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文學,離不開對一花一木的關愛,也少不了觸景生情的喜怒哀愁,特別在草木凋零落葉黃的秋季,更是讓歷代文人留下了“悲秋”這樣一個文學傳統。
從詩經中“秋日悽悽,百卉具腓”的感懷之句,到現代戴望舒《秋天的夢》,美麗而蕭瑟的秋天,總是能觸動一個又一個詩人的靈感,留下一首又一首經典的賦秋之作。
自從楚國詩人宋玉寫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開始,就給後世的詩人在賦秋的時候定下了“悲秋”的基調。
秋天的確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草木枯黃落葉蕭瑟,絲絲涼意的秋風更是讓人不禁有種淒涼之感,多愁善感的人更會聯想到生命的無常和人生的落寞,而秋天的美景也同樣值得詩人反覆吟誦。
翻開唐詩宋詞,其中就有不少意境優美的名作,比如唐代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描寫秋景的最美詩篇之一,宋代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同樣也不失為千古佳句。
唐詩宋詞,歷來被視為是古典詩詞的巔峰,讓後世難以企及,但說到悲秋之作,七百年前元代一個落魄文人,卻用一首僅僅只有二十八個字、並且無一“秋”字的小詩,就超越了所有唐詩宋詞中賦秋的作品。
這個落魄的書生,就是元代著名的元曲作家馬致遠。嚴格地來說,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並不能算是一首詩,而是屬於元代散曲的小令,這首悲秋之作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但卻沒有出現哪怕一個秋字: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作品,幾乎人人能背,任何時候讀起來,都會讓人感受到那種漂泊遊子的悽苦哀愁,因為這是馬致遠在落魄飄零的人生旅途中經過一個古老的村落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
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裡,卻準確而生動地勾勒出了九個具體的景象,比如“枯藤、老樹”“小橋、流水”,透過對這些具體意向的組合,讓蕭瑟悲涼的秋景得到了直觀而真實地呈現。
為什麼我們在讀這首作品的時候會感受到直抵心靈的情緒觸動,就是因為馬致遠為我們構建了一幅身臨其境的蕭瑟畫面。
儘管作品給到我們的是一種沉重淒涼的悲傷之感,但他向我們所展示的這幅秋景,依舊呈現出了一種古樸滄桑的美感。在二十八個字的有限容量裡,一幅情景交融的藝術畫卷被定格在古典文學的歷史上,超越了所有唐詩宋詞中的賦秋之作,因此也被譽為是:“秋思之祖”、“最美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