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是毛主席現存詩詞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首詞。這首詞在1945年初次發表的時候,曾經轟動中外,甚至引發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填詞大賽”。
蔣介石發動全體國民黨員,要求每人作一首《沁園春·雪》和詞,勢必要從氣勢上把毛主席的這首《沁園春·雪》壓下去,結果卻以完敗告終。
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沁園春·雪》和當年蔣介石看到的那一首,略有不同。當年詞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中的“蠟”,本為“臘”。新中國成立以後,經臧克家建議修改為“蠟”。
1957年元月,《詩刊》雜誌創刊,臧克家擔任主編。當時臧克家寫信給毛主席說,希望將他以前創作的詩詞,發表到雜誌的創刊號上。毛主席一開始不太願意,他寫信給臧克家說:
這些東西,我歷來不願意正式發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遺(貽)誤青年。
再則詩味不多,沒有什麼特色。既然你們以為可以刊載,又可為已經傳抄的幾首改正錯字,那麼,就照你們的意見辦吧。
因為毛主席在信中提到了“改正錯字”,所以臧克家不敢大意,在收到信後的第三天,就上門拜訪了毛主席。兩人聊天的過程中,臧克家提到了《沁園春·雪》裡有一句“原馳臘象”。
臧克家請教毛主席,這個“臘”字當作何解?毛主席沒回答他,反過來問他是怎麼理解的。臧克家說:古代柬埔寨的名字叫“真臘”,那裡曾經是一個盛產大象的地方。
見毛主席還是沒有說話,臧克家又說:不如把“臘”字改為“蠟燭”的“蠟”。蠟代表白色,這樣既容易理解,又和前面的“銀蛇”更加映襯,顯得更通俗,毛主席很開心地表示同意。
不過,《詩刊》創刊號發表的時候,這首詞還是用的原版中的“臘”字。這大概是因為修改毛主席的詩詞是件大事,沒有得到毛主席的書面意見,不宜直接改動。
1964年元旦,《毛主席詩詞》將要正式出版。毛主席把臧克家、郭沫若、馮至等人召集到一起,開了個座談會,請大家提意見。
在這次座談會上,臧克家對毛主席的詩詞提了23條建議,其中一條就是“原馳臘象”的“臘”字當改為“蠟”。最後《毛主席詩詞》出版時採納了他的建議,修改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版本。
毛主席歷來主張“詩詞要改”,“不光要自己改,還要別人來改”。好的詩歌和好的文章一樣,都要經過反覆修改,精心打磨,才能流芳百代。
毛主席過去創作的詩詞,大部分經過長達十數載的反覆修改。每一次改動時,他都會向臧克家、郭沫若、袁水拍等詩人虛心請教。對於別人給出的意見和建議,他也會反覆斟酌。
毛主席之所以同意修改《沁園春·雪》中“臘”字,是因為臧克家有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那就是“這樣更加通俗”。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描寫的是寫北國的冬天,一場冰雪把山脈變成了舞動的銀蛇,秦晉高原也因為冰封,而變成了白色的象群。
詞的上半闕是寫中國的北方,毛主席顯然不可能從中原風光,突然寫到柬埔寨去,這裡明顯是臧克家的理解有誤。至於毛主席的本意是什麼,我們留到後面部分再去討論。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1957年毛主席同意《詩刊》發表自己詩詞後,曾經寫信給臧克家。在這封信裡,毛主席主動提出“改正錯字”。
換個說法就是,毛主席一開始其實就很想知道,他的詩詞當中有哪些字和詞,是別人不能夠理解,或者認為是“錯誤”的。
因此,當臧克家主動問起“臘”字的含義的時候,毛主席並不說話,反叫對方去說。其實他就是想換一個視角,“從讀者的立場”去了解這首詞到底有沒有什麼“缺陷”。
如今的人在搞創作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寫東西的時候,完全是自己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根本就忘了讀者。
我寫的這些東西,讀者能夠理解嗎?他們理解起來有沒有什麼障礙?這就是毛主席想要知道的東西。所以他故意不解釋“臘”是什麼意思,想聽臧克家的說法。
臧克家是國內著名的詩人,知識分子當中的翹楚,如果這個字的意思連臧克家都看不懂,那麼普通人就更加看不懂了,所以更加需要改。
那麼,這個“蠟”字,到底改得好不好呢?如今,有人說它改得不好。這個人說:毛主席原稿中的“臘”字,繁體作“臘”(là ),意思是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活動。
於是,“原馳臘象”的意思就是說:冰封千里的秦晉高原上,呈現出一派隆冬臘月的景象。同時,因為臘月是冬天的最後一個月,它預示著春天將要到來。
所以可以理解成,毛主席用“臘象”暗示國民黨的末日就要到來。對於這種解釋,我想借毛主席本人的一句話來說:“作詩就是作詩,不要那麼去解釋。”
因為非要搞點其他意義出來,可能就曲解詩詞的本意了。而且臧克家的改動,也是得到了毛主席同意的。所以,臧克家的改動是很好的。
因為改動以後,普通人一看便知道,詞的上半闕在寫景,就是在透過歌頌北國風光,來讚美祖國“江山如此多嬌”。不用繞來繞去,看得似懂非懂。
毛主席原來用“臘”字時,有沒有想到國民黨快要完蛋了呢?他沒有說,誰也不知道。也許他有那個意思,於是用“臘”字,內涵更加豐富?但是普通人讀不懂的,就不是毛主席想要的。
馮夢龍說:“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歷史上那些能夠流傳千古的詩歌,大多語言通俗有親和力,讓普通人一看就明白當中的意思。
語言通俗,也是毛主席詩詞的一大特色。“通俗”不僅僅是指在詩詞中不採用生僻字、詞,同時還是指遣詞造句,意思要清晰,不能含混。
毛主席原來用“臘”字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臧克家早在1957年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到了1964年,時間過去了七年,想必他早已經知曉答案。
可是,他為什麼又一次在座談會上提出要修改呢?並且毛主席為什麼“又一次”同意了他的修改意見呢?我想,這就是為了讓《沁園春·雪》變得更加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