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用的秦小篆 長城鋪的老秦磚
秦車秦馬秦直道 一通秦鼓出秦關
秦尺秦秤亮秦膽 量了黃河量泰山
要問秦人緣何勇 浩然正氣在心間
……
在9月15日晚第十四屆全運會開幕式文體展演的第一篇章《民族根》中,四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梅、邊肖、李君梅、李小青一曲高亢激昂的秦腔《華夏頌》唱出了秦人的氣勢,該節目一經亮相,便贏得滿堂喝彩。很多人表示“這太陝西了”“聽得熱血沸騰”“唱出了陝西人的熱情與豪邁”,“老陝!闊以!”
開幕式上的秦腔火了!大氣豪邁的唱腔,底蘊深厚的唱詞,一句句撞擊著觀眾心靈,餘韻悠長。“陝光燈”聯絡到領唱者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詞作者國家一級編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研中心藝術指導黨小黃,聊了聊關於《華夏頌》背後的故事。
1
演出當晚,
詞作者的手機要被打爆了
領唱者李梅老師是直到開幕式結束一天後,才知道自己唱的那段秦腔的詞作者,是同一個戲曲研究院的黨小黃老師。
由於開幕式節目的保密原則,所有演員事先都不知道作者是誰,但一句“九州用的秦小篆,長城鋪的老秦磚”的唱詞,讓李梅斷定,這一定是位陝西人寫的,而且是一位功底深厚的藝術家寫的。晚上有同事給她打電話說:“院長,這就是咱們院的老師寫的,是黨老師!”
黨老師就是黨小黃,創作有歌劇、話劇、戲曲數十部,秦腔歷史劇《杜甫》、歌劇《大漢蘇武》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當他聽到網友對全運會開幕式上秦腔“詞好、曲好、唱得也好”的評價時,立馬用地道的陝西話幽默地說了一句:“主要是唱得好!”
▲領唱者李梅(左)、詞作者黨小黃(中)正在進行影片直播 圖源陝光燈 王喵 攝
作為一個陝西人,一個老戲曲工作者,黨小黃認為自己為在陝西西安舉辦的全運會開幕式寫唱詞是責無旁貸的事。活動是在陝西舉辦,要選擇陝西的一種特色藝術形式來表現,那無疑就是秦腔了,就像客人來了西安,招待客人最特色的肯定要吃一頓羊肉泡饃。
在和導演組剛接觸時,僅節目方案就研究了78次(沒錯,就是七十八次),後來在他創作的過程中,唱詞已記不清改了多少次。節目在公開亮相之前,都是保密的,作為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也不能對周圍任何人透露任何資訊。
開幕式那天晚上,68歲的黨小黃因為身體不好,休息得較早,沒有看開幕式,節目播出後,他的手機簡訊、微信不斷,電話都快被打爆了,親朋好友都在激動地祝賀他,他才知道,自己的節目演出了。
▲網友對開幕式上秦腔的評價 圖源網路
氣勢磅礴的唱詞,一下就點燃了觀眾的熱情。創作伊始,黨小黃心中就有三個原則,一是要唱出文化自信,二是要唱出氣魄,三是一唱出來就要讓人記住,尤其是第一句詞,不能寫得文鄒鄒的,這就要抓住一個“秦”字。
能把這個自信唱出來,那就不只表現的是陝西的氣魄、秦人的氣魄,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氣魄。我們的民族歷經多少風雨磨難,依然堅韌不拔,屹立不倒,唱詞中“秦尺秦秤亮秦膽,量了黃河量泰山”就是一種無所畏懼的精神。身體不太好的他,在創作過程中內心是澎湃的。
2
在奧體中心和在舞臺上唱秦腔,
有啥不一樣?
對於西北唯一一位二度“梅花獎”、二度“文華獎”和三度“白玉蘭戲劇獎”的獲得者李梅來說,在容納6萬人的西安奧體中心唱秦腔,與在戲曲舞臺上唱秦腔,則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開幕式上表演的李梅
李梅以往在舞臺上的演出,更多的是用戲劇的手段塑造一個人物,表現一段情節,講述一段故事,而開幕式的演出,風格完全不同。《華夏頌》節目只有短短2分半的時間,這2分半的意義非凡,是在用陝西的特有文化向全國、全世界展現陝西的氣質、氣概、精神風貌,這就是文化自信。
同時,對於秦腔這種古老劇種的傳播,同樣意義非凡。李梅41年的戲曲演藝經歷豐富,她也不禁感慨,“一個演員需要在舞臺上演多少場,才會有這麼多的觀眾來看你的戲?”
將略帶現代感的詞,用傳統的秦腔唱出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鮮的震撼。
李梅剛開始接到領唱任務時,詞曲還是給秦腔中的花臉演員準備的,唱腔與李梅等4名領唱人的唱腔完全不同,經過多次討論,和作曲老師溝通,為了更好的效果,將花臉唱腔改為兩個鬚生(男演員)和兩個閨門旦(女演員)的唱腔。黨老師那邊每改一遍詞,李梅等四位領唱者就要重新排練,節目組精益求精改了無數次,最終把一個最完美的藝術效果呈現給觀眾。
▲四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聯袂唱響原創新秦腔,唱出民族根根深葉茂
那一晚上的收視率令人振奮,在全球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下,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陝西的這一場盛會。這對於秦腔是一次絕好的展現機會,開幕式很陝西,秦腔也很陝西,從觀眾的反應來看,秦腔確實火了。
3
氣勢磅礴的精彩呈現背後,
是演員們辛苦的付出
作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院長,這次的開幕式,讓李梅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個人表演經歷的感受。省戲曲研究院是陝西省直文化系統中最大的文化單位,除過行政後勤人員,院內207名演員此次全部參與了全運會開幕式的演出。
▲省戲曲研究院內的橫幅 圖源陝光燈 王喵 攝
剛開始接這個任務時,李梅並不知道這是一件這麼艱苦的事。
戲曲研究院平時的劇目演出不能耽誤,全運會的開幕式也不能耽誤,所有演員們都在連軸轉。今年夏天,是西安史上最熱的一個夏天,排練的最後兩個月,最高氣溫數天持續35度以上。院裡有一半的演職人員年齡都在50歲以上,電視鏡頭上看不出來,因為他們都化著劇妝。排練過程中,演員們頂著烈日,從下午一兩點,排練到凌晨三四點。最熱的時候,老演員們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都復發了,甚至有一個演員剛下了表演場就進了醫院,現在還在冶療……為此,他們預備了10個候補隊員,確保演出能順利進行。
年輕的演員們也累壞了。戲曲演員們,需要背上戲曲的大靠旗,為了演出效果,在戲臺上不到1米的靠旗,被改為3米高的鋼管大靠,重量至少有20斤。演員中有身高一米五幾的小姑娘,身背3米的大靠,稍微刮點兒風,就把小姑娘吹得站立不穩。演員休息室在地下車庫的二層,排練時姑娘們要把大靠架著走40分鐘,才能走到奧體中心排練場入口,這些小姑娘的肩膀都是淤青的。
▲經過創新的三米高的大靠,上場跑起來威風凜凜,很有氣勢
讓李梅感動的是,即使辛苦,無論年紀大的還是年齡小的演員們都在堅守,這是大家對戲曲事業的一份熱愛。
4
“出圈”後的秦腔,
怎樣更好地走下去?
全運會自1959年開始舉辦,之前的十三屆基本是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輪流舉辦,此次是第一次在陝西,第一次在西部,甚至是第一次在中西部舉辦,對於陝西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都是一次極大的推動。而在開幕式上C位“出圈”的秦腔,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是西北民眾劇團 圖源陝光燈 王喵 攝
秦腔是文化娛樂方式,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示。它抒發秦人的胸懷,用高亢激昂的腔調“吼”出來,吼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一種精神表達,豪邁、奔放,如黃河奔騰千里,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如陝西人直來直去的性子,不是小橋流水、吳儂細語,所以只有陝西秦腔,才可以把陝西人的精氣神淋漓致盡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喜愛秦腔的原因。
寫過歌劇、話劇的黨小黃,內心最喜歡的還是秦腔。秦腔慷慨激昂,悲壯蒼涼,位居梆子戲之首。秦腔的氣質如果用一首詩來類比,那便是唐代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秦腔蘊含著這種氣魄與憂患意識,而非歌功頌德。一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堅韌不拔,秦腔便是最好的註解。但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看秦腔,這對於秦腔藝術家們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李梅表示,不管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戲曲從業者來說,觀眾群的培養是大家最關注也最困惑的一件事,再好的一門藝術,如果沒有觀眾和市場,那就會慢慢走向衰落,不僅僅是秦腔,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可能面臨這樣的危機。現在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時代,大家的選擇更多,對年輕人的衝擊也更多,而秦腔藝術如同飲茶,沒有刺激的口感,卻能讓人回味。
▲省戲曲研究院的陳列室內收藏的大衣箱 圖源陝光燈 王喵 攝
很多年輕人只有當他走進了劇場,他才會反應過來,怎麼這麼好看!但有時他就是沒有邁進劇場那一步。
目前看來,秦腔的發展遇到了兩個瓶頸:
一是年輕優秀的名角太少。雖說秦腔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離不開編劇導演、舞美音樂、龍套群演的集體付出,但秦腔也更是一門角兒的藝術,戲迷看戲,有時看的就是一位名角的那一段戲。同一個劇目,交給名角和交給一個普通演員來演,呈現效果與帶給觀眾的藝術感染力一定是不同的。然而,培養一名名角絕非一朝一夕,這需要天賦,更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紮實苦練。如今,秦腔多是老藝術家們在堅守,年輕的演員出現斷層,一百名演員中最後能出一兩個名角,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二是優秀劇目的普及太低。年輕人為什麼不愛看秦腔?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沒有近距離觀賞一場專業的秦腔演出。現在急需一批優秀的編劇、導演,透過優秀的劇目,把秦腔的觀賞價值、審美價值展示給年輕人,讓他們懂得欣賞秦腔,發現這門藝術的可貴。
▲省戲曲研究院的陳列室,展示著歷屆中國戲劇獎“梅花獎”獲得者 圖源陝光燈 王喵 攝
近年來,為了讓年輕人邁出“那一步”,省戲曲研究院也做了一些努力。從政策保障層面推出惠民演出、高雅藝術進校園、給學生假期的免費演出等等,從小給孩子紮下戲曲欣賞的根。《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劇目連續數年參與國家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努力把秦腔推廣出去,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秦腔。
期待秦腔這一次的“出圈”,也能喚醒更多年輕人對秦腔的共鳴,正如曾經擔任過省戲曲研究院院長的作家陳彥說的,秦腔是秦人的DNA,是在骨子裡的,無法拒絕。
作者:王喵
陝光燈(shaanlight)出品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