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菊
菊花在秋季開放,因此一直以來被視為秋的象徵。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且高風亮節,深受文人志士的喜歡,因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
賞菊是秋天的一大樂事,遠從古代的京都帝王宮廷、官宦門第和庶民百姓,近至全國各城市的人們,每年都在秋天舉行菊花會、菊展和菊式等各種形式的賞菊活動。
菊花生長旺盛,萌發力強,一株菊花經多次摘心可以分生出上千個花蕾,有些品種的枝條柔軟且多,便於製作各種造型,蔚為奇觀。
唐代元稹在《菊花》如此描述“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賞紅
紅葉染樹,黃葉鋪地。只有在金秋才能收穫這一種色彩的極致之美。
杜牧在《山行》當中描繪“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當中的山林景色。由此嶽麓山下建起了“愛晚亭”,成為秋季觀紅葉勝地之一。
唐代的劉禹錫在《秋詞》中描述“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秋葉一直是古人的寵兒,如果要找一個秋日最迷人的地方,自然源於其“最是橙黃橘綠時”。
登高
登高的去處,一般是山、塔、樓,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將風景攬入懷中的高處,幾朝下來,皆成了名勝。對古人來說,若城內或近郊無高,是非常敗興、非常嚴重的一件事,至少重陽這天沒法熬,無處立足。所以,築閣砌樓便成了古建時尚,“江南三大樓”之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皆受驅於重陽雅集、登高攬景的慾望,一俟矗起,則聲名大噪,“遊必於是,宴必於是”。
清《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淨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據說,除以上各處,玉淵潭、釣魚臺也人氣頗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狩獵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一起狩獵的好時光。
《禮記•月令》有云:“是月也,天子乃敎于田獵,……執弓挾矢以獵,命主祠祭禽於四方。” 尤其王公貴族,更將此視為每年不能錯過的田野樂趣,約上幾人,攜弓而出,向獵物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