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這首誕生於1947年的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生動地塑造了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工人階級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傳唱至今,仍讓人鬥志昂揚、熱血沸騰。歌詞朗朗上口,曲調鏗鏘有力,歌曲加入了東北秧歌小調元素,帶有濃厚的黑土地特色。
從延安到東北
紅色種子在黑土地發芽
1945年抗戰勝利後,著名音樂家馬可與魯藝師生奔赴東北解放區,途中在張家口曾停留過一段時間。“父親從延安去了東北,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東北大工業波瀾壯闊的發展場面,工人階級壯志滿懷的革命激情,深深地感染了父親,激發了父親的創作靈感。”馬可先生的女兒、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原副主任馬海星迴憶。
1946年初,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從延安來東北的一批文藝工作者集中到佳木斯,開闢文藝新陣地。一時間,延水河畔響亮的歌聲,在黑土地上悠然傳唱。
整個解放戰爭時期,馬可是在東北度過的。那段時間裡,馬可率領魯藝文工團團員們深入佳木斯發電廠等地蒐集素材,為他日後靈感噴湧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我們”到“咱們”
群眾智慧無窮大
1947年,時任魯藝文工二團教育科長的馬可深入當時的佳木斯發電所,參加義務勞動,體驗生活,馬可曾對團員們講:“我為農民寫了不少曲子,但還沒有給產業工人寫過曲子。”於是他鉚足了勁,這次一定要為工人兄弟們寫出一首屬於他們的歌。
馬可站在熊熊燃燒的爐火旁,看著工人們光著膀子、揮著鐵錘辛勤工作,他的內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幾天後的深夜,當馬可回到團部排練室,他的腦海中全是工友們大汗淋漓卻容光煥發的面龐。操起二胡,他立刻進入了一種音樂家的亢奮狀態,幾乎是一氣呵成,日出東方時,曲子和歌詞已經躍然紙上。
群眾的智慧無窮大。在馬可的初稿中,歌曲名稱本來是《我們工人有力量》,他用毛筆將歌譜抄寫在報紙上,貼上在團部食堂的牆壁,聽取大家的意見。幾天後,一位佳木斯發電廠工人師傅找到馬可,笑著說:“同志,我覺著‘我們’這個詞兒沒有咱東北的特色,也顯得不親密,你看能不能改成‘咱們’?”馬可略一思忖,覺得這位師傅的提議很好,立刻做了修改。
1948年,歌曲最後的定稿就以《咱們工人有力量》為題首發在當時的《東北日報》上。
從大合唱到紀念館
紅色基因永傳承
1948年,在慶祝“五一”勞動節的一次歌詠活動中,由魯藝文工團、佳木斯電力工人、鐵路工人演出隊組成的合唱團第一次將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放聲高唱。從此,這首振奮人心的歌曲在東北乃至全國傳唱開來。
2017年“五一”前夕,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有關單位、黑龍江佳木斯市黨史辦相關人員在北京與馬海星女士座談交流。“《咱們工人有力量》伴隨著幾代人成長,傳唱度非常高,每當聽到這首歌,我都會不由地想起父親……”馬海星動情地說。
同年8月,位於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熱電廠三號樓的“家·佳”紅色文化廠史館正式建成。場館以馬可先生當年在佳木斯發電廠所創作的紅色經典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為主旋律,以各歷史時期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為脈絡,展現幾代佳木斯熱電工人生產生活的畫面,並藏有馬海星女士捐贈的馬可先生歷史遺物20餘件,涵蓋創作手稿、隨身用品以及出版的書籍等。
“今年,我們圍繞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國企精神’為主題的活動,員工們再次認真參觀廠史館後,集體唱響《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經典紅色老歌,不忘腳下來時路,把愛黨愛國的熱情化為愛崗敬業的動力。”佳木斯熱電廠黨委相關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