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F/A-18戰鬥機為什麼得到“大黃蜂”的綽號,《F/A-18“大黃蜂”和“超級大黃蜂”》一書做了解釋。我們先參看下面兩張照片。
這是航母上的地勤人員正在F/A-18的主起落架旁工作。起飛後,這對主起落架會向內側和後側轉動,收入艙內。而且它們的“彈性”非常好,在戰鬥機起飛離地後,隨著承力降低,兩副起落架會自然地懸垂在機身下。而黃蜂在飛行時,也是把它的足自然地懸垂在身下。這正是“大黃蜂”這一綽號的由來。
也許以前有人會覺得,該機叫“大黃蜂”是因為它尾部的攔阻鉤,放下後類似黃蜂那蜇人的尾針。
艦載機尾部基本上都有攔阻鉤,憑什麼它能叫“大黃蜂”呢?也許還因為F/A-18的機身有點圓潤,機翼後掠角不大,比F-14等看起來更像昆蟲的身軀。但現在,這個綽號顯然有了更準確的解釋。
F/A-18的外形特徵也不僅僅在主起落架上,可為什麼選它?看看它最初的原型機,以及它為什麼成為F/A-18,我們就不難理解主起落架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軍迷們都知道,“大黃蜂”的原型機是YF-17,在空軍的輕型戰鬥機專案中敗給了YF-16。下圖就是停在地面的這兩種原型機。
可以看出,YF-16的起落架是“外八字”,從機腹中心向兩側下方伸展。而YF-17的起落架,是從機腹側面靠近翼根處垂直地伸下來。
上面這張照片可以看得更明顯。結合前面F/A-18“大黃蜂”的照片很容易看出來:起落架張開成“外八字”,是YF-17嬗變成“大黃蜂”的一個重要環節。書中對此也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美國海軍在成功研製並裝備F-14“雄貓”戰鬥機後,開始尋求下一個重要的艦載機採購專案,“海軍戰鬥-攻擊機”(NFAX)。這種飛機將和F-14搭檔,取代A-4“天鷹”、A-6“入侵者”、A-7“海盜”Ⅱ和F-4“鬼怪”Ⅱ戰鬥機。而且在1973年,美國國會還要求海軍未來採購一種低成本的多用途艦載機,不僅取代上述清單中的老舊機型,還將成為F-14的替代者。針對國會的這種要求,格魯曼把F-14做了簡化處理,麥道以F-15為基礎改進出一種艦載型號,可都沒能達到海軍提出的低成本要求。國會老爺們提出的這個要求不靠譜啊。於是,時任國防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給海軍下指令:從空軍正在進行的輕量級戰鬥機選型專案中,選一個。於是海軍把目光投向了YF-16和YF-17。
國防部長這麼指定的目的,當然首先是和國會老爺們一樣,想削減成本。國會此前就曾要求美國海軍和空軍在一些重要的機型、發動機的研發上,採取聯合開發和採購的方式。按這一思路,海軍當然得首先考慮YF-16。
但海軍幾乎是立馬就否決了YF-16,因為它有兩個缺陷:第一,單發,第二,較窄的起落架間距。艦載機在航母上降落時,被阻攔索鉤掛後,將展開一種野蠻的“受控墜毀”式撞擊著艦。YF-16細長窄小的起落架沒戲,而且海軍認為這一缺陷難以糾正和修改。於是海軍要求諾斯羅普和麥道公司重新設計YF-17原型機,使之滿足艦載“空戰戰鬥機”(NACF)的效能指標要求。
沒搶到空軍訂單的YF-17和諾斯羅普公司,似乎有點“起死回生”。但別高興得太早。據本書介紹,諾斯羅普在後來F/A-18的研製生產中也曾鬱悶得不行,被迫打官司“維權”。這是怎麼回事?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