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露鋒
編輯:劉 靜
西漢王朝到漢哀帝劉欣時期,已近暮年。哀帝之後,雖然還有平帝、太子劉嬰,但都是傀儡,大權旁落外戚,最終王莽篡漢。劉欣曾想有所作為,但其努力最終泡湯,漢室中興夢滅。
劉欣並非嫡系接班人。漢成帝沒有活到成年的子嗣,作為侄子的劉欣繼承了帝位。此時他已19歲,心智基本成熟。他不滿伯父漢成帝的糜爛頹廢,而追慕漢武帝、漢宣帝的武功文治。
新帝想有所作為,就得重建自己的權力基礎。劉欣先將外戚王氏家族排擠出權力中心,放逐了大司馬王莽,改由自己的外戚擔任,還不斷處置前朝留下的重臣。他重置政府機構,撒銷大司空,恢復丞相、御史大夫的兩府舊制,防止大臣集權。
漢朝土地兼併嚴重,失地農民只能淪為流民或奴婢,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劉欣剛繼位就頒佈“限田令”,限制土地兼併;頒佈“奴婢令”,限制不同等級的人所擁有的奴婢數量。
但當時掌權的外戚丁、傅兩家和劉欣的男寵董賢,都擁有大量土地和奴婢。此方案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受到反對和阻撓。更重要的是,漢哀帝本人也並不想真正限田、限奴婢。方案公佈不久,他一次賞給董賢土地兩萬頃,還賜給他家裡的奴婢每人十萬錢。結果,擴田蓄奴現象愈演愈烈。
劉欣所面臨的,不只是權力和社會問題,還有意識形態問題。漢朝盛行讖緯神學,迷信“五德終始”之說。此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德性,週而復始,迴圈運轉。王朝命運也是如此,風水輪流轉。漢朝統治者為了強調統治的合法性,把自己打扮成堯的後人。 但是,劉欣繼位時,朝野上下瀰漫著濃重的“改姓易代”氛圍,漢廷已經毫不避諱談論皇室天命中衰。人們說,漢家作為堯後,其德已衰,按照“五德終始”之說,接下來要由舜的後人來受命。漢室面臨著合法性危機。
劉欣即位後,決心主動回應讖言,爭奪“天人感應”的神學話語權,避免天命轉移。他刻意尋訪精通此道的人,希望順其意而用之。在騎都尉李尋的引薦下,其學生夏賀良進入劉欣的視野。李尋精通天文災異之學,一時風頭正盛,師徒兩人都主張“再受命”之說。劉欣多次和夏賀良深談,十分認同他的學說:漢家歷數中衰,必須要“再受命”,改元易號,才能避免權力失落。
劉欣就在即位的第二年,根據夏賀良的設計,下詔開啟了漢家“再受命”的改制。其方法很簡單:既然是“再受命”,就把建平二年改為太初元將元年;既然要讓堯的後人禪讓給舜的後人,那就給自己加上舜的稱號,自稱“陳聖劉太平皇帝”,並大赦天下。
舜的後裔是陳氏,把“陳”加到帝號之上,帝號裡同時保留劉姓,意味著哀帝既是堯後又是舜後。這種做法明顯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
李尋是否真信“再受命”之說,不得而知,但他顯然看到這個理論背後的利益。李尋想借著“再受命”改制的機會,掌握外朝大權。他與夏賀良、解光等人串通勾結,企圖罷退丞相、御史,自己與解光兩人輔政。這顯然冒犯了劉欣。劉欣重用夏賀良,是要把儒家“受命”理論的闡釋權抓在自己手裡,而不是要委政於人。在皇帝眼裡,最要緊的還是權力。劉欣馬上下詔廢除改制,處死夏賀良,流放李尋和解光。這場改制只維持了一個多月。
劉欣的人生如同這場改制,轟轟烈烈地開始,匆匆忙忙地結束,他死時年僅25歲,這讓王莽有了可乘之機。本來危機重重的漢王室,又新添了權力危機,來日無多。
本文出自《華聲》雜誌
作者簡介:蘇露鋒,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湖南省委宣傳部期刊審讀專家,長沙和文化研究會會長。有作品刊於《改革內參》卷首社論,多次入選《中國雜文年選》,被文摘報刊轉載近百篇/次。多次獲得湖南新聞獎一等獎。曾獲中國報業書法獎。
編輯/劉靜、呂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