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魁智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出生於遼寧,很小開始學戲。
梁以薇是香港的富家千金,畢業於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很喜歡中國傳統戲劇。
二人因戲劇結緣,相識相知,恩愛生活了30年,這不僅有互相真心喜歡的因素,也一定有足夠的理解和包容。
一個是喜歡吃炸醬麵的“京劇神童”,一個是喜歡西餐的香港“學霸”。兩個人地域不同,成長環境也不同,甚至生活習慣也大相徑庭。
但是這一對神仙眷侶,用他們半輩子互敬互愛的愛情經歷告訴我們,愛可以跨越差異,可以無關其他,只是兩顆真心的碰撞與交融。
01 相識相愛
於魁智出生於東北,父親是一名工人,母親是一名音樂老師,他從小就很有音樂上的天賦。
他十歲時開始學戲,三年後,就在現代京戲《大櫓歌》裡擔任了主演,後來在瀋陽京劇院工作。
他沒有滿足於眼前的生活,反而有了更長遠的目標。他想學習更多的知識,見識更廣闊的世界,於是他放棄了家鄉的穩定工作,隻身去了北京。
舉目無親的於魁智晚上睡在火車站,白天學習。
一切物質上的阻礙沒有影響他追求理想的步伐,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畢業後進入了中國京劇院。
優秀的他經常到各地進行文化交流演出,一次他到香港演出,演出結束,有一位戲迷拿著一大捧百合花來到了後臺,她就是梁以薇,她非常喜歡於魁智的表演。
後臺的那次見面,讓兩個人一見鍾情。之後遠隔萬里的二人只能用書信進行交流。
梁以薇非常喜歡京劇,於魁智又有多年從事京劇表演的經歷,兩個人都覺得對方是知己一般的存在。
之後只要於魁智到香港演出,梁以薇逢場必到。一次演出結束後,於魁智邀請了梁以薇一起散步,兩個人相談甚歡。
離別時,於魁智向梁以薇表達了愛意,而梁以薇送了一塊手錶給於魁智,兩人明確了關係。
於魁智回到北京後,邀請了梁以薇到北京遊玩,梁以薇答應了。
梁以薇的母親陪著她去了北京,當時的於魁智生活很艱苦,梁母不忍心女兒跟著於魁智受苦,於是勸女兒考慮清楚兩個人的未來,以免後悔。
但是梁以薇態度很堅決,她認為只要兩個人相愛就好,其他都不算困難。
梁母沒有再說什麼,但是梁父還是不同意。梁以薇考慮良久,給於魁智打電話,建議他到香港發展。
於魁智拒絕了她的建議,他明確表示自己不能離開北京,北京是京劇的根,而且他在這裡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努力,他舍不下他的根,他的京劇。
愛情和家庭、理想,讓人左右為難,最終兩個人決定不再聯絡。但是分手後兩個人也並不好過,都很痛苦。
還是梁以薇忍不住先打了電話,向愛人訴說這段時間她對他無盡的思念。電話那頭的於魁智也是熱淚盈眶,因為這時間裡他也無時無刻在惦記著她。
一通電話讓梁以薇認清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覺,她辭掉了在香港的工作,到了北京跟於魁智結了婚。
距離不能阻擋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從前的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能愛一個人。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時代,不得不說,“快”讓生活變得非常地便利,高鐵的快縮短了距離,外賣的快節約了時間,可是感情呢?感情也可以一味求快麼?
當我們抱著電腦,拿起手機,通訊變得實時,可是情感好像更難建立起來了,那是因為太多的事情上,我們都想立刻獲得一個結果,根本不想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是人與人建立情感,是需要時間的,想要獲得,必先付出。
只有經過慢慢地瞭解後,在互相付出努力打破阻礙後,建立起來的感情才更穩固,也能走得更遠。
02 相知相守
於魁智和梁以薇結婚前後,正趕上了京劇不景氣的年份,有不少從事這一行的人都堅持不下去,選擇了改行。
當時人們覺得於魁智交了個香港的千金女朋友,改行後也不會愁工作。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最後卻是梁以薇來到了北京。
婚禮上,於魁智向大家表態說,藝術的道路上,總是有甜頭也有苦頭的,但他的根是京劇,京劇的根在北京,人怎麼能離開自己的根呢!
那段時間,夫妻二人每個月只有四百多塊錢的收入,梁以薇不買新衣服,不買化妝品,省吃儉用地過日子。
於魁智很內疚,覺得梁以薇是跟著自己才會受這些苦,梁以薇卻安慰他,只要能聽到他唱戲,她並不覺得苦。
梁以薇不僅沒有絲毫抱怨,她還努力保證於魁智慧安心唱戲,她每天按時給他送飯,因為捨不得花錢,她只能騎腳踏車送。
有一次她不慎摔進了溝裡,顧不上檢視身體,她先確認的是裝飯的保溫瓶是不是完好無損。
於魁智忙於演出,梁以薇全力保障家庭,讓他沒有後顧之憂。有一次他們的兒子牛牛發了燒,梁以薇自己重感冒,堅持著把孩子送到醫院後,就昏倒了。
但是在於魁智打來電話時,梁以薇什麼都沒說,只說一切都好。
演出結束後,於魁智回家看見梁以薇異常憔悴,知道了真相的他,很是自責,但是梁以薇還是反過來安慰他。
有了梁以薇全力地支援與照顧,於魁智才能潛心研究京劇,這讓他的專業性越來越強,名氣也越來越大。
據說世上有兩種愛:以自我為中心的愛和非自我為中心的愛。大部分人的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凡事最先考慮的一定是我們自己。
而非自我為中心的愛,永遠與責任相關,那裡包含了對事業的熱愛,對家庭的守護,對愛人的理解與支援,愛只有與責任緊緊交融時,才更純粹,更動人。
03 相濡以沫
於魁智在京劇藝術上的造詣日益精進,中國戲劇界的獎項他幾乎拿了個遍,還經常率團到各地演出,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與海外各地。
有媒體曾評價他,“固本守正,還賦予了傳統藝術以時代品質,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了切實的貢獻。”
於魁智在專業上的成就都離不開梁以薇的全力付出,她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後勤保障,還能從專業的角度給出很多建議。
還為於魁智建立個人特色做了許多宣傳、營銷方面的工作。
在後勤上,因為舞臺藝術對體力的要求很高,梁以薇要調動很多東西來保障於魁智可以順利完成每一次演出。
於魁智在上海參加演出時,由於一直忙於工作沒有好好休息,到了上海就病倒了,嗓音沙啞,這對一個京劇表演者是很危險的事情。
梁以薇先安排他到醫院打針,然後買了很多的蘋果。演出時,於魁智是吃完了一個蘋果再上的臺,雖然聲音有些不夠響亮,但是還是保留了十足的韻味。
他每唱完一段,就會有一個削好的蘋果送到嘴邊,當晚他在臺上唱了幾段戲,就在後臺吃了幾個蘋果。
演出獲得了滿堂的喝彩聲,於魁智下臺後緊緊抱住了梁以薇,一切感激的話語化成了這個深情的擁抱。
在專業上,於魁智的每場表演,只要梁以薇在場,她就會在觀眾席觀察大家的反應,還會分析舞臺效果,然後反饋給丈夫。
兩個人會一起總結不足,分析短板,好為下一場演出作出細節上的調整,保證每一次演出質量更好。
梁以薇還籌資給於魁智出唱片、出專輯,在於魁智從藝20週年時,全權負責推出了《於魁智老生唱腔專輯》,記錄了於魁智精彩的藝術生涯。
她致力於蒐集一切關於於魁智的資料,給他建立了專門的藝術檔案,裡面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她親自蒐集、整理的。
在創新上,於魁智得到了在京劇交響劇詩《梅蘭芳》裡扮演梅蘭芳的機會,但是他不是很自信,因為他的形象性格跟梅蘭芳是有一定反差的。
當時很多戲迷聽說後,也認為他並不能很好地演出梅蘭芳的風采。
但是梁以薇非常相信他,還告訴他,沒有人能在形象上與大師一模一樣,形似不行但求神似,只有深入理解大師,才能塑造好大師的形象。
有了妻子的支援與建議,於魁智經過潛心研究,終是成功地演好了這一場大戲。
後來,於魁智有了創作靈感,想要在舞臺上塑造袁崇煥的故事,梁以薇給了他調整唱腔方面的建議。
於魁智用了很久琢磨唱腔,最終設計了高撥子慢板,成為了在新編京劇中使用這種唱腔的第一人。
這部新編歷史京劇《袁崇煥》非常成功,並且成為了於魁智在京劇領域的又一個高峰。
於魁智滿懷感激梁以薇,沒有梁以薇,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梁以薇說,夫妻之間不用謝,他唱的戲能夠讓觀眾滿意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兩人的身上,深切體現了“以大愛而愛。”
兩個人因京劇相愛,而因為對京劇有一樣的熱愛,讓他們兩個人可以攜手共進,不僅僅在靈魂上有高度的共鳴,也為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作出了貢獻。
04 樂在知心
其實除了對京劇的熱愛,他們倆在生活習慣上幾乎沒有什麼共同之處,京劇大師於魁智是一個典型的北方人,又長期在北京生活,口味很重,非常喜歡吃炸醬麵。
而梁以薇生在香港,常年在西方求學,她愛吃義大利麵和牛排。
但是她總是以丈夫的喜好為重,買回家的永遠是於魁智愛吃的那些菜,她還認真學習了北方的烹調手藝。
兩個人也會有爭吵,每當意見不統一,氣氛有些緊張時,梁以薇就會去做別的事情,不會馬上反駁於魁智的意見。
她很清楚於魁智作為一個戲曲演員的脾氣,對待藝術特別較真。
但她也不是一味忍讓,她會在劍拔弩張的狀態過去後,再慢慢說於魁智不對的地方,而這個時候,於魁智已經不再較真,他會馬上道歉。
其實他發完脾氣就已經後悔,他想梁以薇從一個事業型女性轉變成賢內助,作出了那麼大的犧牲,他不應該還跟人發脾氣。
同聲若鼓瑟,合韻似琴鳴。於魁智和梁以薇有那麼多的差異,還可以攜手幸福走過30年,秘訣就是足夠的理解和包容,什麼時候都先為對方考慮。
後來於魁智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採訪結束時,於魁智特別深情感謝了梁以薇,他說是善良、聰慧、能幹的梁以薇,營造了幸福的家,才讓他能安心地從事自己熱愛的京劇藝術,他如今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他的太太梁以薇。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愛是本能,是佔有。但更是責任,是剋制,不是隻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對方。兩個人共同成長,彼此成就,才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