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江蘇省江寧縣有個姓葉的裁縫,妻子早年去世,家中只有一個獨生女兒葉巧娘與他相依為命。葉巧娘長得端莊貌美,又精通裁縫針線,鄉里大戶人家相中了她,準備將她娶去當兒媳婦,只等明年開春就辦喜事。鄉里的一些無賴惡少對葉巧娘垂涎三尺,葉巧娘端莊持重,父親出門後,她就把大門關上,獨自在繡樓上做針線活。惡少們在樓下轉悠,始終沒有任何調戲的機會。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的一天晚上,葉裁縫從外面做工回來,一眼就看見自家大門敞開著。葉裁縫心中疑惑,連忙高聲呼喚女兒,卻始終聽不到女兒回應之聲。葉裁縫趕緊丟下挑子摸到樓上,他點起燈燭一看,頓時驚訝得目瞪口呆:女兒葉巧娘被自己的裹腳布緊緊地綁縛在一條長板凳上,褲子衣服被剝掉,扔在凳子邊上。葉巧娘喉部有深深地指痕,身體已經冰涼發硬,在地上還有半截血淋淋的舌頭。葉裁縫目睹女兒慘狀,痛心得放聲大哭,連夜跑去縣衙報了案。
江寧知縣接到報案,趕緊帶著三班衙役前去勘察。按照《大清律例》規定,地方官員接到報案必須親自到場勘驗,如果怠慢不查將被杖責六十。江寧知縣到了葉家,查看了葉巧孃的屍體後認定這是一樁強暴殺人案,兇手一定是覬覦葉巧娘貌美,才上樓將她禍害並掐死了她。地上有半截舌頭,這半截舌頭必然是兇手所留。江寧知縣一邊讓仵作查驗現場,一邊派人搜捕斷舌之人。
第二天上午,城內的城隍廟裡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人,此人趴在廟裡的香案之下一動不動。廟祝公是個細心的人,他上前詢問那個青年從何而來,為何趴在香案之下。青年迴轉身來卻一句話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搖著頭,口中還有鮮血不斷往下滴。廟祝公被眼前一幕嚇得不輕,此人不能言語且嘴角流血,必然與葉家命案有關。廟祝公讓人將青年綁了,押送去縣衙審問。
江寧知縣升堂問案,斷舌之人跪在地上瑟瑟發抖,他口不能言語,只能用手不斷地比劃著。江寧知縣審問半天,此人卻只承認進入過葉家,也企圖對葉巧娘行兇,但沒有行兇殺人。江寧知縣認為此人純屬狡辯,一定是他垂涎葉巧娘貌美並進入葉家行兇,地上的半截舌頭顯然是他行兇時被咬斷的。江寧知縣讓人拷打斷舌之人,又用竹籤扎手和夾棍夾指頭,斷舌之後被打得奄奄一息,最後承認了全部罪行。
按照大清律法,審案定罪必須要有人證物證。葉家地上的半截舌頭的確是斷舌之人的,斷舌之人也承認進入過葉家,周圍鄰居不知發生了此事,因此無法證明斷舌之人是否殺死了葉巧娘。此案只有舌頭為證,並沒有目擊證人和其他指控之人,全憑斷舌之人被屈打成招後的供詞定罪。結案陳詞報上去後,上司也不多加核驗就審批通過了,只等著秋天到來後開刀問斬了。
不久之後,江寧知縣任滿升遷,袁枚調任江寧知縣。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祖籍浙江錢塘縣。袁枚被人稱為才子,他智慧過人且辦事公正,對地方的治理很有一套辦法。
按照清代慣例,新任知縣上任後必須處理上任留下的案子,袁枚仔細查閱了案卷,又提審了斷舌之人幾次,又走訪了葉裁縫的鄰居。經過一番調查,袁枚發現此案疑點重重,有很多地方違背常識。最明顯的一點是,一個人被咬斷舌頭之後,劇痛和驚恐會讓人放棄行兇。斷舌之人要咬斷了舌頭,他一定會負痛逃走,絕無可能再把葉巧娘綁在凳子上行兇的。
斷舌之人若真是兇手,那他一個人不可能完成這件事情,因為葉巧娘必然會拼命反抗。斷舌之人受了傷,躲避求醫尚且來不及,又如何還能繼續行兇?袁枚分析了一番之後,把斷舌之人提出來打了一頓板子,然後將他釋放回家找人醫治舌頭。斷舌之人不是兇手,那兇手一定另有其人,袁枚決定用妙計逼出兇手。
第二天,縣衙門口張貼出了一張佈告,佈告上的內容非常新奇怪異:縣令袁枚將在縣衙大堂審問裹腳布,讓裹腳布伏法認罪。街坊一見此佈告,認為袁枚是一個瘋子,放著兇手不去抓捕,卻大費周章地審問裹腳布,這世上哪有審問裹腳布的?裹腳布就是一件死物,死物難道會開口不成?百姓聽說袁枚要審裹腳布,感覺新鮮好奇,於是紛紛前來圍觀審案。
袁枚坐在大堂之上,讓衙役們搬出長凳和裹腳布來,讓衙役們用棍子擊打裹腳布,用鞭子抽打長凳,衙役們一邊打長凳和裹腳布一邊嘴裡大喊著:“看你招還是不招?招還是不招?”
這一幕顯得滑稽怪誕,百姓像看耍猴一樣覺得好玩,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把衙門院子裡站得滿滿的。到了中午時分,袁枚見人來得差不多了,下令衙役把縣衙大門關上,周圍守城的兵丁在門口管控,縣衙裡的人一個也走不脫了。
縣衙大門突然關上,圍觀的百姓面面相覷,不知道縣太爺鬧的是哪一齣。袁枚拍了一下驚堂木讓眾人肅靜下來,隨後便說對百姓們說:“本官已經審得明白,昨夜神明已經託夢給我,今天就能捉到兇手了。我依照神明指點,把裹腳布系在衙門裡的兩根柱子上,但凡想出去的人,必須用手去摸布。從東頭摸到西頭,摸了裹腳布沒有異樣的人,就可以出門回家。如果是兇手摸了裹腳布,裹腳布就會把他的手纏住。”
袁枚說完,讓衙役把所有人分成兩隊,按照順序一一過去摸裹腳布。百姓們一一摸了裹腳布出了大門,最後剩下了兩個年輕人。兩個年輕人似乎有些躊躇,一個年長的推著年輕一點的人走到裹腳布前準備觸控,這兩個年輕人的手還沒摸到裹腳布就已經顫抖不止,眼睛還不停地往縣衙大堂上望去。這一切被袁枚看得一清二楚,袁枚當即讓衙役將這兩個人拿下審問。一番審訊之後,這兩個年輕人果然交代了殺人的經過,此案的真相是這樣的:
原來,那天傍晚有一個貨郎經過葉家門口。葉巧娘正好用完了針線,於是便叫住貨郎下樓去買針線。葉巧娘挑選好後,才發現由於剛才下樓匆忙沒有帶錢,於是她又返回樓上去取錢。葉巧娘上樓取錢時將大門虛掩,並沒有把門關嚴實。她覺得自己馬上就能回來,不會有什麼危險的,而問題偏偏就出在了這裡。
葉巧娘沒有關門,這一切被那個斷舌的青年看在眼裡。斷舌的青年對葉巧娘垂涎已久,經常在葉家門口窺探尋找機會。斷舌的青年見葉巧娘沒有關門,於是便閃進巷子迅速鑽進了葉家。葉巧娘並未察覺有人進了家,她出門付了貨郎的針線錢後,又把大門關上返回了繡樓。
葉巧娘回到樓上剛要坐下,躲藏在家中的青年突然一躍而出,一把將她抱住強行親吻。葉巧娘嚇得不輕,隨即本能地拼命掙扎,葉巧娘一怒之下咬斷了青年的舌頭。那青年舌頭被咬斷,鮮血瞬間噴了出來,劇痛讓他無法繼續行兇,於是急忙捂著嘴下了樓。青年被咬斷舌頭,他一隻手捂著嘴一隻手拉開門跑了出去,葉家的大門再次被開啟。
幾分鐘後,兩個惡少遊蕩到了此地,他們看見葉家大門洞開,心中歡喜不已,於是便從大門進入葉家,悄悄上了繡樓。此時葉巧娘驚魂未定地坐著發呆,絲毫沒有注意到有人闖入了家中。兩個惡少撲上前去,一個人將她抱住,一個人解下她的裹腳布將她捆在長凳上施暴。
兩個惡少害了葉巧娘後,害怕被葉巧娘指認他們行兇獲罪,因此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將葉巧娘掐死。作惡之後,兩個惡少匆匆跑出了葉家,他們同樣沒有關上大門。晚些時候,葉裁縫回到家裡,這才發現大門洞開,女兒已經被人害死了。案發之後,兩個惡少躲到了城北一家酒館避難,斷舌青年則躲到城隍廟裡躲避衙役追捕。
案情真相大白,袁枚按照《大清律例·刑律》的規定判處兩個惡少斬首,並將屍體示眾三日以儆效尤,斷舌青年因為已經杖責教訓,所以不再追究其責任。此案告破之後,百姓們這才明白袁枚審理此案的真實用意,原來他審裹腳布並非是無能,而是一種智慧的斷案技巧。袁枚如何斷定二人就是兇手的呢?難道裹腳布真的有這種神秘力量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案發之後,袁枚經過排查後發現,城中有兩個惡少突然消失了,這兩個人天天在城隍廟前賭錢,贏了錢就到處惹事。這兩個人形影不離,葉巧娘被害之後,他們卻突然消失了。當斷舌青年被捕入獄後,這兩個人又出來活動了。種種跡象表明,這兩個人有作案嫌疑,但沒有確鑿的證據。
為了驗證這兩個人是否是真兇,袁枚故意設下了這一個審理裹腳布的計策,用心理暗示迫使這兩個惡徒現出原形。果不其然,這兩個惡徒遲遲不敢去摸裹腳布,當所有人都走完後他們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摸,由於內心的恐懼使得他們雙手發抖。袁枚一眼就看出了這兩人心裡有鬼,於是當場將他們抓住,並以此破了此案。
袁枚智破此案,一來是他慧眼如炬,二來是他運用了心理暗示。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縣令斷案很多時候只能憑藉經驗和智慧,推理和一些小技巧的運用往往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袁枚智審裹腳布,破了這一樁連環奇案,否則斷舌青年必將被斬首頂罪,兩個惡徒將永遠逍遙法外了。袁枚的這種斷案技巧,至今仍然被人們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