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山海情》的熱播,讓人們看到了“西海固”的美麗蛻變。從“西海固”到“懸崖村”,一個個舊山村在脫貧攻堅中迎來山鄉鉅變。鄉村的新變化,激發了廣大美術工作者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的創作激情。從國家組織的美術創作專案,到各省區市、各美術機構組織的主題性創作和下鄉寫生,一批美術佳作以多元方式表現山鄉鉅變,為謳歌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益啟示。
定格脫貧攻堅動人瞬間
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是新時代美術工作者的使命。傳統的架上繪畫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深刻表現時代主題?一方面,美術工作者應以具有前瞻性的敏銳目光,發現和捕捉重要資訊;另一方面,應充分把握繪畫的媒介特性,將歷史的一瞬定格為動人畫面。
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和四川大涼山深處的“懸崖村”,是脫貧攻堅偉大成就中兩個代表性縮影。湖南畫家王奮英創作的中國畫《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別公示會》《苗寨春風》,以溫馨的筆調描繪了十八洞村落實“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作品在人物安排上採取環形構圖,營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氛圍;人物服飾刻畫細膩,背景以平面化方式處理,蠟染布與窗外風景同框,寓意村民們用勤勞雙手繪出家鄉美景。2016年,大涼山深處“懸崖村”孩子們只能爬藤梯上下學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如今,藤梯變成鋼梯,網路聯通鄉村,“懸崖村”成了旅遊村,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天梯”觀光。重慶畫家趙曉東的油畫《天梯》,以浪漫的手法描繪了鋼梯建成後村民們的幸福時刻。畫面中,“天梯”不僅是便利出行的交通設施,更成為欣賞山鄉美景的觀景臺,面帶微笑的村民,或自拍,或眼望鏡頭,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優秀美術作品,是創作者深入生活、反覆觀察和思考的產物。2018年5月至10月,畫家張見、齊鳴等人組成創作組,3次赴大涼山調研採風。調研中,適逢當地召開會議,對脫貧示範戶進行表彰。受此啟發,創作組構思並完成了大型工筆畫《助夢》。該畫作主題鮮明,設色凸顯淳樸、濃郁的民族氣息;人物與真人等大,在造型上加以幾何化抽象處理,富有雕塑感和紀念感,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
為英雄人物、先進人物塑像,是新中國美術的創作傳統。脫貧攻堅路上,湧現出許多先進典型,他們的奉獻精神感動了很多美術工作者,一批美術新作應運而生。有的作品藉由生動的場景描繪,凸顯主人公的堅守與奉獻,如“最美中國人”主題性創作中王珂的中國畫《人民的好縣長——高德榮》;有的作品刻畫典型人物,如在地方組織、藝術家自發創作中,誕生了一批表現年輕扶貧幹部黃文秀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彰顯榜樣的力量。
在表現先進人物事蹟方面,連環畫具有自身的優勢。以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為代表的一批奉獻者的先進事蹟,感動了馮遠、沈堯伊、謝志高、胡博綜等畫家。他們充分發揮連環畫優勢,創作出影響廣泛的“脫貧故事繪”系列連環畫,生動描繪了楷模們的崇高精神,一個個形象連綴在一起,構成一幅絢爛的新時代奮鬥畫卷。
書寫新的田園詩意
脫貧後的鄉村大地上,展現出令人欣喜的新面貌、新氣象。如何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繪畫語言來反映這些新變化,書寫新的田園詩意?
山水畫承載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情思。自古而今,畫家在對山水精神與時代生活關係的審視中,不斷創新視覺圖式,拓展審美意境。新中國山水畫創作,為祖國河山立傳,描繪人們在山水間勞動和幸福生活的場景,誕生了一批兼具傳統神韻與現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在表現山鄉新貌中,山水畫再次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許多美術工作者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進行採風寫生,用心感受山鄉鉅變,用情繪寫田園新景。中國國家畫院組織畫家深入鄉村開展“美麗的事業”扶貧主題美術創作,促生了一批山水畫佳作,賦予山鄉鉅變詩意表達,營造出新時代的田園美景。像何加林的《老寨新韻》,將反映村寨新變化的元素融入山水之中,營造出煥發新時代活力的田園風光。舒建新創作的《獨龍族鄉鉅變》中,獨龍族搬遷點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含蓄地講述了整族脫貧的故事。劉建的《大灣新居》以意象化的山水為背景,透過對農家新居的特寫,描繪大別山革命老區告別貧困後發展鄉村旅遊的富民圖景。有感於大灣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田黎明的《家園》以朦朧之美讓農村新居融於自然風光之中。不同的表現方式,拓展了新時代山水畫的審美意境。
農民畫、新年畫也紛紛謳歌山鄉鉅變。各地農民畫家迸發出高昂的創作熱情,其作品面貌多彩、情感真摯。如入選“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展示活動”的20餘幅上海金山農民畫,以明快的色彩和簡潔的畫面,描繪了現代鄉村美景。這些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作品,成為時代的生動寫照。
共建充滿活力的精神家園
如今的鄉村,煥發著新的精神氣象。美術工作者深入鄉村,把握鄉村新變化,瞭解鄉村新需求,由此提煉主題、凝練形象,抒寫時代新篇章。這也是有效開展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必由之路。
時代新聲,是藝術最美的旋律。近些年的主題性美術創作,不乏發時代新聲之佳作。蔡超、邊濤等人創作的中國畫《高鐵進山啦》,表現了一群鄉村少年追逐疾馳中的“復興號”的嬉戲場景。與走幾十公里山路只為看一眼綠皮火車的老輩山裡人不同,畫中的孩子充滿了快樂與自信。如作者所說,深入山區寫生改變了他對農村的原有印象,這幅作品反映的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成就。
如今,曾經的“空心村”正成為充滿活力的眾創空間。郭健濂和褚朱炯創作的油畫《網際網路的春天——農村電商》,透過描繪返鄉女青年藉助網路幫助鄉親銷售農產品的歡樂場景,不僅表現了電商在鄉村扶貧中所起的作用,還展現了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激情與理想。
畫家描繪家鄉變化的意識不斷增強。美術界有不少畫家樂於重返家鄉,體會家鄉變化,將親身感受繪於作品之中,真實表現家鄉的發展活力。畫家龐茂琨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去涼山採風,為彝族人民畫像。在目睹近年來彝族村寨翻天覆地的變化後,他創作了《彝家新村歡迎您》這幅氣韻生動的畫作。貴州畫家曹本健長期紮根家鄉,為家鄉創作,其油畫《大山的節日》生動展現了當地群眾歡慶傳統節日的盛大場面,彰顯了非遺助力脫貧攻堅的貴州特色。
美麗鄉村,藝術增色。上世紀50年代,作家周立波回到湖南益陽老家,以清溪村為背景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山鄉鉅變》,使清溪進入大眾視野。賀友直繪製的同名連環畫,更成為一代人的美好記憶。如今,一批“山鄉鉅變”題材的美術作品,也紛紛進駐清溪村,美化人們生活。家鄉人的奮鬥精神啟發了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家的創作成為家鄉人的精神財富。得益於《山鄉鉅變》的影響力,近年來清溪村快速發展,面貌煥然一新,進入新一輪的“山鄉鉅變”。
藝術鄉建和文化扶貧,是新時代鄉村建設的前沿課題。在新時代的山鄉鉅變中,期待更多美術工作者用畫筆記錄家鄉變化,以優秀作品展示家鄉新貌,與家鄉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守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作者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