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俊整理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胡翹武先生“初病在經治氣、久病入絡治血、末期損骨治腎”三階段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臨床經驗。
胡翹武先生在50餘年的岐黃生涯中,對類風關之診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嘗謂:“類風關屬中醫之痺證範疇。痺之為證雖有風、寒、溼、熱之分,但於類風關證中則很難截然分開。
考風為六淫之首,善行而數變,該證客邪自始至終應以風為侵害之主邪,寒、溼、熱只為其兼邪而已,且隨兼邪之不同,則有風寒、風熱、風寒溼、風溼熱,乃至風寒溼熱之差異。
然風邪之中人,除兼夾為害外,又有客表入裡,竄擾內伏之區別,故該證治風祛邪之法則當審度謹嚴。
再則染疾之人,年有老幼,病有久暫,體有陰陽氣血之偏虛,且久病之下,血瘀、痰濁、絡阻等病變又為其必然;錮結之邪,一旦與氣血鬱痺,主客交混,深絡著骨,尪羸機軀,誠非朝夕為功。
治此者應視邪之淺深,症之輕重,而有在經入絡損骨之辨析,治氣治血治腎之用藥,若能證辨清晰,治療有法,效則顯而易彰也。
茲將胡老對此疾之識證用藥經驗整理如下,或可裨益於同道。
01
初病在經治氣
類風關之初起,無不以風夾他邪客襲肌表為害,症以晨起手指微僵不適,全身關節遊走疼痛,且以小指(趾)關節為甚,無關節腫脹畸形。多伴形寒肢涼,微惡風寒,或脊背痠楚,或一身盡疼。納便尚可,少咳嗽咽痛之症,舌質淡潤而苔多白薄,脈以浮緊浮濡習見。
此以六經藩籬之太陽寒水之經為其病變場所。
因客邪初襲肌表,痺著肢節,且氣與之相爭,拒阻於血絡之外,故在經之邪,只宜從氣分論治,疏風解表,驅逐兼夾之邪,誠為治療之大法。
若營衛失諧,氣陽偏虛,又當將和調營衛,益氣助陽等參輔其間。
類風關之客邪單一者少,大多以風寒溼邪兼夾客犯。
在眾多解表疏風、散寒利溼之類方中,胡老以《局方》五積散為首選之劑。
因該方集解表散寒,祛風化溼,溫陽和營之品於一爐,為風寒溼邪客表襲經而致類風關初期之最佳方藥。臨床改散為湯、靈活增損、收效更彰。
如風溼偏甚者,加羌獨活、防風、薏米;風寒偏甚者,加川草烏、細辛;兼夾熱邪者,知母、石膏、秦艽也可酌量加入;若表氣虛者加黃芪;表陽虛者加附子。
症狀緩解後,即予黃芪桂枝五物湯或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術附湯等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溫陽扶正為鞏固善後之法。
五積散中雖有當歸、川芎、芍藥血分之品,但該方仍以祛風散寒化溼為主,三味之加實為和營活血以利祛風散寒之用。
本階段為病邪初客肌表,正氣未致潰敗,診治時應不失時機地抓住在經之期,防微杜漸,擇方用藥一定要視兼邪之多寡而合理配伍,扶正託邪之品更應恰到好處,切忌陰柔滋膩、酸澀固斂之味,冀能一舉驅而逐之,絕其入絡損骨之途,誠為該證治療之關鍵。
病例:
楊某,女,30歲,某醫院醫師,1974年4月7日診。
因遍體關節遊走疼痛,且以小指關節為甚,晨起手指微僵不適,伴形寒肢冷,全身骨楚。
查血沉、類風溼因子皆具陽性指標。自行治療一月微效,因慮此疾預後不堪設想,遂速轉診於胡老。
見其面色晦滯,神情萎頓,晨僵之症有增無減,肩肘關節較膝踝疼甚,手足不溫,口中和,舌淡潤,苔白薄,兩脈浮緊。
此乃氣陽偏虛之體,又遭風寒溼邪客襲,在經之邪亟擬汗之揚之,以速去為要。處方:
羌獨活各6g,麻黃6g,桂枝10g,防風6g,白芷6g,蒼朮10g,川芎6g,當歸6g,茯苓10g,細辛6g,制川草烏各6g,黨參10g,黃芪20g,炙甘草6g,紅棗3枚,生薑4片,加黃酒100ml同煎。5劑。
藥後微微汗出,全身舒展,大關節疼痛有減,唯小關節仍感僵痛,原方去川草烏,加附子6g,雞血藤30g。續服20劑,諸症遂已。
後予桂枝加術附湯鞏固一月,至今未見覆發。
02
久病入絡治血
在經之邪,治不如法或遷延失治,久羈時日,客邪多由氣及血,由經入絡,損傷營血,實為類風關主客交混之嚴重階段。
症以手指關節腫脹畸形,晨僵轉甚,功能活動受到一定限制為其特徵。
雖有肩肘腕膝關節交替疼痛,但小指關節疼痛大多相對固定,除感寒冒風外,一般鮮有形寒肢冷、微惡風寒之表證。且多畏冷喜溫,夏輕冬甚。
舌質略紅瘦,多橫裂乏津,苔多白薄或薄黃,脈以細數虛澀多見。
入絡客血之邪,與虧虛已極之營血交混一體,非瘀阻失濡之絡脈,即更耗傷不足之陰血,故決非祛風散寒利溼之法所能療治。
此時以養血滋陰,通絡和血,有利於祛除風寒溼邪,為其治療之大法。
誠如《臨證指南》雲:“有血虛絡澀及營虛而為痺者,以養營養血為主。又有周痺、行痺、肢痺、筋痺,及風寒溼三氣雜合之痺,亦不外乎流暢氣血,祛邪養正,宣通脈絡諸法。”
指出由經入絡之痺證,切忌以通套風藥頻投,否則血虛絡澀,客邪更無外驅之望。
營陰虧虛,風邪內伏,必以大劑活血養營之品方克有濟,如生地、熟地、枸杞、首烏、阿膠等;通絡祛風之劑,則應擇具養血入血、性味辛平不烈之藤類為宜,如雞血藤、夜交藤、鹿銜草、豨薟草等。
如兼寒溼熱之邪者,也應擇相應藥味輔佐,始可收陰充血行,絡通風滅之效。
胡老常用仲景防己地黃湯,或宗該方重用地黃之義配方,收效頗著。
如血瘀絡阻,則以活血通絡與養陰補血同步,再加蟲蟻搜風通絡之品相佐,其效更佳。
藥如四物加紅花、丹參、澤蘭、水蛭、虻蟲、蜈蚣、全蠍、蟬衣、殭蠶等。
其中蟬衣、蜈蚣重搜風祛風,殭蠶、全蠍主化痰止痛,水蛭、虻蟲化瘀通絡。
若兼客外邪,在經之藥也可選擇用之。入絡者為邪已入裡,漸有損骨階段,歷時較長。此期雖有瘀阻血傷之徵,但耗氣損陽者也不可忽視,故於治血同時,益氣溫陽也應順及。
所用方藥與在經者不同,當忌用剛燥辛烈之品,宜以菟絲子、桑寄生、肉蓯蓉、肉桂、太子參、黃芪、枸杞、淫羊藿、仙茅等辛潤溫柔為佳。
若能與治血之方適當配伍,可收陽生陰長,相得益彰之效。
病例:
姜某,男,42歲,1984年10月25日診。
關節疼痛以小指為甚3年餘,感寒入冬必劇,多家醫院均診為“類風關”,因收效甚微,經人介紹來診。
患者形體清瘦,面乏華彩,兩手腕關節常交替疼痛,略有紅腫,小(指)關節腫脹有如梭狀畸形,晨間手掌難以握固,不時低熱,口乾而不甚欲飲,便調溲黃,舌淡紅少津,苔薄黃微粘,兩脈沉細略數。
此乃營血大傷,風溼之邪稽伏不去,與氣血交混而加害肢節。囑其停服祛風散寒藥酒及止痛祛風溼之中西藥,擬下方:
生地60g,杞子30g,制首烏50g,夜交藤30g,蟬衣10g,殭蠶10g,桑枝30g,地龍10g,豨薟草20g,防己15g,薏米20g,蜈蚣2條
服藥10劑痛緩,晨僵稍減,低熱退,口中和。原方去薏米、豨薟草,加雞血藤30g,鹿銜草15g。連服一月,症狀基本控制,血沉正常,類風溼因子轉陰。
後予上方加黃芪30g,桂枝10g,炒白芍20g,以4劑量研末蜜丸,鞏固治療二月,未雲復發。
03
末期損骨治腎
損骨之期為類風關之末期階段,多由入絡後期漸進而至,非但氣血交虛,且已耗蝕下元,累及肝腎,而有損骨傷筋之變。
故所現之症大多形體尪羸,腰脊痠痛,頭昏目眩,小肢關節僵直畸形,功能受限,生活難以自理,或形寒畏冷,溲頻便溏,舌淡脈遲弱,或潮熱面紅,口乾、盜汗,舌淡紅,脈細數。
該證至此,求愈者百難得一,但緩解症狀,恢復部分功能,尚有希望。
考類風關末期,肝腎虧虛,筋骨失榮,主客交混之邪又痺結蝕傷失榮之筋骨,為其一也;
在經入絡階段,過於祛風利溼散寒之劑,用之失當,耗傷氣血,暗損陰精而累及肝腎,促其早入損骨之途,乃其二也;
濫用激素,頻投有損肝腎功能藥物,也不失為其另一因也。
至此之患,非元陽虧虛,即元陰不足,治非大劑填精補髓,峻補肝腎之劑不為功,草木無情,難以滋填,血肉有情則當隨症加入。
溫養元陽以熟地、萸肉、巴戟天、補骨脂、肉桂、紫河車、鹿角膠等;
填補真陰以阿膠、生地、杞子、潼蒺藜、懷牛膝、豬脊髓、龜板膠、鱉甲膠等;
強筋壯骨之羊脛骨、狗脛骨也可選入。
滋填溫養補肝腎同時,對交混錮結之邪又不可不祛,除相佐對應清熱利溼、散寒祛風、通絡化痰逐瘀之品外,蟲類藥物之擇用當不可少。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多數蟲類藥物具強壯滋養功能,有免疫抗病作用。
病例:
範某,男,48歲,1964年12月15日診。
類風關十餘年,三年來小指關節畸形,腫脹疼痛,腰骶骨痠痛,經治少效,半年來諸症加重,手指僵硬向外側伸展,不能握固,腿足難以履地,腰痛不能俯仰轉側。
經某醫院住院治療二月無效,自動出院,由家人抬至胡老處就診。
患者形瘦如脫,面容憔悴,頭髮疏落,肢節疼痛難於功能活動,手足心灼熱,納差便結,唇紅口乾,溲黃味臊異常,舌絳多裂、無苔,脈沉細滑數。
脈症合參,此腎陰大虧,伏風化火,灼筋傷骨。病至此期雖少有奏效之望,為不使患者求效之心泯然,勉擬一方,囑其久服勿輟,或有緩解之盼。
處方:龜板30g,鱉甲30g,生地50g,黃柏10g,豬脊髓30g(另燉沖服),懷牛膝10g,阿膠10g(另燉沖服),知母10g,生白芍30g,枸杞15g,生制首烏各50g
一月後相火降斂,腰痛愈半,指痛稍減,絳舌轉紅,見浮薄黃之苔,但活動功能仍喪失。
藥症合拍,原方減知母、黃柏均為6g,加羊脛骨30g,鎖陽10g。三月後患者竟能下地扶杖蹣跚步履,手指也稍能活動,疼痛大減,熱退納昌,精神大振。
後予原方蜜丸鞏固治療半年,已能棄杖短程步履,手指已可活動。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古今名醫臨證金鑑--痺證卷(上)》,單書健、陳子華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1999.8。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