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11月30日訊息,有英國媒體曝光了有關臺當局“國艦國造自制潛艇”的最新詳細資訊,稱目前為止至少已經有多達7個國家的廠商和專業人士協助臺當局製造潛艇,並且臺當局也獲得了一些他們自己無法制造的重要子系統的進口許可。
據悉,協助臺當局製造潛艇的供應商來自於美、英、澳、韓、印、西班牙、加拿大等國,但在常規潛艇領域擁有深厚技術積累的日本、德國與荷蘭並沒有參與其中,這也讓人懷疑這個專案的最終效果。
雖然英美兩國直接參與其中,但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製造裝備新的常規潛艇,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臺當局希望從他們那裡獲得比較完善的全套設計方案,那麼能獲得的方案中最新的也就是英國海軍在20世紀70年代研發的“支持者”級常規潛艇的相關方案,時隔五十年這肯定是非常落後了。
而參加這一專案的其他國家在這方面恐怕也沒多少能幫到的地方,澳大利亞自己都還在讓法國幫他們搞潛艇;韓國相對來說能夠提供的支援比較多,他們在新千年後製造了德國214型常規潛艇的國產化版本;而印度肯定是沒有人敢指望的。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在20世紀80年代曾向臺灣地區出口兩艘常規潛艇,當時對於此事中國大陸方面做出了召回大使、外交關係降級、撤走在荷資產、限制貿易等一系列回應。最終荷蘭當局為了避免與大陸關係進一步惡化,反覆修改與臺當局簽署的潛艇協議,最終要求臺當局自己解決潛艇配套武器供應問題。
並且,他還在1984年與中國大陸簽署協議,永遠不會再給臺灣地區出口武器裝備。而德國在過去的10年間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就決定了他們完全不可能冒這個險。賺不到幾個錢還得罪人的事情,立陶宛、烏克蘭這類小國稍微給點好處可能願意出頭,但德國不一樣,他們與中國存在廣泛的民間往來。
所以這個專案雖然看上去幫手很多,以美英為首的一票國家仍然敢於在有荷蘭前車之鑑的情況下充當出頭鳥,但實際上幫手們卻都不怎麼給力,臺當局恐怕需要走一遍類似於印度研發阿瓊坦克的流程,也就是自己把控總體設計,然後從各國進口他們需要的子系統。
而這種研發方式其實風險是很大的,因為各國產業標準與研發模式不一樣,不同國家生產的子系統之間的相容問題是個麻煩;另一方面,研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故障排除也會變得更加棘手。
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印度研發阿瓊坦克與光輝LCA戰鬥機的經典案例。為什麼這兩個專案進度如此遲緩呢?印度產業水平落後固然是一個原因,但鍋不全是他們的。由於印度研發時倉促將各個子系統視為黑箱,而當整個平臺出現故障的時候,幾家供應商往往互相甩鍋都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結果就是一個小故障需要花正常情況下5-10倍的時間去排除。
臺當局的這個潛艇專案也會面臨類似的情況。大眾印象中技術實力理應最強的英美兩國其實已經好幾十年沒搞過常規潛艇,並不能給他們成套的設計方案,而其他幫手們自己都可能沒辦法獨立研發高效能的常規潛艇。
當然臺當局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寄希望於韓國幫助,畢竟在路透社的名單當中也包括韓國現代重工。而韓國即使是拿過去的成品方案,也能給臺當局提供一種千禧年時代技術水平的常規潛艇。但是問題在於,現在路透社已經把這件事情捅出來了,接下來韓國還敢參與嗎?
與日本不同,韓國完全可以將中國視為他們的陸上鄰國,中國也是韓國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並不是說中國在保護他們,而是中國不敵對的態度在保護他們。這方面歷史早有先例,韓國執政黨哪怕是朴槿惠在臺上的時候也不敢公開和中國唱反調。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中國大陸目前應該都不需要出手干預,這個被“臺獨”頭目蔡英文鼓吹要“省產化”的專案都會自己黃掉。
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澳大利亞、印度這兩個非常渴望在軍事技術上有所積累的國家,很可能會趁著這個機會去撈一筆錢給自己“補補身子”,臺當局也會浪費寶貴的資金,並且其中有一半是從中國大陸掙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