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貴州是全國人口較少的省份之一,在八年抗戰期間,全省總人口最多時才有1060餘萬人。
但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保家衛國,貴州健兒出黔抗戰者,卻多達70餘萬人。
這也就是說,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整個貴州省平均在100人中,就有7個人出黔抗戰。
然而,在黔軍出省作戰初期,其部隊裝備較差,許多部隊甚至連件像樣的軍裝都沒有,士兵腳上穿的還都是草鞋,故而有“草鞋兵”之稱。
然而,這些所謂的“草鞋兵”卻很能吃苦,且作戰勇猛,敢打敢拼,尤其是在山地作戰中更加凸顯其優勢。
因此,在整個抗戰歷程中,這些貴州健兒們取得了不少的輝煌戰果!
本篇文章,筆者將從黔軍的軍隊組成、抗戰成績、犧牲人數等多個維度,來詳細介紹黔軍為抗戰做出的諸多貢獻!
如果你也對歷史感興趣,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哦!
一、軍隊組成
民國時期,“黔軍”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作為一支獨立的軍閥勢力,立足於西南地區各軍閥勢力之間。
在中國近代史上,黔軍也是整個西南軍閥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黔軍以正規師建制出黔抗戰的,總計有11個師左右,它們分別是:
1. 第八十五師
這個師的前身,是貴州地方部隊‘暫編第七軍’,師長是貴州遵義人“陳鐵”。
1935年4月,陳鐵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同年冬,被任命為黔軍第八十五師師長。抗戰爆發後,陳鐵率領該師出黔抗戰,並在滄州火車站召開了全師官兵抗日動員大會。
在動員大會上,陳鐵向黔軍子弟們歷數日寇在華的侵略暴行,還為此寫下一首詩:“一葉黑葉遮故都,七七事變在蘆溝。滿城風雨定難保,不滅倭寇誓不休。 ”
之後,第八十五師在陳鐵將軍的率領下,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中的忻口戰役、洛陽戰役等,立下了赫赫戰功。
2. 第八十二師
這個師的前身是北伐名將‘王天培’的第十軍的一個獨立團,師長是貴州松桃人“羅啟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羅啟疆奉命抗日,在常熟、福山鎮、無錫等地阻擊進犯日軍。
次年春,羅啟疆在貴州松桃、重慶秀山一帶,以預備第十三師的名義,組成了三年團的兵力,開赴江西,後在江西新餘奉命整編為第八十二師。
同年六月,羅啟疆率部參加武漢保衛戰,抗擊日寇。1940年4月初,羅啟疆病逝於岳陽戰場前線,後被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羅啟疆病逝後,黔軍第八十二師由貴州松桃人歐百川接任。之後由貴州綏陽人吳劍平繼任師長。
該師在抗日戰爭中,先後參加過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雲南松山等重要戰役。
3. 第一零二師
這個師的前身,是由原王家烈的第二十五軍第二師改編而來的,師長是貴州遵義人“柏輝章”。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柏輝章奉命率部出黔,前往上海參加“淞滬會戰”,黔軍子弟英勇抗擊日寇,部隊傷亡慘重。
次年5月,該師又參加了徐州會戰。戰鬥中,師長柏輝章的胞弟、時任該師兵站站長的柏憲章在運送彈藥趕赴前線途中不幸陣亡。
此後,該師又先後參加了南昌保衛戰、長沙會戰等諸多戰役、戰鬥,立下了赫赫戰功。1943年,第102師由貴州郎岱人“陳偉光”接任。
4. 第一零三師
這個師是由王家烈的第二十五軍第一師改編而來的,師長為貴州桐梓人“何知重”。
1937年抗戰爆發後,何知重的103師和柏輝章的102師一起出黔抗戰,並奉命駐守江陰要塞。
開戰之後,兩師與日軍浴血奮戰幾個月之久,儘管當時的103師和102師的武器裝備非常差,面對日本海陸空立體化的強勢進攻,他們硬是憑藉著血肉之軀堅守江陰要塞長達3個多月之久,圓滿完成了牽制日軍西進,並消耗其兵力之目的。
1937年12月1日,103師奉命向南京撤退時,全師原有的9000多人,打得只剩下了4000人。
該師在撤出江陰途徑鎮江時,又遇到強敵圍困,成功突圍者僅有2000人。
後來,何知重升任為第八十六軍軍長後,該師由貴州興義人“何紹周”出任師長,後由熊綬春接任。
爾後,該師又接連參加了武漢保衛戰中的田家鎮、松山口等戰役。
5. 第一二一師
這個師原是第二十五軍副軍長猶國才舊部獨立第一師,改稱為“第121師”之初,由吳劍平擔任該師師長。
”淞滬會戰”爆發後,吳劍平奉命率領該師出黔抗日。吳劍平升任為八十六軍副軍長後,該師便由貴州郎岱人“牟廷芳”繼任師長。
1944年,日軍從柳州進竄貴州獨山,該師便跟隨第九十四軍由湘西開進黔東設防禦敵。
6. 第一四零師
這個師是由第二十五軍的教導師,以及川南邊防軍侯之擔部改編組成的,首任師長是貴州興義人“王文彥”。
該師在剛成立時,並沒有旅建制,直轄僅3個團,其部下皆為黔軍王家烈的部隊,裝備差,兵員少。
不過,由於王文彥是何應欽的妻弟,加上他又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鑑於這層關係,該師的武器裝備被逐漸補齊充實,由原來的丙種師編制,一躍升級成乙種師。
抗戰爆發後,該部奉命擴編為三旅六團的甲種師編制,全師總計10000餘人,隸屬於黃傑的第八軍,在華北參加抗日。
1938年,王文彥率領第140師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在禹王山戰鬥中,該部損失慘重,傷亡達3000餘人,且多為黔軍子弟。
1940年7月,王文彥升任為第三十四集團軍第七十六軍副軍長後,該師由貴州貴定人“宋思一”繼任師長。
7. 新編第八師
該師是由黔軍第二十五軍的第三師改編而成的,師長為貴州桐梓人“蔣在珍”。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師奉命開赴山西韓城守衛禹門一帶黃河堤防,以阻擊日軍渡河西犯。
1938年12月下旬,盤踞在河津一帶的日軍,集結5000餘人,在重炮和飛機的掩護下,對背水作戰的新編第八師陣地發起猛烈衝擊。
戰鬥中,新編第八師的官兵們英勇奮戰,視死如歸,傷亡達到了驚人的70%。其中負責守衛雲中寺的一個加強排在戰鬥中全部壯烈犧牲,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戰鬥中,一個戰士受傷後腸子流了出來,但他沒有倒下,而是將腸子盤在腰間,繼續戰鬥,直到氣絕身亡。
而該師中類似於這樣的戰士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完美體現出了我黔軍子弟兵們共御外辱,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8. 新編第二十八師
該師最初的組建地並不是貴州,而是四川。在進入貴州後,該師又徵補了3000多名貴州子弟,並由貴州龍里人、黃埔三期畢業生“劉伯龍”出任師長。
1941年,該師參加遠征軍赴緬作戰,先後在龍陵、騰衝等地與日軍惡戰十餘日,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在此次遠征作戰中,該師貴州健兒犧牲者達3000人以上。
9. 預備第二師
該師組建於1938年,由當時貴州幾個保安團合編而成,師長是貴州盤縣人、黃埔一期畢業生“馮劍飛”,該師先後參加過遠征軍作戰和武漢保衛戰,皆立下赫赫戰功。
10. 新編第十一師
關於該師的記載比較少,其師長是貴州三穗人“周致群”,關於此人的記載也比較少。
抗日戰爭中,該師參加過的重要戰役有南昌戰役、浙皖邊界一帶作戰等。
11. 新編第五十五師
該師是由貴州東南路幾個旅整編而成的“獨立師”,師長名叫“柳善”。
在抗日戰爭中,該師先後參加過的重要戰役有臺兒莊戰役、長沙戰役等,立下了赫赫戰功。
以上便是我們對黔軍這11個師的簡單介紹了!我們不難看出,這11個師絕大部分都是由王家烈的第二十五軍改編而來的。
當然了,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第二十五軍作為黔軍一部,其在貴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935年5月,國民政府對第二十五軍進行改編,王家烈被免職後,該軍的番號也就被取消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原隸屬於該軍中的部隊與其他部隊進行合編後,便成了以上這幾個正規師。
二、抗戰時黔軍取得的成績
70萬黔軍出黔作戰,在抗日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比如在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中,黔軍將士作戰勇猛、敢打敢拼,贏得了“勇敢彪悍”之美稱。
當時,黔軍140師奉命駐守臺兒莊南端的禹王山、王母山一帶,並在此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阻擊戰。
戰鬥中,我黔軍子弟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英勇衝鋒、奮力拼殺,硬是憑著落後的武器裝備重創日軍,迫使進犯徐州之地紛紛潰逃。
此戰過後,我軍不僅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還俘虜了上千名日軍官兵。
但戰爭畢竟是殘酷的,儘管我軍取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但我黔軍子弟也在此戰中承受了巨大的傷亡。
140師第835團中校副團長、貴州遵義人王俊禹在禹王山戰鬥中英勇犧牲,全師傷亡官兵總計3000餘人。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
1938年12月南京失守後,武漢也開始吃緊!
為了保衛大武漢,黔軍第121師奉命開赴到鄂東廣濟一帶,與103師、140師等黔軍部隊一起,參加武漢會戰。
其中由吳劍平率領的121師,是出黔抗日的主力師之一,戰鬥力非常強。
“淞滬戰役”期間,吳劍平奉命率部前往上海駐防江陰要塞,在短短的2個月內,就與日寇接連作戰十多次,連續打退了日軍海陸兩軍的配合進攻。
從上海撤退後,吳劍平又率部參加武漢保衛戰,主負責擔任武漢外圍田家鎮松山口一帶的防務。
武漢會戰開始後,121師在此地與日軍展開了激戰,並擊潰日軍兩個聯隊,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尤其是在強攻田家鎮石門山附近的301高地的戰鬥中,121師官兵與日軍苦戰長達一個月之久,儘管日軍具有強大的地空火力優勢,但我軍將士死戰不退,接連打退了日軍的數十次進攻。
最後,在黔軍121師全體官兵的艱苦奮戰下,使得武漢江防門戶——田家鎮要塞,較長時間都掌握在我軍手中。
除了武漢會戰外,在後來的長沙會戰、入緬作戰中,我黔軍子弟皆立下了不朽之功勳。
從1939年到1944年,日軍先後向長沙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史稱“四次長沙會戰”,黔軍第140師、121師、102師等部隊先後參加了四次長沙會戰。
在長沙會戰中,我黔軍子弟英勇頑強,給予日軍重創。
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日軍集結第三、第四、第六師團主力,加上汪偽部,總計12萬餘兵力,兵分幾路向長沙發起進攻。
日軍來勢洶洶,黔軍140師奉命趕往增援!
戰鬥打響後,師長宋思一親率部隊從長沙東鄉的夏家塅、撥茅田、金井等地出發,冒著日軍數架轟炸機沿黔軍行徑公路上的狂轟濫炸和低空掃射,強行佔領了位於山港兩側高地,固守大頭嶺主峰陣地。
戰鬥中,140師發揮其山地戰的優勢,埋伏於公路兩側,伺機出擊。待日軍進入預定地點後,各路伏兵一起出動,打得日軍丟盔棄甲,倉皇逃命!
在整個長沙會戰中,黔軍第140師參加戰鬥無數次,戰果頗豐。
比如在後來的明月山戰鬥中,該師第420團3營官兵與日寇激戰4個多小時,硬是將日軍第六師團的一個旅團壓制在影珠山以北,使其不敢前進一步。
1942年4月,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在攻佔緬甸臘戌後,於當年5月初進犯至怒江邊上的惠通橋西岸。
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便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並開始在此建設陣地,妄圖截斷我西南唯一的國際交通線。
當時,負責松山防務的是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第113聯隊主力,以及師團直屬的野炮第五十六聯隊一個大隊,還配屬了輜重兵、衛生隊等,常駐兵力達3000餘人,並取名為“拉勐守備隊”。
熟悉抗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日軍第五十六師團,是南進部隊中的精銳,而駐守松山的這支113聯隊,又是該師團的精銳,其裝備精良,戰鬥力強。
以至於當時日軍還曾大言不慚道:“中國軍隊不犧牲10萬,休想攻取松山!”
戰役初期,擔任松山主攻任務的是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的第八軍和71軍的新編第二十八師。
之後由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八軍接替作戰,而黔軍第103師就屬於該軍系列。
在歷時95天的戰鬥中,我軍終於將這支號稱精銳之師的“拉勐守備隊”全殲,其戰線也被一路推至境外,一舉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同時,此戰的勝利,也拉開了中國軍隊“大反攻”的序幕!
戰役結束後,軍政部還授予了第八軍103師以特殊戰功部隊最高榮譽“飛虎旗”一面。
然而,儘管我軍在此戰中大獲全勝,但還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據記載:中國遠征軍第71軍新編第28師、第六軍新編第39師117團,其傷亡人數近1700餘人,其中陣亡者為855人。而第八軍傷亡最大,達6045人之多,陣亡者更是高達3145人。
而此戰中,黔軍將士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先後在松山戰場大埡口就埋葬了103師的600餘具忠骸。
後來,當地政府在此修建公墓,並由時任103師師長熊綬春刻碑銘記!
八年抗戰期間,在與日寇作戰的千百次戰役、戰鬥中,我黔軍健兒們,戰上海、保南京、激戰中原、遠征緬甸,其戰績輝煌,打出了我黔軍的威風,更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
三、紀念黔軍英烈
為了使家鄉人民永遠記住這些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犧牲的英烈們,僅在省會貴陽一地,就先後修建了三座緬懷黔軍出黔抗日,及紀念黔軍抗日陣亡將士的紀念碑。
1939年,貴陽三橋“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六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首次建成。
第八十六軍,是由何知重和吳劍平兩位將軍統帥出黔抗戰的103師和121師,於1938年合編而成的。該軍以何知重任軍長,吳劍平任副軍長!
這兩個師自出黔抗戰開始,先後經歷過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等諸多重大戰役、戰鬥,屢立戰功的同時,也遭受到了很大的犧牲和損失。
該紀念塔建成後,前來弔祭者絡繹不絕!不過,該紀念塔在貴陽解放後,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而被拆除了。
圖 | 86 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基座高約 2 米,四面豎著刻:“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9 個大字
後來,黔軍第102師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後,師長柏輝章在湘北湘陰關召集全師官兵,為此次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參加此次追悼會的,除了102師全體官兵外,還有貴陽地方各界人士和陣亡將士家屬。
出於對親人的懷念,以及為了能讓後世子孫永遠銘記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大家紛紛建議在家鄉修建一座紀念塔。
102師師長柏輝章受人民所請,積極與地方政府商議籌備。
1942年2月,在貴陽南明區新華路、環城南路、市南路與青雲路的交叉處,建成了一座“國民革命軍第102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不過,在1952年的時候,因改造拓寬路面,該紀念塔也被拆除了!
直到199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之際,由貴州省史學會近現代史研究會、貴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諸多單位,聯合倡議修建“貴州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
同年9月3日,“貴州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終於在貴陽北郊的海天園揭幕。
四、小結
在整個八年抗戰中,為保家衛國,消滅日本侵略者而獻出寶貴生命的黔軍子弟達數十萬人之多。
但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私奉獻,才使我們過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一起為黔軍子弟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他們必將名垂青史,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