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將至,我是外嫁女。孃家遠隔千里,現在回去是不大可能的啦。於是我的思緒飄浮,回想起這些年過的中秋節。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小孩子的時候,哪個懂得賞月呢?七,八十年代物資尤其緊張,買食品和衣料都要憑糧票和布票的。我媽是知青,我們兄妹的戶口就隨了母親。哪怕是這樣一個好多人羨慕的,四口之家有三口是商品糧戶口,也只能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肉。爸媽走親戚後回禮的點心,更是饞得我流口水。但要等到爸爸點頭,然後平均分配給我們兄妹倆。所以小時候的中秋節啊,在我們小孩的眼裡,只是有吃貨盼望好久的好菜和點心而已。並沒有什麼太多過節的的感覺和氣氛。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也照在邊關。”我五歲後,藉著“知青返城”的契機,媽媽去鎮上供銷社上班了。這樣,我跟媽媽就分隔兩地了。坐一趟車見媽媽,要花兩毛錢。這在當時是不小的費用。所以,媽媽一年難得回幾次家。只有家裡有喜宴、壽宴等大事才回家休幾天假。我的青少年時代非常孤獨和內向。村裡男孩子多,女孩鳳毛麟角。哥哥總是和一群男孩子玩耍。我像個鼻涕蟲一樣地跟著,可有些爬樹打仗的遊戲,卻不適合我——跌倒了就哭哭啼啼的小女孩。於是哥哥就不愛帶著我一起玩了。還好那時候,有不少我愛看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西施》、《上海灘》、《火玫瑰》、《人在旅途》等等。當時,黑白電視機都是奢侈品,我們小孩子都是一群小夥伴湊著去親戚家追電視的。喜歡追電視劇,跟著也愛上了電視裡的歌曲。難得我媽平時哼哼歌,竟無意中培養了我唱歌這個愛好。於是,看看電視,唱唱歌,是我單調的日子裡難得的精神滋養。母親雖不善言辭,更不會表達愛意。但是在吃食上從不虧待我們。單位裡有好吃的都會留到休假的時候,帶給我們兄妹吃。媽媽與爸爸相反,是一個非常捨得的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記得當時她用十塊錢買了三斤荔枝,然後又特意坐車送回家的壯舉,真是那個年代難得的豪爽媽媽!雖然媽媽與我們分隔兩地,節日還是會團聚的。這個時候月餅呀、瓜子、花生之類的點心,我就不稀罕了。熱熱鬧鬧的家庭氣氛,倒成了我最盼望的。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妹到橋頭。”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離開家鄉時爸媽送我上車的情景。雖然我義無反顧地要去廣州打工,但回頭看著灰色天空下爸媽的越來越小的身影,心裡竟湧上了一股離愁,眼淚差點掉下來。在廣州的十年間,得益於我從小就與媽媽分開,其實我並不想家。一個人的日子還蠻輕鬆的,雖然有委屈也有挫折,但是自己毅然決然的選擇,咬著牙也要堅持下來,只有到了節假日,特別是全家團圓的中秋節,孤身在外飄零的人兒呀,在萬家燈火的團圓之夜思鄉情切。這時就是再美味的月餅,沒有家人的分享,我也覺得索然無味。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千古名句了道盡成年後子女過中秋時的萬千感慨,尤其是像我一樣遠嫁千里之外的女兒。雖然現在交通發達了,但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尤其是有了小孩之後,和父母一起過中秋也是蠻奢侈的事。路途太遠,時間上不允許。這兩年又被疫情打亂,老媽的中秋壽誕也不能回家團聚。作為子女,心中著實愧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現代人節日多了,親情反而淡了。有人說,父母在尚有歸途。朋友們,趁著父母還健在,中秋節回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