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讀書,總喜歡把人分成好人和壞人。
等到長大後,才發現,人性沒有那麼簡單。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所以,你很難用“好”與“壞”來定義某一個人。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各色讀書人。這些人有的規矩守禮;有的放蕩恣意;有的迂腐不堪;有的藐視功名------
但是,在這些人之外,書中還成功地刻畫了市井小民的形象。
很多時候,對他們的描繪要比讀書人更加精彩。
比如,今天我們要看到的人物——市井奸棍潘三。
潘三這個人與匡超人的墮落息息相關。
匡超人原來是一個上進、孝順的青年。認識潘三,他的價值觀開始漸漸扭曲。
賞識匡超人的縣令被抓後,匡超人急得沒了主意。潘保正熱心地讓他去投奔自己的堂兄弟潘三:
“我有個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潘三爺,現在布政司裡充吏。你去尋著了他,凡事叫他照應。他是個極慷慨的人,不得錯的。”
從潘保正的言談間,讀者心目中的潘三形象,似乎都點類似《水滸傳》中宋江。
接下來的兩章,都避而不寫潘三,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潘三的第一次亮相,是在酒樓上。他主動去找匡超人。
這時,作者給了他一個細緻的外貌描寫:
“頭戴吏巾,身穿元緞直裰,腳下蝦蟆頭厚底皂靴,黃鬍子,高顴骨,黃黑麵皮,一雙直眼。”
這種相貌,給人一種很兇的感覺。再加上“一雙直眼”,眼睛直瞪瞪地看人,更添了一絲恐怖。
潘三是當地有名的地頭蛇。
他在酒樓吃東西,都不用付賬,夥計們見了他都“屁滾尿流”,足見潘三的囂張氣焰。
明面上,潘三隻是衙門裡的一個小吏。實際上,潘三的業務很廣。
他在家開賭場。那些賭徒、地痞流氓,將他奉若神明,俯首帖耳,唯命是從。
同時,他還利用職務之便,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
第一件,是一個胡姓財主想買一個外縣出逃的使女。古時,使女簽了賣身契,是沒有人身自由的。要想瞞下這個使女,就要有官府的朱籤。
潘三很快與中間人談好了價錢“家裡有的是豆腐乾刻的假印,取來用上,又取出硃筆,叫匡超人寫了一個趕回文書的朱籤。”這件事,就辦成了。
第二件,是鄉里人施美卿要賣弟媳婦,弟媳婦不肯。於是,他和對方商量來搶。哪知對方搶錯了人,將自己媳婦搶了去。施美卿要人,對方不肯,雙方打起了官司。
這件事,只要有個婚書就能解決。於是,潘三就聯合匡超人偽造了一個假婚書。
在這兩件事的處理上,潘三展現了作為市井奸棍的素養——精明強幹、雷厲風行。
不一會功夫,幾百兩銀子就進了腰包。
兩年後,他更是找到匡超人,讓他做槍手,替金東崖的兒子考試。
古時,考場舞弊是犯了重罪。
可是,潘三絲毫不畏懼。他鎮定自若,智慧從容:
“你總不要管,替考的人也在我,衙門裡打點也在我,你只叫他把五百兩銀子兌出來,封在當鋪裡,另外拿三十兩銀子給我做盤費,我總包他一個秀才,若不得進學,五百兩一絲也不動。”
像潘三這樣奸滑的人,古往今來,並不少見。所以,在看待潘三所做的壞事上,作者非常冷靜。
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是潘三之流的處事哲理。
他們很現實,禮義廉恥這些聖賢道理,又不能當飯吃。
只有看得到的金錢,才是最可愛的東西。
潘三不是一個好人,但也絕非一個很壞的人。
他的所作所為,很像是古典小說裡刺客:只要你願意出錢,他就能幫你解決麻煩。
作者並沒有將他趕盡殺絕。在寫他壞事做盡的同時,也表現了他人性中動人的一刻。
潘三的故事裡,最有爭議的莫過於他和匡超人的關係。
一方面,他拉匡超人下水,讓他一步步淪為金錢的奴隸;
另一方面,他對匡超人的照顧又是那麼細緻感人。
匡超人到了杭州,沒有跟潘三會到面,倒是先結識了是景蘭江、胡三公子之類的窮酸文人。
這些所謂的杭州名士,迂腐好名。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有正經工作,但是不務正業,一味追求出名,把個生活越過越窮,有的甚至丟了飯碗。
當聽說匡超人和這些人交往,潘三趕緊勸他:
“這一班人是有名的呆子。這姓景的開頭巾店,本來有兩千銀子的本錢,一頓詩做個精光。而今折了本錢,只借這作詩為由,遇著人就借銀子,人聽見他都怕。將來只好窮的淌屎!二相公,你在客邊要做些有想頭的事,這樣人同他們混纏做什麼?”
潘三所謂“有想頭的事”,指的就是違法亂紀的事。這樣的事情,有利可圖,何樂而不為?
潘三,這樣的人最講究實際,他不像景蘭江之流看中聲名。
人活一世,沒有錢,什麼都是空談。
匡超人缺錢,潘三身邊缺少像匡超人這樣的文人。兩人一拍即合。
短短几個時辰,匡超人就幫著潘三做了兩件“大事”。
潘三果然慷慨,給了匡超人二十兩銀子。
這些錢,匡超人做夢也沒有想到會來得這麼容易。
如果說,一開始,潘三對匡超人是出於利用的話。
那麼,後來潘三的行為則表現出了一個大哥對小弟的關心。
匡超人在杭州住了兩年。潘三除了讓他做“有想頭”的事之外,還掛念著他的將來。
“你如今服也滿了,還不曾娶個親事。我有一個朋友,姓鄭,在撫院大人衙門裡。他有第三個女兒,我一向想著你。如今只要你情願,我一說就是妥的。”
這個時候的匡超人並沒有什麼錢,潘三想到讓他先入贅,等以後有錢了再搬出來住。
並且彩禮這些,都是由潘三一手包辦了,匡超人不用花錢就白得了一老婆。
後來,潘三又幫夫妻二人買了四間屋子,還添置了傢俱。
“還虧事事都是潘三幫襯,辦得便宜。”
吳敬梓寫人記事向來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在這裡,他用大量的筆墨來記敘潘三如何幫助匡超人。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市井奸棍複雜的一面——他也是有人性,有感情的。
他對匡超人並不是一味地利用,相反,他對初到杭州,毫無根基的匡超人是有恩情的。
事情寫到這裡,突然急轉直下——潘三因為壞事做得太多被抓了。
在潘三的十幾條罪狀裡,有兩件是匡超人參與的。
匡超人一聽潘三被抓,生怕自己受到牽連,趕緊跑了。
可是,潘三非但沒有將匡超人招供出來,反而,整天在監獄裡苦巴巴地等著匡超人來見見他。
蔣邢房對已經做了教習的匡超人說:
“潘三哥在監裡,前日再三和我說,聽見尊駕回來了,意思是要會一會,敘敘苦情。”
潘三高估了他和匡超人的關係。
匡超人這時已經變得冷血無情。他不但不去看潘三,還說了一堆大道理:
“潘三哥所做的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訪拿他的。”
這些話,連蔣刑房都聽不下去了。
匡超人還假惺惺地替自己解釋:
“可好費你蔣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
這一段看得人心酸。潘三,並沒有傷害匡超人半分。在危急關頭,也沒有將他出賣。他對匡超人有恩,可是,匡超人卻恩將仇報。
潘三對此並不知情,反而眼巴巴地盼著匡超人出現。以為他也能在自己危難的時候來幫自己。
為痴心潘三大哭,為全天下痴心人大哭!
雖然,作者在塑造潘三這個人物時,將他定位為“奸棍”。
但是,在這個人物的故事裡,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寬容和慈悲。
與那些不務正業,整天夢想成名的窮酸名士相比,作者反而更欣賞潘三的豪爽和義氣。
偽造文書、刻假印以及找人替考,這些社會怪相,都是因為有市場才有人去做。
不是潘三,也會是李三、張三------
潘三,是那個社會的產物。他脫胎於社會,也被社會拋棄,取代。
出於責任感,作者給他安排了坐牢的結局。
同時,借潘三來揭露匡超人這類讀書人的虛偽和冷酷。
讀書人掛在嘴邊的“禮義廉恥”,借潘三之手撕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