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抗日戰爭時期的援華醫生,人們最先想到的是白求恩,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懷著國際主義精神來華的外籍友人有很多,其中,不乏史特沫萊、斯諾這樣譽滿全國的人物,今天我們要講述了也是一位把一生都獻給中國的外籍革命戰士——馬海德,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馬海德被國務員評選為“最美奮鬥者”,他究竟為中國作出了多大的貢獻能夠獲此殊榮呢?讓我們走進馬海德的一生吧。
馬海德原名叫喬治海德姆,美籍黎巴嫩人,馬海德是後來毛主席給他取的中國名。1910年,馬海德出生在紐約的一個醫藥世家,1933年,23歲的馬海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瑞士日內瓦醫學院,由於他對“東方面板病”的成因很感興趣,他於當年年底漂洋過海,來到上海進行醫學調研工作。
本來馬海德的父母是希望他在中國研究專案完成了就回美國,但是善良的馬海德在上海目睹了中國民眾民不聊生、甚至瞧不起病的悲慘狀況後,決定留下來。也正是在這時他結識了對他有重要影響的史特沫萊。
馬海德決定了解上海地產民眾的健康狀況。他對上海的幾十家工廠的員工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他們幾乎都患有嚴重的職業病,在進一步接觸一些底層貧苦的民眾後,馬海德意識到,窮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能治癒身體的藥物,更需要從精神上改變他們麻木不仁的心態。
馬海德從史特沫萊的《中國紅軍在前進》一書中發現,在中共領導的江西蘇區,當地的民眾的生活和精神狀態都要比國統區要好很多。而這種能改變民眾麻木心態的魔力叫做“共產主義”。史特沫萊告訴馬海德說:“單單靠醫術救死扶傷是不夠的,我們要幫助中國人改變這個黑暗的世界,才能夠使中國人真正每個人都能看得起病。”
馬海德被史特沫萊的這番話觸動到了,他萌生了前往中共蘇區的想法。不過因為沒有共產黨人介紹而遲遲無法動身。幸運的是,在1936年,馬海德認識了宋慶齡,宋慶齡被他投身中國革命和救治中國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打動了,她親自寫信給上海的中共地下黨組織,說“有一名熱愛中國革命的外籍醫生想到陝北蘇區,幫助建立中共的醫療事業。”黨中央收到信後,立即下達給地下黨組織,要他們派人護送馬海德到陝北。
1936年7月,馬海德在地下黨員的帶領下,穿過上海國府特務組織的眼線抵達了蘇區。一到蘇區,馬海德就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毛主席對馬海德說:“感謝你冒著國統區幾十萬軍隊的封鎖,聽宋慶齡先生說你是個熱愛中國人民的革命友人,歡迎你到蘇區來指揮醫療方面的工作。”
馬海德對毛主席這份沉甸甸的厚望不敢怠慢,他在蘇區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採訪和調查,寫了一份《蘇區醫療條件調查報告》,在報告中,他主要指出,在國民黨封鎖之下,蘇區缺少醫療物品的實際情況,還有醫務人員的醫療素質偏低、醫療裝置不足等問題。不過讓他感到欣慰的是,蘇區紅軍以及當地群眾的心態確如史特沫萊所形容那般樂觀積極。
由於醫術精湛加上人緣又好,在蘇區待了不到一年馬海德就成了紅軍和群眾們的“萬能醫生”,大家都很喜歡找這個和藹的洋大夫看病。1937年,2月15日,馬海德在周恩來的親自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馬海德和紅軍戰士們一樣,換上了八路軍軍服,哪裡戰事最激烈傷員最多,他就到哪裡救治傷員,他先是到山西五臺山戰地治療,1937年底,又被黨中央調到延安和白求恩一起建立了中共第一所能夠容納200人的正規軍隊醫院,為了解決八路軍西藥少的問題,1939年,馬海德創造性地採用傳統中醫的藥材製作西藥,還充分地利用周圍的環境廣植藥草。
馬海德不僅醫術了得,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外交顧問,1944年。馬海德代表黨中央接見了美軍觀察組,他細心地向美軍宣傳了中共的抗日主張,還揭露了國民黨企圖打內戰炸開黃河的反人類陰謀,還委託美軍觀察組為八路軍提供醫療援助。
在抗戰期間,馬海德還收穫了中國姑娘的芳心。1939年冬天,一個清秀的八路軍女戰士找馬海德看病。病只是感冒而已,但是馬海德卻被這名女戰士給迷住了,她精緻的五官、開朗健談的性格讓馬海德陷入愛河。
要不說外國人乾脆呢,才不過一面之緣,馬海德就迅速對這個女戰士展開“撩妹”攻勢,他用歪歪斜斜的漢字給她寫了幾封情書,瞭解到她叫周蘇菲,比馬海德小9歲,出生在一戶造船為業的家庭,淞滬戰役後,她輾轉到延安,加入八路軍。
這情書一來一往,周蘇菲淪陷在馬海德的濃濃愛意了,而且年輕時的馬海德確實長相帥氣,又是德高望重的外籍醫生。1940年,在得到黨組織的同意後,馬海德和周蘇菲結婚了,婚禮上,毛主席幽默地說:“馬海德同志和周蘇菲同志的結合是中美合作的初步成果嘛,以後馬海德就是中國的女婿嘍。”
1949年新中國前夕,馬海德終於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成了新中國首位加入中國國籍的美國人。後來,他還受邀參加了開國大典。
1950年,馬海德被任為國家衛健委顧問,同國內其他專家一起制定了消滅性病的計劃,經過十幾年 的不懈努力。到了1964年,性病在中國基本被消滅,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成就,當中,馬海德的功勞不容小覷。
1966年,馬海德又著手消滅面板病中的頑疾——麻風病,當時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有著數以百萬計的麻風病病人,他提出“防重於治,防先於治”的理念,到南方麻風病的聚集地宣傳良好的生活習慣,1978年,改革開放後,馬海德加緊了消滅麻風病的步伐,提出到2000年前,全國範圍內可以消滅麻風病的目標。當時的馬海德已經罹患癌症,光是手術就做了八次,可他還是不怕勞苦,活躍在抗擊麻風病事業的前沿。
1988年10月23日,懷著對抗擊麻風病未竟事業的遺憾,馬海德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
馬海德無疑值得後世敬仰的,他年輕時以一個外籍醫生的身份投入到救治中國人的偉大事業中去,為此他闊別了故鄉長達半個世紀,今天的中國人不應該忘記這位功勞不亞於白求恩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