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嬰兒剛出生或者出生不久的時候,口腔內壁或牙齦上會出現一些質地較堅硬的小白點,摸起來可畢竟平滑或有輕微的凸起感,數量可多可少,面積也可大可小,不能擦掉。這種情況通常就是人們說的“馬牙”。
上皮珠的由來
“馬牙”是一種俗稱,它的學名是上皮珠。“馬牙”雖有其名,但實際不是牙,而是牙板上皮剩餘所形成的角化物。這個概念可能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家長不需要專門去掌握,可以簡單理解為:馬牙是牙齒髮育過程中的邊角料,是正常生理現象。
雖然不是每個寶寶口腔內都會出現上皮珠,但這是一種正常可以出現的現象。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上皮珠會自行從口腔粘膜上脫落,不會危害健康,更不會影響寶寶的智力和生長髮育。
“挑馬牙”危害大
有些老人會認為馬牙是不祥之兆,要用針去挑掉,也有些年輕媽媽看到網上的資訊誤把馬牙當成了鵝口瘡,反反覆覆用紗布擦拭,這都不是正確的做法。
嬰兒的免疫系統尚不完善,同時口腔粘膜較敏感,唾液在口腔內不易存留,口腔自潔效果差。如果用針去挑馬牙,很容易讓細菌進入體內引起敗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嚴重者有生命危險。即使沒引發敗血症,口腔內的創傷也容易形成口腔潰瘍,給寶寶帶來疼痛,進而拒食厭奶。
鵝口瘡稍用力可以擦去些,但馬牙是無法擦掉的,如果反覆去摩擦,同樣會導致口腔粘膜潰瘍疼痛。如果遇到口腔內有擦不掉的白點,家長可以諮詢口腔科醫生,千萬不要自行去挑破或反覆擦拭。
“挑馬牙”的說法從何而起,不得而知。在一些醫學古籍中的確記載過這樣的做法,《尤氏喉科秘書》當中就有相關的記述,甚至提到“若不急治,入腹即死”。但是,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古代醫療衛生條件差,或許有嬰兒因挑馬牙而死於敗血症,讓當時的人們產生了誤解,以為是沒有及時去挑掉馬牙導致嬰兒死亡。事實上馬牙的成分與牙齒相近,吞嚥下去可以自行排出,對身體沒有毒害作用。
我們對於傳統文化應該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而非一味沿用陳舊的觀念。
長了馬牙怎麼辦?
前面已經提到上皮珠是生長髮育過程中正常能夠出現的生理現象,它不會危害健康,所以也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
有個別的寶寶長了馬牙會感覺口腔內有異物感,因而表現得煩躁不安,這時候最好輕拍或抱起孩子去安撫情緒,並且用玩具、音樂、外面的景色等轉移他(她)的注意力,短時間使用安撫奶嘴也是可行的辦法,過幾天以後孩子適應了這種情況,也就不再那麼愛哭鬧了。如果嬰兒確實出現了體積較大並且影響進食的馬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口腔科進行處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