰爭中的表率。
廣西——桂軍
盧溝橋事變之後,桂軍也積極投身於抗日戰爭中,並且由開始的兩個軍增加到了後來的五個軍。桂軍歷來便以戰鬥力強悍而聞名於世,他們在對日的作戰中,也很好地詮釋出了這一點,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桂軍在抗日戰爭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抗戰理論——“焦土抗戰論”,該理論一經提出,在國內立即引起了轟動,極大地鼓舞了民族信心。
之所以提出這個理論,目的就是為了反對當時的賣國投降論調,以及對“不抵抗政策”的批判。在對日軍的戰略戰術上,“焦土抗戰論”認為要團結起來全線抗戰、全民抗戰,要積極爭取戰爭的主動權,以運動戰為主來抗擊日軍。
在整個抗戰時期,共有數十萬桂軍走上前線,廣西出兵的數量僅次於四川省。
在作戰中,桂軍都是十分積極的,戰鬥力很強,士氣也非常高昂。在津浦路南段阻擊戰、長江北岸阻擊戰、棗陽保衛戰等戰爭激烈的戰役中,桂軍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現,其他許多雜牌軍的戰鬥力完全跟桂軍沒法比。
與其他軍隊比起來,桂軍還積極發動群眾抗日救亡運動,在安徽,桂軍甚至建立起了十幾個抗日遊擊隊,在全國來說,都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
桂軍在抗日這件事情上可以稱得上是“不忘初心”。
在當時,雖然蔣介石中央統治集團表面上一直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是內部的很多人都是搖擺不定的,左右逢源和持觀望態度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桂軍卻一直堅持抗日不動搖。
當時蔣介石和桂系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和鬥爭,1931年以來,日軍一直想要藉機拉攏桂軍,企圖擴大蔣介石和李宗仁等桂軍首領之間的矛盾,但一直被對方所拒絕。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依然賊心不死,但桂軍上上下下都始終堅持抗戰到底,堅決不被日本人所利用。
東北——東北軍
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上,唯一一支堅持14年抗戰的軍隊,就是東北軍。“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軍的內部發生了一次分化,其中一部分遵從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撤離了東北,還剩下一部分則是留在了東北抗擊日軍。
而下面要講的,就是留在東北就地抗戰的東北軍。
要說打響抗戰第一槍的,非東北軍莫屬。當時日本人在東北的勢力很大,但撤回關內的東北軍並未一直採取撤退躲避策略,而是先後組織了長城抗戰和熱河抗戰。相比於其他軍隊來說,東北軍的抗戰時間整整多出了四到六年。
在蔣介石一味採取不抵抗政策,國內也沒有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時候,東北軍就已經深入敵後,孤軍與日本展開了戰鬥。雖然並沒有阻止日本人的侵略,但對後來形成全面抗戰仍然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歷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日本侵略東北時,駐遼寧的4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和公安總隊,共計5萬人撤入了關內,這些撤入關內的人,加上關內原本的駐軍,共有18萬人。
蔣介石之所以讓東北軍執行向安全地帶退避,是想要減少與日軍的衝突,讓對方適可而止,同時這樣的策略還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然後透過國際上的輿論讓日本人撤軍。
不得不說,蔣介石的這種想法實在過於幼稚,結果顯而易見,這樣的行為只會讓日軍的侵略行為更加猖狂。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東北軍都十分悲憤。11月初,馬占山終於忍受不了,與日軍展開了江橋抗戰,是最早針對日軍有組織的抗戰行為,為其他關內的東北軍樹立了榜樣。後來許多級別較高的軍官,如蘇丙文、耿繼周等人都自發地組織起軍隊與日軍對抗。
正是東北軍的這種壯舉,才能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氣節。
雲南——滇軍
朱德曾言:“在抗戰中,雲南貢獻於國家民族者尤多。”
這可不是什麼客套話。
在抗戰期間,雲南也是動員了全省的力量鼎力支援。滇軍的出戰人數達到了42萬人,最終的傷亡人數佔到了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滇軍相比於其他幾省來說,更添了幾分悲壯的色彩,當然,滇軍的戰鬥力也同樣讓日軍膽寒。
在蔣介石呼籲全面抗戰之後,雲南省也掀起了一股抗日的熱潮。在相當短的一段時間內,雲南就組建好了兩個軍奔赴華東、華中前線,後來又增加了一個軍到了華北前線。
滇軍並不是出兵人數最多的,但他們更加訓練有素,裝備也更加精良,是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在日軍眼中,滇軍十分難對付。
滇軍在抗日戰爭中參與過的重大戰役多達20餘次,其中最知名的要數臺兒莊戰役和中條山之戰。
1938年3月,日軍調集精銳進犯臺兒莊,滇軍第60軍奉命集結於大運河北岸,不久之後就遭到了敵人兩個步兵聯隊的進攻,戰爭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甚至一度到了肉搏戰的地步,雙方鏖戰了十餘天。但即使如此,第60軍仍然守住了陣地,打破了日軍的戰略部署。
中條山之戰中,日軍調集了20萬的部隊,兵分四路對西南的軍事要地中條山展開進攻。滇軍第三軍的軍長唐淮源對其進行了阻擊,但因日軍佔據絕對優勢,中條山被日軍佔領已經不可避免,我方最終只取得了區域性的勝利。
同時,我方被日軍團團圍住,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當時整個軍隊士氣都十分低落,外援也無法及時到達,唐淮源和第12師師長無望之下自殺殉國。受到二人的影響,第三軍餘下士兵奮起反抗,最終突出重圍。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滇軍還奉命進入越南接受日本人的投降,這在歷史上也是獨一份的。
湖南——湘軍
在抗日戰爭中,湖南作為一個交通戰略要地,成為了中日雙方的必爭之地。
湘軍與日軍展開了多次大規模的戰鬥,整個過程只能用慘烈才能形容。湖南抗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對全國抗日都有積極的影響。
據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全國共有22次大會戰,而湖南發生的就有六次,其中3次長沙保衛戰和常德會戰、湘西會戰都取得了勝利,只有衡陽會戰失敗了。當然這些勝利全都來之不易,不管是湘軍還是湖南的普通民眾,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抗日戰爭中,日軍為了能夠奪下湖南,動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在此作戰,中日雙方在這裡進行了長達六年的抗爭,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湖南拖住了敵人三分之一的兵力,極大地減輕了其他地方的壓力。
湖南人民的思想覺悟非常之高,七七事變之後,就有許多報名參軍的青年。據統計,參加抗戰的湘軍人數多達200多萬,按照當時的人口計算,每15個湖南人中就有一個人上了前線。
湘軍作戰時十分勇猛,經常被調到最前線參與戰鬥,有的部隊甚至在與敵人的反覆拼殺中損耗殆盡,最後甚至連部隊番號都沒有了。
也只有這樣不畏犧牲的精神才使得湘軍能夠在歷史中閃耀。
小結
當然,在抗日戰爭中並不是只有這五個省在出力,放眼全國其他很多省份的軍隊都有十分出彩的表現,甚至是許多普通民眾也在為抗日戰爭捐錢捐物,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當時每個中國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