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博物館旅遊已經成為每個地方必去之處,遊每個地方博物館,是瞭解當地歷史最重要的好去處,還是免費。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你見過哪些?筆者總結了42件鎮館之寶。
1、《清明上河圖》
作者: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現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但是想看到他不容易。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殷商時期的祭祀禮器。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鄉寧縣,中國十大頂級青銅器文物國寶,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3、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開始叫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商代皇陵,商朝帝王祭祀母親鑄造次鼎,現藏國家博物館,可以隨便參觀。
4、《雪景寒林圖》
作者:宋代范寬,畫家筆下的風景,往往是採擷心象為之,為的是心中的丘壑。古書記載范寬“性寬,嗜酒好道……”。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與自然和諧相處。
5、金縷玉衣
1968年7月12日河北省保定市滿城漢墓出土,中山靖王的金縷玉衣,現在被河北省博物館收藏,成為鎮館之寶。
6、晉侯鳥尊
晉侯鳥尊90年代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114號墓坑出土,山西省博物院鎮館之寶。
7、匈奴王冠
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這是一件戰國時期的鷹頂金冠飾,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為止所見的“胡冠”。它造型奇特,製作成熟,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藝術的結晶,堪稱匈奴藝術瑰寶。
8、東平漢墓壁畫
2007年10月12日傍晚,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出土,這一珍貴文物,收藏於山東省博物館,成為社會公認的“十大鎮館之寶”。
9、清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
年代,清代燒製於景德鎮官窯,南京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10、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1950年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山沐英墓,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的出土,為中國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藝、繪畫、燒製以及元代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1、王羲之上虞帖
作者:王羲之
《上虞帖》的寫作於公元356年(東晉永和十二年)。
12、《富春山居圖》
作者:元代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
13、雲紋青銅大鐃
1978年,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小橋公社陽澤大隊黃科山出土,福建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14、戰國楚大鼎
1933年,安徽壽縣楚幽王墓出土,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15、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1989年江西新幹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商代蒸煮器!
16、春秋蓮鶴方壺
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而在蓮瓣之中央復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鶴(仙鶴),翔其雙翅,單其一足。
17、越王勾踐劍
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春秋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18、曾侯乙編鐘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編鐘是至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被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蹟”。
19、素紗襌(dān)衣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西漢直裾素紗襌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儲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湖南省博物館曾委託某研究所複製素紗襌衣,終於織成了一件重49.5克的模擬素紗襌衣,這一過程耗費了13年時間。
20、金代銅坐龍
1965年銅坐龍出土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南城城牆邊。中國龍型中採用人的五官作為其造型十分罕見。人鼻與龍身的結合,並沒有讓觀者感到不協調,人鼻比傳統龍型中的豬鼻更加生動,並且使人聯想到“真龍天子”、“君權神授”,也體現了皇權的威嚴和神秘。
21、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1975年,吉林省博物院在全省文物普查時,於內蒙哲里木盟科左中旗腰力毛都公社南哈拉吐達大隊徵集到該高足碗;現藏於吉林省博物院。
22、《瑞鶴圖》
作者:北宋宋徽宗趙佶
《瑞鶴圖》完全就是最為經典的超現實的表現手法,這件作品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正髓,同時從畫面的角度也是超現實方法運用最為典型的作品之一,比之西方超現實主義出現早了幾百年。
23、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歎為觀止,現藏遼寧省博物院。
24、千金猴王硯
何蓬洲聘請當時肇慶 黃崗著名的制硯世家郭家的傳人郭蘭祥大師依據這三塊端石的特點,專門打造了三方硯臺。每一方都有一隻酷似動物的花紋形象,一方似猴,為猴王硯;一方為鶴; 還有一方像臥牛。
25、翔鷺紋銅鼓
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現在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鎮館之寶。
26、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此件花口鳳頭壺的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銀器影響,演變而來的,現藏海南省博物館。
27、《古蘭經》
2002年6月10日,寧夏發現世界上現存最小的《古蘭經》。寧夏博物館考古專家經過考證發現,收藏於寧夏博物館的一本《古蘭經》是世界上現存最小的《古蘭經》。
28、鎏金銅牛
1977年,西夏鎏金銅牛出土於寧夏銀川賀蘭山西夏陵,據瞭解,由於蒙古大軍對西夏的毀滅比較徹底,所以西夏王陵幾乎被毀壞或是盜掘一空。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清理西夏陵區177號墓時,發現其空空如也。一個年輕的工作人員突然踢到了一個硬物,正是這銅牛的一角,後來這頭牛被大家稱之為“一腳踢出來的國寶”。
29、馬踏飛燕
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1983年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30、銅鎏金觀音造像
銅鎏金觀音造像, 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現藏青海省博物館!
31、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獸首瑪瑙杯是已發現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也是已發現的唐代玉器中製作工藝最精湛的一件。
32、舞馬銜杯紋銀壺
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玄宗為皇帝的時候,將治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遷移到風景秀麗的興慶宮,在興慶湖畔建造的“勤政務本”樓是處理政務之處。每年的千秋節也就是皇帝生日的那一天,玄宗在“勤政務本”樓前的廣場上大擺筵席,據說一次舞馬演出舞到興處,馬兒屈膝向皇帝祝壽,皇帝大喜,賜酒給跳舞的馬匹,舞馬以口銜住酒杯,一飲而盡。銀壺上舞馬的造型抓住了銜杯飲酒的瞬間,將歷史的精彩一刻流傳至今。
33、兵馬俑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34、青銅神樹
1986年在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話意識中具有通靈、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國宇宙樹最具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偉大的實物標本。
35、太陽神鳥金飾
2001年出土於金沙村,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金飾中心圖案很像一個噴射出12道光芒的太陽,外層的4只飛鳥極似神話傳說中的“負日金烏”,都與太陽神崇拜有關,所以其主要寓意了古蜀時期的有關“日、月、鳥、象牙”崇拜等宗教崇拜。
36、東漢銅車馬
東漢銅車馬於1975年在貴州興義東漢墓出土,現珍藏於貴州博物館。據專家介紹,黔西南是古夜郎國的中心,東漢銅車馬等文物的出土,對追尋西漢時期的夜郎文化,特別是探究兩漢時期中原文化與夜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37、烏楊石闕
烏楊石闕發現於重慶市忠縣烏楊鎮,2001年,在三峽文物保護搶救工作中發掘出土, 烏楊漢闕的發現者——普通煤炭搬運工王洪祥。
38、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李家山青銅器是“國寶級的曠世文物”,是中華青銅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們既和中原及西北青銅文化有著歷史淵源,但又有著鮮明的邊疆民族個性。
39、雙體陶罐
卡若遺址於1977年發現, 雙體陶罐出土於西藏昌都的卡若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
40、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宮的陳設器,永和宮為清末瑾妃所居之宮殿,據說翠玉白菜即為其隨嫁的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嫁娘的純潔,昆蟲則象徵多產;祈願新婦能子孫眾多。
41、東坡肉形石
東坡肉石也稱紅燒肉石,原型是一塊天然的玉石,未進行任何的雕刻,,是臺北故宮三大鎮館之寶之一。
42、毛公鼎
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公鼎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挖出來,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你去過哪些博物館?歡迎留言討論。
歡迎關注揹包客阿昌走遍中國,我們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