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鄙視鏈,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做選擇聽
CD唱片的鄙視玩數字流媒體音樂的,玩黑膠/磁帶這類模擬載體的則鄙視一切的數碼音樂載體,這是音響圈子裡面一直以來存在的鄙視鏈,而且圈子裡面經常會因為觀點上的分歧演變成唇槍舌戰。對於具備“淋漓盡致”預算的大燒來說可以任性一番,各買一套逐一體驗,站在一旁觀戰,就算髮言也是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小白”和“菜鳥”們因為資歷尚淺而不敢吱聲,只能看著大師們高談闊論。
現在CD唱片、線上數字音樂和黑膠唱片在市場上都是並存狀態,並沒有誰被取代,只能說誰才是當今的主流。很明顯地,線上數字音樂是目前的主流,這是公認的事實,大家有興趣的話瞭解可以查詢一下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的資料統計就一目瞭然。而CD唱片、黑膠唱片、磁帶等實體音樂所佔的比例很小,絕大多數都是音響發燒友在消費。而唱片公司才不管哪個是主流,只會根據市場需求做評估,在保證有銷路,有錢賺,又有工廠願意接單的前提條件下就會做。作為“小白”和“菜鳥”也不要過於糾結,有實體唱片情懷,買個CD機,或者黑膠唱機,否則就線上流媒體音樂,或者下載音樂文件存硬碟,買數字播放器,為家裡節省擺放唱片的空間。
至於黑膠唱片/磁帶這類模擬載體,是不是說使用它們就等於是聽到了模擬味?那真的不一定啊!如果錄音方式是數字錄音,然後以黑膠或磁帶形式發行,這聲音是“模擬味”還是“數碼味”?還有如果回放系統當中涉及到A/D、D/A轉換的處理流程,那出來的聲音算是“模擬味”還是“數碼味”?還是說喜歡黑膠/磁帶是因為載體本身的聲音特性?這幾個問題,我覺得大家應該好好地想琢磨一下了。
當然,上述的鄙視鏈只是其中之一,實際上發燒友圈子裡面還有著各種各樣的鄙視鏈。例如,用電子管功放的的鄙視電晶體功放,用A類/AB類功放的鄙視D類功放……這話題要是再展開恐怕就大了,所以暫且不說了。
專業音訊器材的聲音就是白開水,音染少,三段均衡?
音響發燒圈裡總有那麼一群發燒友喜歡把專業音訊裝置拿回家聽音樂,最常見的是專業功放、監聽音箱,其第一反應就是專業音訊器材的聲音白開水,無音染,甚至是價效比更高等說法,又或者提到某個品牌就說什麼錄音棚,電臺都在使用。那些“菜鳥”們一聽到這些形容詞就瞬間萌生一個想法,買這些專業音訊裝置豈不是更好?音染少,真實,還原出聲音的原貌,感受到音樂的真諦,價錢還划算,恨不得馬上要買回來試試!其實在我們看來,這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誤區。專業功放在設計上首先是以“好用”為先。所謂“好用”就是方便運輸、安裝、接線,而且還要求穩定,不容易壞,而且專業領域所涵蓋的範圍也廣,舞臺、錄音室、會議、背景音樂系統、劇院、電影院等都屬於專業範疇,裝置會針對不同的應用場合也會有些針對性的設計。至於音質也跟不同檔次,品牌之間有明顯的差異。
說到監聽音箱方面,近年來也是發燒友圈子裡面一種較為熱門的產品。當然大夥所指的監聽音響是廣泛應用在錄音棚,電臺裡面用於製作音訊節目的監聽音箱。那麼問題又來了!縱觀歷史,Yamaha(雅馬哈)NS-10 Studio是被廣泛應用得最多的監聽音箱之一,那是不是就代表著從二手市場上淘一對NS-10 Studio回家聽音樂就能感受到音樂的真諦,感受到音樂的震撼?如果是真的話,那為什麼沒見得Yamaha(雅馬哈)NS-10 Studio在發燒友圈子裡面被廣泛採用?不光如此,也不是所有監聽音箱的頻響曲線都是趨於平直的,假如有這麼一款監聽音箱,它的頻響曲線是從低頻開始(如100Hz開始)往高頻方向(到20kHz附近)呈現一個緩慢跌落的過程,整體呈現的是傾斜狀態,這樣的狀態算不算屬於“三段均衡”?
當然,作者並不是要表達不要把專業音訊裝置買回家聽音樂的意思,畢竟專業音訊裝置裡面也有很好的產品,而是說小白或者菜鳥們不要盲目地崇拜專業音訊裝置。當然,最終選擇權還是在各位手上。真正要去玩專業音訊裝置,你還得要繼續地深入學習。當你搞清楚了,那時候你已經不再是“菜鳥”了。
不要本末倒置,走火入魔
在我認識的發燒友裡面,有兩個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人。播放機、功放和音箱三大硬體加起來也就5~6萬塊錢總價,不捨得買,但卻非常捨得花錢買訊號線和喇叭線,僅一根訊號線就花了2萬,總體加起來幾乎與三大硬體旗鼓相當,甚至更高。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本末倒置,走火入魔的現象,這類發燒友不管是玩了多少年,接觸了多少器材,其本質也是一名“菜鳥”。
記得有一次發燒友聚會,我就碰見了上述的其中一位發燒友。他還給我再次提起自己這些經歷。我當時就給他這麼分析:我並不否認線材在音響系統上會影響聲音的事實,但你的CD機才8千塊錢左右,卻配上一條2萬塊錢的線材,如果反過來用2萬塊左右的CD機配上一根3千塊錢的線材,總投資相差不大,但我絕對相信後者的效果會好很多。畢竟2萬跟3千的線材在音質上的差異並不是巨大的,但2萬與8千塊錢的CD機之間的聲音品質差異就非常大,而且CD機屬於播放源,也是音響系統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裝置,相比起線材肯定要優先考慮了。
選購的步驟是什麼?先搞定三大硬體,再考慮線材附件
說到這裡又引申到另一個話題,到底選購一個音響系統的步驟是什麼?哪個先,哪個後?其實大部分的老燒友都會對先後次序有一個很好的把握。總體的思維就是:先搞定三大硬體,再考慮線材附件。
第一,音箱。音箱可是一套音響系統裡面最終發聲的裝置,其重要性是第一位,不能馬虎,
音箱不好,前端不管多好也是白搭,所以你必須在預算範圍裡面選擇一對高品質的音箱。
第二,播放器與功放。播放器屬於音響系統的播放源頭,對聲音品質也是起到絕對性的影
響。功放緊跟其後,兩者之間的地位不相伯仲。簡單地說,功放需要有足夠的功率,且保持低失真來驅動你的音箱。
第三,線材以及其他附件。三大硬體都配齊了,才考慮線材(包括:訊號線、喇叭線、電源線等等)以及其它附件,畢竟這些裝置對聲音的影響遠不如音箱、功放和播放器這三大硬體。
第四,有條件的,最好擁有一個優秀的獨立視聽室。擁有一個獨立的視聽室是絕大部分發燒友夢寐以求的,畢竟有獨立房間可以減少對家人的影響(你喜歡的音樂,家人可不一定喜歡吖),而且房間對聲音效果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有條件的老發燒友不僅僅需要一個獨立的視聽室,還會專門請人做聲學設計。當然,要說到這些似乎與今天的專題內容有點遠了,已經超出了“小白”和“菜鳥”的接受範圍了。
總結:
或許有部分人看完本專題之後會這麼說:玩音響,對聲音的理解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不需要如此上綱上線,更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就行了。這話其實說得沒毛病,畢竟就像文章裡面所說的那樣,錢在各位手上,最終選擇權還是自己,能接受就行了。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當今的音響器材的確是不便宜,尤其是自從疫情爆發之後,隨著原材料和零件的價格上漲,音響器材的漲價資訊也接踵而來。買音響的首要必備條件就是錢,而且廣大消費者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大富大貴的,花錢之前往往需要三思而後行,多做些準備工作,總不能不明不白地花出去。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出發點,我才簡單地組織了這次的專題文章,內容主要就是透過講述一些個人經歷和道理,再加上一些小小的建議。我不敢說這些建議能夠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接受,事實上也並不可能。
不管是“小白”還是“菜鳥”,自己喜歡音響,對音響感興趣,也收集到各種各樣的資訊,往往會有著一種強烈的消費慾望,但由於缺乏經驗,眼高手低,容易“踩坑”,我只是希望透過這些個人經歷、道理和建議能夠給“小白”“菜鳥”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