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一詞最初是地域性概念,在戰國時期以前指中國中原華夏地域的東北方向地區,覆蓋今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及北京以北的河北省地區。從戰國開始,隨著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化及其屬地政權與中原政權的並立、對峙,“東北”逐漸成為政治性概念,意為與中原政權相對的、地居東北的、具有獨特經濟方式和文化特徵的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
考古證實,距今28萬年前這裡就有先民活動,遼寧“紅山文化”遺存證明,5千年前這裡已經形成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從而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說明古代東北文明與中原華夏文明曾並存於世,也就有力地修正了長期以來佔統治地位的所謂中華民族及其文化起源於黃河中下游然後向四周擴散的單源中心說。
我國古代東北地區民族體系有三大族系和四大族系兩種說法。三大族系理論是由東北的歷史學家卞鴻儒首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在《歷史上東北民族之研究》中,提出了肅慎、穢貊、東胡三大族系說,這也是第一次對東北民族理論進行梳理。
後來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我們東北著名的歷史學家金毓黻先生在他的《東北通史·總論》當中提出了漢族、肅慎、扶余、東胡四大族系的理論。後人把漢變成了先秦時期的稱呼華夏。扶余改為穢貊,這樣我國古代東北四大族系就是華夏、肅慎、穢貊和東胡。四大族系除漢(華夏)族系是民族外,其他三系都是種族系統。
一、華夏族
夏朝之時,把生活在東方的許多部落、部族聯盟和部族統稱為“東夷”。商族即屬東夷之列。傳說商人的始祖契,被夏朝封於商,居於砥石。“砥石”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白金山。自成湯時,商人進入夏朝故地,並取而代之,於公元前16世紀滅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的建立促使商族與華夏族的融合,成為華夏族系形成的基礎。
二、肅慎
肅慎是我國東北地區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的民族。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聯絡。周武王時,肅慎貢“楛矢石砮”,臣服於周。肅慎分佈在南至今吉長地區、北達黑龍江入海處、東鄰日本海、西至嫩江以東的遼闊地區,習稱白山黑水之間。東漢以來該族系漸稱挹婁,北朝時勿吉代此崛起。
至隋唐代興的是靺鞨各部,其構成已相當複雜且勢力明顯南伸。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渤海國,926年為契丹所滅。在唐代靺鞨的一支黑水靺鞨演化成女真族。10世紀後女真完顏部崛起,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號“大金”,改元收國,1234年在南宋、蒙古聯軍進攻下滅亡。
明代女真按地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建元天命,史稱後金,其形成的新的女真民族共同體稱“滿洲”。1636年,繼任者皇太極改國號“清”,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並逐步統一全國。
肅慎族系的演化可歸納為:周秦肅慎→漢魏挹婁→北朝勿吉→隋唐靺鞨→遼金女真→有清至今滿族。
三、穢貊
穢貊又作穢貉﹑濊貉﹑濊貊,由穢和貊兩個民族融合而成,大致分佈於松嫩平原、大興安嶺南部東至遼河流域。穢貊族早在西周時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屬國。後來在東北地區建立政權的夫餘和高句麗,就是在融合穢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公元3世紀扶余人在長春地區建立了政權,史稱扶餘國。大體在今東北平原中部的松嫩平原一帶,494年在高句麗、慕容鮮卑和勿吉等強鄰環伺中解體亡國。
高句麗在公元前37年建國,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西晉時,高句麗逐漸強大,開始向外擴張,於668年在唐朝、新羅聯軍進攻下亡國,扶余與高句麗遺民融入其他民族。
穢貊族系的演化可歸納為:周秦穢貊→漢魏扶余→隋唐高句麗。(夫餘和高句麗是長期並存的兩個民族,不是扶余族演變成了高句麗族。)
四、東胡
東胡族系是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的,包括山戎、東胡、鮮卑、烏桓、庫莫奚、烏洛侯、室韋、契丹等民族。
東胡族系的成員,最早以山戎見稱。山戎的居地在今貝加爾湖附近,在商周時期處於奴隸制,是當時東北少數民族最強大者,不斷襲擾燕、邢、晉、齊等毗鄰諸國,直到齊桓公北伐,才解除了山戎的威脅。
繼之而起的是東胡,居地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到了秦代,東胡被匈奴擊敗,一部分依鮮卑山而居,一部分依烏桓山而居,從而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鮮卑族和烏桓族。
烏桓生活在大興安嶺山脈南端,漢武帝擊敗匈奴後,烏桓也臣服於漢朝。東漢末年,曹操北征烏桓,打下柳城以後就把幾萬烏桓人全部遷徙到中原,分配到各部隊裡組成烏桓騎兵,成為“天下名騎”。最後融於華夏族之中。
鮮卑生活在大興安嶺北部和中部,東漢時期北匈奴遷往中亞,鮮卑趁機佔據蒙古草原。西晉永嘉之亂後,鮮卑開始南下西進,慕容鮮卑建立了諸燕政權。拓跋鮮卑逐步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與東晉北南並立,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東北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在中原腹地對峙的局面。
契丹族從宇文鮮卑分化出來,自北魏開始,在遼河上游的潢水流域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唐滅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1125年為金所滅,其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延續了93年。在中國民族史上,延續時間僅次於清王朝。
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居地在今黑龍江中上游兩岸及嫩江流域。約從10世紀起,一些部落西遷南徙,稱“蒙兀室韋”。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蒙古民族共同體初步形成。隨後成吉思汗及繼任者滅金克宋、橫掃歐亞,建立了大元帝國,開我國北方民族一統中華的先河,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東胡族系的演化可歸納為:商周山戎→秦漢東胡→漢魏烏桓與鮮卑→唐遼契丹→金元以後為蒙古。
我國古代東北地區肅慎、穢貊、東胡三大族系的崛起和發展對中國歷史程序產生了巨大影響。從南北朝時期至清代,崛起於東北地區的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民族,不僅在長城以北建立了強大政權,而且揮師南下,入主中原,先後建立了北魏、遼、金3個區域性政權和元、清兩個大一統政權,時間長達750年,貫穿了中國封建社會歷程的1/3時期,為中華民族發展史留下了鮮明的北方民族印記,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樓勁. 古代東北亞民族關係的若干問題
[2] 閆超. 東北古代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歷史地位
[3] 劉麗. 自然孕育下的東北古代民族文化
[4] 金禹彤. 試析古代東北民族文化與其入主中原
[5] 對東北古民族四大族系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