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造字認識“窮”
“窮”最早見於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我們看繁體字的“窮”,上面是一個“穴”字,下面是一個“身”和一個“弓”。意為遠古時期,身居洞穴,身體被迫彎屈,不自由。指的是一種生活狀態。後來漢字簡化後變成了“窮”,它是由上面的“穴”和下面的“力”組成的,寓意是力在穴之下,有點有力使不出來的意思。現代人又把窮子拆解成了“宀”“八”和“力”,“宀”是固定的場所,比如工廠,辦公室;“八”是八小時;“力”是工作;指的是長期在一個地方做著同樣的工作,領著固定的報酬,沒有突破。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二、從片語認識“窮”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的發展,“窮”字被賦予了很多種意思:
1、“窮困潦倒”指的是生活貧困,失意頹喪。所以這裡的窮指的是貧窮。
2、“山窮水盡”指的是山路和水路都到了盡頭 ,前面再也無路可走。這裡的窮指的是盡頭。
3、“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這裡的窮是形容很少,一下就沒有了。
4、“窮追不捨”指的是勇敢地追趕,不放鬆。這裡的窮指的是勇敢。
5、窮徑(小路),窮流(乾涸的小流),窮井(枯井)這裡的窮指的是小,淺的意思。
6、窮齡(高齡),窮岫(高山),窮陸(高地)這裡的窮指的是高的意思。
7、窮破(陳舊殘破)這裡的窮指的是破舊。
雖然窮字隨著歷史的積累,出現了這麼多的含義。但是我們對這個字,用得最多的還是貧窮的意思,指財富的缺乏或者意識精神方面的匱乏。
三、什麼才算“窮”
在我國,2011年確定的貧困線標準,農村(人均純收入)貧困標準為2300元,所以在我國2011年的時候,低於2300的收入就是貧窮了。但是這個貧窮是不是絕對的呢?
我們再來看看,在越南2011年農村貧困線的標準是人均年收入480萬越盾以下摺合人民幣是1511元。所以一個人均純收入為2300元的家庭,如果放在越南,就不是貧困戶了,而有可能是中等家庭。
我們再來看看法國的貧困線,他們定的是全國收入中位數的一半,為每人每月650歐元(合人民幣5760元),年收入也就差不多要7萬人民幣了。所以一個年收入七萬的家庭,在中國是屬於中等收入家庭了,但是在法國卻是貧困家庭。
有人說這樣的對比不具備參考價值,因為各國制定貧困線的標準不一樣。那我們用我們國內例子來看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剛對外開放,那時出現了很多“香港客”,特別是在廣東地區,這種現象很多,那時人們提到“香港客”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錢,是富豪。很多家庭還因為有“香港客”親戚而感到自豪。但是你們不知道,其實他們那時候在香港只是很平常的平民,有些可能連中等收入家庭都算不上的。
所以說,財富上物質上的貧窮,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取決於你所處於的集體。
我們再來看一種現象:假如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個家庭生活條件比較不錯,是當時的“萬元戶”(那時候的萬元戶指的是財產有一萬以上的家庭)。但是他們的理財方式出現了問題,認為只要把錢存銀行,就可以無憂無慮過生活了,然後放棄了很多發展的機會。這樣過了十年,他們可能依然是“萬元戶”,但是可能已經變成了貧困人口了。
所以說,你現在在財富上物質上擺脫了貧窮,但是不代表你永遠跟貧窮沾不上邊。你現在貧窮,也不代表你永遠都貧窮。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坐吃山空。同樣一個貧困的家庭,透過各家庭成員齊心協力的努力,一樣可以擺脫貧困的狀況。
因此,財富上的“窮”,並不是真正的窮,有可能只是暫時的。我覺得真正的“窮”,是思想上、意識上的匱乏。
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有一個窮人非常的窮,窮到連生存都有問題。有一個富人見他可伶,便想幫幫他。於是送給他一隻牛,讓他去開荒種田,這樣慢慢就能改善生活。剛開始窮人挺高興的,也按照富人的囑咐去開荒種田。但是沒過幾天,窮人發現,人要吃飯,牛也要弄草給它吃,牛一頓要吃掉一個人三餐的量,而且種田等到有收成的時候時間還很久。他就想,不如把牛賣了,換成幾隻羊,羊能產奶,能生崽,這樣收入會來的快一些,而且還能先殺一隻來吃,先填飽肚子。於是就把牛賣了換成羊。但是沒過幾天,一隻羊吃完了,還沒等到其他羊生崽和產奶,於是又殺了一隻吃。這樣沒過多久就吃到剩最後一隻羊了。窮人又想,等羊生崽太慢了,不如把羊賣了,換成雞,雞生蛋應該會快一點。但是沒過幾天,窮人的生活又困難了,又開始了殺雞吃,最後把雞全都吃完了,窮人又回到了以前窮困潦倒的處境。
有人說,窮人是因為缺少資源,缺少機會,是環境問題。假如社會給與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幫助,很多人是能擺脫貧窮的。像故事中的窮人,它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去養活那頭牛,要不然就可以發展起來了。我想說,那些透過資源扶持,給與機會,然後就能脫貧致富的人,他們其實就不能算真正的窮人。因為他們是有信念,有戰勝貧困的決心。
故事中的窮人,如果他有遠見。他完全可以透過關係先借點糧食度過困難的時期,並承諾收成的時候給與一定的報酬。這樣就不用賣牛,可以慢慢發展起來。或者把牛租給別人開荒,先積累點資金,然後再自己開荒種田。
所以,只要思想上不輕易向生活低頭,時刻保持對生活的的熱情,對擺脫貧窮充滿信心。那所有的貧窮都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是可以實現擺脫貧窮的。
四、怎麼擺脫貧窮
其實透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世上沒有真正的“窮人”,只有“弱者”。一個貧窮的強者,遲早透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窮;一個富有的弱者,遲早由於自己懦弱,沒信心淪為“窮人”。
因此我們要擺脫貧窮,就要從思想層面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單單給與物質幫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內外力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內心方面,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信念
很多貧困的家庭已經接受了貧困生活的現狀,雖然也有嘗試著去改善生活,但是一遇到挫折就會馬上妥協,繼續返回現狀。因此要有信念,要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始終堅定的認為貧困的生活只是暫時的,透過努力是可以改善的,是可以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的。
2、重視知識教育
知識改變命運,現階段我們不得不承認,教育是貧困家庭逆襲的最佳渠道。透過學習,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重新規劃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標,一步步實現脫貧。而且重視教育,盡全力讓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才能真正擺脫貧窮。
3、多行動少猶豫
樹立了信念,制定了目標,就要行動去實施,別隻是紙上談兵。很多人就是想得天花亂墜,制定了一大堆計劃,然後到實施的時候就一大堆藉口,總是有一個個理由去推遲實施計劃。要改掉懶惰的習慣,多行動少猶豫,只有行動了才有機會。
外力幫助的這方面,國家的以下的幾點政策給了我們很好地參考:
1、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這是鄧小平提出來的政策。這是在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先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富起來,樹立了榜樣,讓其他的人看到成果,也有信心去脫貧致富,樹立了信心。
2、精準扶貧:是國家脫貧致富道路上的重要政策。精準扶貧是針對粗放扶貧而言的,是指標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式對扶貧物件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這主要解決的是物質上的幫助,物質上的幫助非常的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提供一些他們根本不需要的幫助,要根據扶貧物件的具體情況,給與實用的物質幫助。
3、公平的教育權利:教育是貧困家庭逆襲的最佳途徑。國家在這方面賦予了每個中國公民平等的權利。只要是中國公民,都可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這是最基礎的教育。對於要繼續深造但是經濟跟不上的,我國還有助學貸款,每個學校有貧困助學金,各地有雨露計劃,大學裡還有獎學金。所以在扶貧的道路上,讓其能接受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因此,貧窮並不可怕,怕的是思想的墮落,失去信念,失去信心。假如你現在處於貧困的生活,處於底層的生活。你要調整好心態,要有信念,要有擺脫貧困的信心。正確看待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適當接受別人的幫助,借鑑別人的經驗,最重要的是要行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