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張藝謀也是獲得過無數國際大獎的,但唯獨與奧斯卡無緣,八次申報三次提名,最後都是一無所獲。其中離奧斯卡最近的當屬2003年的《英雄》,這部耗資2億,大腕雲集的電影被國內外都寄予了極高的厚望。
7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當站在舞臺上的嘉賓念出最佳外語片的獲得者為“Nirgendwo in Afrika”《何處是我家》時,臺下的張藝謀面無表情,內心卻充滿了困惑,到底這個獲獎片子高明在何處,能將他的得意之作擊敗?
對於這個結果,當時還沒跟他鬧翻的張偉平是這麼對媒體說的:“按照實力,我們完全可以得獎,但是奧斯卡有個怪規律,只要碰到有猶太題材的,我們就會失利。因為奧斯卡評委中猶太后裔佔多數,他們對錶現猶太人苦難的電影題材尤為鍾愛。”
不同於其他猶太人題材的影片,《何處是我家》關注的不是種族迫害,也不是集中營和戰爭的殘暴場面,而是一個普通猶太人家庭逃難時無處為家的遭遇。猶太人大概是命運最多舛的民族,他們歷史上不止一次亡國,之後就四處逃難流亡,對於顛沛流離的感受可能最為深刻。
這部德國電影首映於2001年,片名德語是:Nirgendwo in Afrika,英語是:Nowhere in Africa,意思就是“在什麼都不是的非洲某處”,中譯名有好幾個:情陷非洲 / 無處為家 / 非洲的天使,內地則譯為《何處是我家》。看完全片,才發現這個名字起得真好。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掌權,之後在德國的猶太人被有系統地剝奪了公民權、工作和財產,忍受暴力和殘忍行為,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些悲觀的猶太人開始逃離德國,本來生活優越的猶太裔德國籍律師沃爾特就是其中之一,他先於1937年來到了遠離家鄉的東非國家肯亞,等一切都安排妥當後,他給妻子傑塔寫了封信:“親愛的,內羅畢的猶太人團體已經答應,支付你和孩子移居肯亞的費用了。等了六個月,我們終於可以在非洲團聚了!”
傑塔於是帶著五歲的幼女雷吉納來到了完全陌生的肯亞。踏上這片土地,彷彿從文明社會一下子來到蠻荒世界,傑塔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個可愛的地方,但我們不能住這......”
小姑娘雷吉納倒是毫無戒備,一來就對抱她下車的馬賽族廚師歐瓦綻開笑顏,還好奇地觸控他的黑面板。
久經世故的歐洲人與“未開化”的非洲原住民之間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做慣了富太太的傑塔,在逃難路上都將僅剩的500馬克去買一件漂亮晚禮服,而不買生活必需品,這樣的個性註定了她與當地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孩子心裡沒那麼多先入為主,所以比成人更容易適應新生活,雷吉納很快與當地的非洲小朋友打成一片。
善良能幹的歐瓦是這一家忠實的僕人,他十年如一日,把小主人當自己女兒一般呵護。
於雷吉納而言,歐瓦不僅是好朋友和守護神,也是引導她接觸非洲風土文化的老師。
非洲當地的草木、動物、民風,無一不讓雷吉納好奇,她漸漸地愛上了這片原始又淳樸的土地。
而她自己也像個小天使,傳遞著整部影片裡最打動人心的純真。
1939年9月3日,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當時,肯亞是英國的殖民地,所有在肯亞的德國人包括猶太人都遭到了英軍逮捕。沃爾特被送往男性俘虜營,因為沒有獨立的女性俘虜營,傑塔和女兒雷吉納被送往一家酒店。一家三口被硬生生拆散了,此時傑塔才覺醒很難回到過去的好日子了,小宇宙終於爆發,經人指點救出老公後,她開始學習在非洲生存。
艱辛勞作,孤獨等待,甚至犧牲色相,傑塔終於從嬌生慣養的中產階級轉變為獨立自強的農場女主人。
十年過去,戰爭結束,始終對非洲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沃爾特得到了回法蘭克福的工作機會,不管德國曾經對他做過什麼,此時他只想帶著妻女立即返鄉,從灰頭土臉的農夫重新做回衣冠楚楚的大律師。
而傑塔卻猶豫了,女兒雷吉納對非洲的感情更是無比深厚、不能割捨,是去是留?何處是家?這裡就不說結局了,想知道的可以自己去看片子。
電影是根據德國女作家斯蒂芬妮·茲威格(Stefanie Zweig)的自傳小說改編,片中小女孩的設定就是作者原型,斯蒂芬妮出生於歐洲中部西里西亞(Silesia),她和家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移居至非洲肯亞的內羅畢,唯一與電影不同的是,母親在小說裡並沒有發生過外遇。
導演卡羅琳·林克(Caroline Link)高度還原了非洲影像,她放棄了去條件設施更好的南非拍攝,認為南非土著祖魯人即使穿上馬賽族服裝,也不能詮釋出那片土地上的獨特性情。
肯亞未經汙染的風光讓卡洛琳欣喜若狂,她刻意遠離熱門的旅遊景點,在選景過程中幾乎走遍了內羅畢北面地區。沿途風景不斷變化,從明潤碧綠的咖啡林,到茂盛的茶園和原始叢林,到貧瘠斑駁的遼闊草原、起伏山丘,平如鏡面的湖水,再到巨大深邃的峽谷……
所以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每一幀肯亞都是原汁原味的,時而荒涼時而靈動,天地寬廣,原野上行走著各種動物,還有面板黑亮、心地單純的馬賽人,每一個生命都散發著勃勃生機,與這個美麗但生存條件嚴苛的環境和諧共存。
片中峰頂終年積雪的山嶺就是著名的肯亞山。
肯亞山從肥沃的肯亞裔原中部拔地而起,突兀險峻,主峰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也是東非大裂谷中最大的死火山。
電影裡有一處情節是母女倆被英軍押解到肯尼亞當地一家酒店,抵達時她們發現這個俘虜營也太豪華了吧。
德國俘虜受到太好的待遇,英國軍官為此責罵了酒店經理,黑人經理卻敬業地讓人感動,他說:不管是不是在打仗,是不是敵人,來酒店的都是客人,就應當受到最尊貴的對待。
而真實情況也是如此,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肯亞的奢華酒店在英國人的規範下,成為歐洲富豪名流享樂的世外桃源,酒店各種設施先進完善到你懷疑身處非洲,而專為冒險家設計的 safari 遊獵行程,更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沒有的刺激體驗。
引爆美國人去東非遊獵熱潮的,則是另外一部電影——1985年上映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電影將故事背景時間設定在了1914年。丹尼斯邀請凱倫去旅行時說:“你真的應該去看馬拉河,恐怕很快就沒了。”
然而他這個預言並沒有成真——無論是在1914年還是1985年。甚至到了今天,很多遊客去東非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7、8月份,在馬拉河上演的“天河之渡”,堪稱地球上的絕版奇觀。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非洲,青山翠谷,銀河掛川,飛馳而過的身影是鷹的靈魂,休憩之處卻是獅子的溫柔。為了重溫電影裡的寫意與美好,贊那度特別定製了 肯亞9天7晚致敬《走出非洲》之旅 ,帶你踏上這片遼闊又神奇的土地。
在電影《走出非洲》裡,男女主人公在荒原上的浪漫場景大部分是在 Angama Mara(安加馬馬拉)酒店周邊拍攝的,其中最經典的要屬山頂野餐。
在恩貢山(Ngong Hill)上,羅伯特·雷德福扮演的男主角用一場野餐引誘了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女主角。很多遊客選擇 Angama 酒店,也是想效仿男女主角,在相同的地方來一次野餐。
腳下是自由行走的獸群,頭頂上是純淨藍天,湧動著潔白髮亮的雲朵,這畫面就好似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Angama 酒店位於肯亞馬賽馬拉保護區,旁邊就是那道地球的傷痕:東非大裂谷。在斯瓦希里語中,Angama 是“懸在空中”的意思。從遠處看,Angama 酒店坐落在雲遮霧繞的山崖之上,仿若懸浮的空中城堡。
8月,野牛角馬斑馬以及一眾食草動物離開了塞倫蓋蒂,穩定舒適的溫度和豐富的植被吸引它們前往肯亞的馬賽馬拉地區。而 Angama 酒店的地理位置絕佳,正好是可以俯瞰馬賽馬拉的壯闊風景,在陽臺的躺椅上,眼前就是草原上正在進行的動物大遷徙,耳邊永遠是動聽的鳥類協奏曲,這獨一無二的優勢讓它被評為“全球十大觀景酒店”之一。
Angama 酒店由史蒂夫·菲茨傑拉德(Steve Fitzgerald)與妮基·菲茨傑拉德(Nicky Fitzgerald)夫婦經營,這兩個人的名字你可能覺得陌生,但說到他們之前經營的酒店 And Beyond,你肯定已經知道他們來頭不小。這對夫妻絕對是引領非洲旅遊業的兩個重要人物,他們設計的亞洲和非洲的酒店專案多達65個。
2013年,本來這對夫婦已經準備退休了,這時意外的好訊息傳來,當地的馬賽人願意出售這塊最佳觀景點的崖壁經營權給他們,這讓他們欣喜若狂。為了這一天,他們已經等待了15年。他們當下做出決定,延遲退休,將剩下的人生投入到經營 Angama 酒店之中。
2015年6月,Angama 酒店開門迎客,獨特的外觀受到一眾好評。酒店的主樓坐落於突出的岩石上,有著令人驚歎的玻璃圍牆結構,環繞著一個巨大的煙囪狀柱子。
三十個獨立的帳篷,分成兩片營地,分佈在山谷的兩岸。
酒店由南非設計師 Silvio Rech 和 Lesley Carstens 設計,將當地馬賽建築元素,殖民時代的設計及現代主義的影響相結合。
房間內部設計模仿非洲狩獵小屋,讓我們再次回到非洲的殖民時代。
在戶外,兩個營地的中間有著一個從地下延伸到頂部的玻璃門,之後是一個寬闊的木甲板通道好似通向遠遠的非洲大裂谷山脊。
Angama 酒店安排了各種各樣的野外體驗,比如參觀馬賽村。
在茫茫的草原上,身穿棗紅色服裝、手持木棍放牧的馬賽人,與灌木叢、合歡樹和野生動物,形成肯亞一道靚麗風景。
作為肯亞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馬賽人一直延續著遊牧傳統。手執的權杖,淡定的眼神,曠野中的傲立——此刻的馬賽人不僅是牛羊的主人,也是這片草原的王者。
或者是搭乘熱氣球,在空中感受馬賽馬拉大草原別樣的美。
坐上色彩斑斕的熱氣球,從幾千米的高空,用上帝的視角俯瞰萬馬奔騰,感受非洲大地蕩氣迴腸的原始篇章,是看動物大遷徙最“嗨”的選項。
不過,一小時的飛行的花費不菲,通常要550美金,堪稱是世界上最貴的旅行,卻是最具觀看性的熱氣球之旅。
飄遊在東非草原腹地的上空,腳下是藤蔓覆蓋的原始森林和充滿野性殺戮的生存通道。
如何選擇熱氣球也大有學問,別選擇顏色最顯眼的那一個,留給別人吧,那樣你才能用相機將鮮豔的熱氣球和非洲草原記錄下來。
必選項一定是敞篷越野車遊獵,一路收穫馬賽馬拉大草原帶來的震撼和新鮮感。
遊獵途中的野餐也是相當暖心,或在高崖之畔巨樹下的蔭涼裡,或在野花搖曳的綠草如茵間,豐富的當地新鮮食材和精心烹調,透過無可挑剔的細節一一呈現,不得不佩服當地管家在營造浪漫進餐氣氛上的驚人天分。
從野餐盒中拿出精緻食物,搭配一瓶冰爽的肯亞象牙啤酒,坐在擁有無限風景的“餐廳”裡,這一刻,找到了愛上非洲的理由。
在現有的諸多遊獵方式中,徒步或許算得上是難度最大的一種了,除了要擁有充沛的體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有一名經驗老道的嚮導可能更為重要。
不過不時地發現隱匿在草原中的驚喜,該是對這一路辛苦最好的回報。贊那度的嚮導會帶領客人避開猛獸經常出沒的地段,只把草原上最動人的一面展示給客人。嚮導手中的獵槍只是用來嚇退可能出現的野獸的,不會真的使用。
遊獵歸來,在酒店也有很多特色活動等著你。可以參觀展示非洲藝術工藝品和珠寶的藝廊,到工藝工作室觀看馬賽婦女做珠繡,有興趣的也可以一起 DIY。
尚存旺盛精力的住客,還有健身中心可以揮灑汗水,或者是在俯瞰大草原的40英尺長的室外游泳池裡游泳。
在露天平臺上做個 SPA,在圖書館裡讀本書或是看場電影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休閒方式,總之,出門不出門都精彩,你絕對沒有無聊的時候。
其實,最好的風景就在你房間的私人甲板上,從清晨的活力早餐,到日落後的燭光晚餐,配上歡愉的草原音樂,只有美景與美食,無關風月,更無關煩憂。這樣的肯亞,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