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李曉玲
一提起文科理科,現實與網路中就自動分化出觀點截然不同、爭執不下的兩類人。事實上,文理之爭本就是個偽命題。當下,尤其需要文理兼修的人才,不僅有知識的理性,還有人文的自覺,具有跨學科的思維能力。這樣才能擺脫技術偏狹和工具主義束縛,放棄傲慢與偏見,結出通識碩果。
隨著科學技術迭代,理工科研成果能夠直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更容易外顯。由此,從就業安全的現實目標出發,回報相對快、週期相對短的理工科,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雖然就業率和薪資水平不能用來衡量文理科優劣,但投入與回報的巨大反差確是釀成文理之爭的重要基礎。尤其當今社會功利主義盛行,學成後收入相對高、回報立竿見影的理科,必然會熱度更高一些。
伴隨理科教育興盛的,是文科教育的衰退。培養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學生遠比培養一個理科生難得多,需要長時間薰陶,但在客觀現實背景下,文科教育受到社會輕視和矮化。
文理科教育的優劣在社會上眾說紛紜,而在許多學者眼裡這就是個偽命題。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世界級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認為,人文素養對自己的數學研究幫助很大,科學跟人文是能夠互相幫助對方的。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同時又是學醫出身,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他始終將自然科學作為批判落後愚昧思想的銳利武器,巧妙地用於文學作品,形成以科學為底色的思想文化批判特色。文理兼通的淵博學識和科學素養,深刻地體現在魯迅那些思想深邃的文學作品中。
從思維模式來說,文理沒有高下之分,也不天然對立,可以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簡單地說,文科思維通常用感受和想象去理解和表達世界,理科思維則多用邏輯推理去認知並解決問題。兩種思維模式並不矛盾,實際上文理結合,兼顧培養,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會更有益。
正在到來的智慧時代,洞察力、整合力、共情力等都是核心競爭力。單純的文科和單純的理科都有自己的思維缺陷和短板,同時具備兩種思維方式的複合型人才則往往佔據優勢。
幾年前,中科院博導陳湧海彈著吉他激情吟唱李白名篇《將進酒》的影片曾火爆網路,極富感染力的聲音讓我們很難將其與研究半導體的物理學家聯絡起來。“研究量子奈米之餘,彈琴復長嘯,縱情民謠中”,以此來描述陳湧海頗為準確。
事實上,古今中外文理兼通的大家很多,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音樂家、畫家……我國數學家蘇步青享有“文理全才”美譽,他一生從事詩歌創作長達70年,還出版了詩集。
近年來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南方科技大學,不斷探索人文學科和科學技術學科共生的學科發展路徑,認為“一流理工科大學必須具有一流人文教育”,每年都為學生準備豐盛的人文社科藝術課程“大餐”,力圖透過思想和文化的力量,促進培養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一個國家理科的落後,會造成科技落後,而文科的落後,則會導致思想的落後。綜觀世界,真正的強國大多文理並重,真正的人才往往文理兼修。在當下各行各業內卷不斷的背景下,社會越來越需要複合型人才,只有超越文理之爭,樹立文理平等觀,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匯,文理既各展其長又相互融合支撐的教育培養體系,才能真正彌合文理鴻溝,培養出更多具有融合思維和能力素養的人才。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1年第9期 原標題:《超越文理之爭》
編輯: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