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極文化
武當太極拳是一種集武術養身於一體精妙的漢族傳統拳法,屬於武當武術。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後發先至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剛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更有發人潛能,開人智慧,充人精神,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實為中華武術之晶體,東方文化之瑰寶。
太極拳法並非是指目前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兩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階,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煉功法。太極拳是當年內家祖師張三丰真人悟太極玄機,觀雀蛇相鬥而演化的太極拳。
武當太極和目前其他派系的太極拳有很多不同,其中,除了體系的差別之外,最大的不同還是其特有的沉穩、緩慢、輕柔、靈動和暗含道家仙韻。
1、三豐太極須穩而不滯
練武當太極拳須沉穩。穩指的是太極拳運動時,宜虛實分明,氣沉丹田,勁力充足,重心穩定,邁步穩健如落地生根才可下盤穩固;而上肢宜沉而不僵,輕而不浮,有所內涵體現。
走架時如何做到穩?要做到穩當,非要下一番苦功夫,經長期鍛鍊不可。具體而言要做到以下標準,即下肢有勁,足掌腳趾呈鉤狀,落地果斷穩實。
虛實轉換得宜。習練時,進退均以腰為“車軸”轉動上體。邁步時重心先穩住於一腿,然後慢慢提起另一條腿邁開步子。整個換腿過程不可急躁、重心要穩,身體不可傾斜,腳掌的起落也要穩(詳見鍾雲龍道長影片演練),步型、步法、身法也宜正確。
掌握全身平衡。特別是一些獨立動作。平時練習時,宜注意雙手平衡的關係,要做到上下、前後左右的連貫、兼顧和協調。
注意力適當集中,意念兼顧。即武當太極拳非常注重整體肢體動作的協調一氣。如在做“高探馬”一類的獨立步動作時,不可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支撐腿上,因為還宜兼顧到手掌前推、提膝收胯、護襠和頭頂懸、頭頸豎直的動作。
2、三豐太極宜緩而不急
緩指的是行功走架時動作保持不急(疾)不慢的速度,如輕輕飄動的浮雲,如小河或溪澗涓涓流動的細水。緩練其實還與心態有關,因為拳架的風格與一個人的修養、心性是密切相關的。故練習時,心態上的過急,過躁均不宜。一旦練習上了,就宜專注篤定,勿思他事。
3、三豐太極須輕而不浮
“輕”可用“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來形容。具體而言,走架時步法要輕靈,動作的勁力如絲般堅韌、柔長。身法、手法、步法雖輕靈,但不發飄,下盤穩固。輕靈雖是動態表現,但又是習練者綜合基本功修煉紮實的展現。
4、三豐太極宜柔而不軟
練好武當太極的柔是不容易的,搞不好有綿軟無力之嫌。太極拳的柔是與剛並濟的。看上去柔,實則柔中含剛,深藏內功。要柔需下很大功夫的。首先須做到全身放鬆,不僵硬;其次各勢動作明晰,節節貫穿,虛實分明。具體而言,動作協調舒展、內斂得當,如外形上的坐胯、沉肩、含胸、拔背、墜肘、按踏、疏指、斂臀、松腰等須準確無誤。其中,棚勁①就是蘊含柔功的重要表現之一。
5、如何避免滯澀、笨拙?
武當太極它不是某單一拳種,而是一個體系。其拳法有快(像玄武、伏虎、龍華這些為代表的兩儀拳均以快速、剛猛為主)有慢,還有靜(無極功法)。但若論及特定某套太極拳,練的時候一般都以慢為主。特別是初學或入門不久的學員,在尚未完全熟練整套拳架的前提下,不妨慢練為宜。隨著熟練度的提高,則宜快慢相間地練習。
快的優點,可鍛鍊太極拳的靈動、瀟灑的風格;而慢練則可提高習練者沉穩、紮實、協調和內勁等方面的功力。若一味長期慢練,容易耽誤於滯澀、笨拙;長期過分強調快練,已造成自身輕浮油滑有餘而功架不穩。
故兩者須兼顧練習才能達到較好的套路上的技術水準。且兩者不論快慢,速度均宜保持勻速,招式宜圓潤,靈動而不呆板。
6、如何避免拙力、僵力的形成?
武當太極拳的慢練是有限度的,這個慢的“度”取決於習練者自身呼吸的深淺。而呼吸深淺又與個體肺活量的大小有關(注:內家拳以腹式呼吸為主)。肺活量大的人,呼吸就深長,動作也可隨之放慢。
但太極拳動作的緩慢度不應超出拳勢呼吸的深長範圍。如明明只有一個動作,非要刻意用數次的呼吸去完成,故意拖延動作完成的時間,這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樣只能讓動作極不自然,且難以長功。長此以往,必然流於呆板僵硬。因此不能武斷地講越慢越好,搞不好練成了拙力、僵力。
撰文:道海浮游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僅為作者個人武學淺見,個人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平臺無關。箇中觀點難免有所偏頗,不足之處敬請同行予以斧正!
注:
①棚,古時稱為bin(掤),古人騎馬打仗,身背箭囊,行走過程中以防箭掉出來,時不時的用手一按箭囊叫棚象形取意,是讓對手發不出勁來!所謂行家一搭手,便知有沒有。棚是一種虛虛實實的勁,隨勢而變,因人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