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作家王願堅作品《七根火柴》中,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用生命為部隊儲存七根火柴的故事感動了幾代人,讓人每每想起,就不禁感嘆長征的艱苦卓絕。
這位戰士的原型名叫鄭金煜,江西石城人,為紅一軍團二師四團黨支部的青年委員兼宣傳幹事。他個子不高,但十分秀氣機靈,衝鋒打仗更是不含糊,16歲就入了黨,是個非常惹人喜歡的“紅小鬼”。
1935年8月,紅軍長征進入川西北的不毛之地——松潘。在這裡,有海拔3500米以上,縱橫六百里的沼澤地。穿過這片土地,對於當時肚中飢、身上衣正單的紅軍來說無疑是對身體極限的挑戰。
紅四團作為先鋒在8月21日清晨進入松潘大草地。剛開始草地行軍時,鄭金煜非常活躍,精神抖擻,不知疲勞,柴火揀重的背,工作揀難的做,不但行軍走在前頭,還抽空搞宣傳。他不僅講故事講得有聲有色,而且能唱幾支好聽的歌。他不時用客家方言把《紅軍打到石城縣》的歌唱給大家聽:正月革命是新年,紅軍打到石城縣,石城縣裡打一仗,土豪劣紳叫可憐,哥哎妹啊,土豪劣紳叫可憐……
隨著紅軍隊伍往草地中心走,困難逐漸顯現,天氣極端惡劣,時風時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驟下。進到沼澤地時,許多紅軍將士陷入沼澤,一邊的戰友卻無從援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患難與共的戰友慢慢地沉下去,永遠留在那泥沼之中。累了、困了的紅軍戰士躺下就睡,可又有多少人再也沒能醒來,生生被嚴寒奪去了性命。這樣的悲劇一天天上演著。
嚴寒中,鄭金煜負責保管著七根火柴,以備不時之需,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戰士們能夠烤上火。無論多大的風雪,多難的行進,鄭金煜始終把七根火柴貼身藏好,保護它們不被淋溼。
然而,在風雨、泥濘、寒冷、飢餓的煎熬下,入草地的第四天,鄭金煜病倒,一步也走不了了。楊成武將軍調頭找到他,把馬給鄭金煜騎,囑咐戰友一定要把鄭金煜帶出草地。但是,鄭金煜此時衰弱得連腰也直不起來,戰友們就用揹包在前後把他身子支撐起來,再用繩子把他綁在馬背上,同志們輪流扶著他走。
到第五日中午,鄭金煜已面如白蠟,雙目緊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鄭金煜把藏在腋下、夾在黨證裡面的七根火柴鄭重地交給了戰友。
此時,鄭金煜全身最後一分熱、一分力氣都消耗殆盡了,他保管的七根火柴卻完好無損。他緊緊握住楊成武將軍的手,說:“我知道黨的事業一定會勝利!革命一定會勝利!如果有可能,請告訴我的家裡,我是為執行黨的路線,為了革命的勝利犧牲的!”說罷,鄭金煜就永遠地躺在了冰冷的草地上。
鄭金煜至死都沒捨得給自己用一根火柴。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的篝火燒起來了。在風雨、在爛泥裡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溼透的衣服上冒著一層霧氣,洋瓷碗裡的野菜“噝噝”地響著……
這七根火柴,點亮了長征路上的希望之光。革命烈士捨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永遠照耀著後人。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