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著軍事技術發展,彈機結合技術的成熟,已經很少能發現有一架戰鬥機發射空空導彈或者投擲航空炸彈時出現意外,但是在彈機結合發展史上,的確出現過很多問題。空空導彈“鬧”起脾氣來,連自己都打的畫面,也不是沒有。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也並不難理解,這和空空導彈發射時機,火箭發動機是不是穩定,飛行員技術,感測器感應度等等都有關係。
今天我們來談談,彈機結合的發展,這要從一百多年前開始說起。
航空器由於具有其他裝備所不具備的特殊優勢,自從設計之初就非常適合執行攻擊任務,因此將炸彈裝上飛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這就引出瞭如何將炸彈掛載在飛機上的問題。
實際上航空器出現的那一天開始,諸多大國就看到了空中作戰的優勢,尤其是不會被敵方輕易發現,並別說打擊,試想:第一個造出戰鬥機的國家,誰有能力和它爭奪制空權?
1914年10月沙俄的“依里亞莫洛米茨”轟炸機研製成功後,機載武器掛架這一新生事物正式隨著轟炸機成為了作戰飛機的標準配置。畢竟,雖然時隔100多年,但是當時的“依里亞莫洛米茨”轟炸機體型可不小,長度達到17米,上翼展達到29.8米,下翼展也有21米。
當時甚至可以在轟炸機上安裝一個衛生間,可見,空投炸彈只要對精度要求不高,“依里亞莫洛米茨”轟炸機完全有能力執行這種任務。
毫無疑問,“依里亞莫洛米茨”轟炸機機身和機翼都適合佈置武器掛點,但如何設計掛架卻是個技術性很強的問題——一個合格的機載武器掛架,除了要保證炸彈能夠投得出去以外,還需要確保在飛行時掛得穩定牢靠、且要確保安全性、避免炸彈在掛架上引爆。畢竟,在時速110km/h的高空中靠手扔,很容易出事。
20世紀30年代,航空火箭彈成為繼航空炸彈之後第二種被搬上飛機的機載投擲武器,由於航空火箭彈在發射時要啟動火箭發動機、使用炸彈掛架不再適合,滑軌成為了新的機載武器發射裝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導彈開始成為機載武器的主流,這種武器對機載武器掛架提出了新的要求:機載導彈通常採用火箭發動機,工作環境與航空火箭彈類似,但因導彈需要制導、彈上電子元器件較多,因此需要透過掛架為導彈充電並提供目標訊號,這就致使冷戰期間機載武器掛架開始佈設電纜。
而機載武器型別的增加,讓傳統上的掛架和滑軌越來越難以適應多種不同型別的炸彈、導彈和火箭彈,由此又引出了一種新的掛載方式:在飛機上安裝統一型號或統一介面的掛架,再為不同的機載武器設計不同的掛梁,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機載武器介面的標準化發展。
時至今日,機載武器介面已經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機械結構,而是結合了機械、電子、資訊化裝備的複雜系統,成為作戰飛機設計中需要特別重視的重要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