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選手史上首次組隊出戰世乒賽混雙比賽,讓無數人沸騰。“乒乓外交”50年後,中美運動員再次因為這顆“小球”站在了一起。這一訊息不僅吸引了兩國球迷的關注,也讓在中國生活十餘年的美國人Justin O’Jack(歐君廷)心潮澎湃:“能夠看到中美組隊出戰,非常鼓舞人心。而且,這次世乒賽也是首次在美國舉行,代表著中美乒乓友誼的延續。真希望能在現場觀賽。”
被乒乓圈粉的美國父女倆
Justin是一位居住在上海的“洋女婿”。今年4月,他曾和上海體育學院的學生組成搭檔,打了一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因此成為新一代“乒乓外交”的親歷者。從對乒乓一無所知,到逐漸掌握揮拍、攻球的技巧,短短1個月,在中方教練和搭檔的幫助下,Justin的乒乓球技有了不小的提高,也漸漸愛上了這個“小球”運動。
“我們比賽當天,世界冠軍王勵勤還現場表演了乒乓對打,我就站在他的身後!我發現,原來,高個子打乒乓也有優勢!”Justin說,他不僅領略了世界冠軍的帥氣風采,還讓同為高個子的自己更有信心練好乒乓。
2021年4月10日,上海舉行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圖為Justin與隊友在比賽現場
他笑言,當初為了學打球,自己還花“重金”買了一隻球拍。“這是我學打乒乓的第一筆‘投資’。如今我把這個球拍傳給了我女兒。”現在,Justin和自己10歲的女兒每週都會跟著教練學打乒乓。
擔任教練的管文濤是上海體育學院中乒院的一名學生,可以用英語流利地和Justin交流。他說:“雖然不同國家的文化不同,但體育卻是相通的。在乒乓球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更好地瞭解了彼此國家的文化、習俗等等,有更多的話題,交往的過程中雙方都很愉快。”在感受到美國人契約守時的精神、好學樂學的天性的同時,他也希望自己能把中國人民的熱情友好、踏實認真傳遞給國際友人,並且認為,長此以往,這樣的交流對國家間友誼的促進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中美應取長補短、合作共贏
1971年4月10日,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開啟中美關係的大門。50年後的今天,為什麼我們依然要回顧和紀念“乒乓外交”?對於從事中美教育交流的Justin來說,傳承“乒乓外交”的精神,對如今的中美兩國至關重要。
Justin說,自己和太太來自不同的國家,一個來自美國加州,一個來自中國上海,有著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但夫妻雙方都在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一起呵護培養子女,一起維持家庭。同樣,兩個國家的關係亦是如此:中美面臨氣候變化等共同的考驗,既然兩國之間為了同一個地球、為了讓世界更美好的目標是相同的,為何不能互學互鑑、取長補短、合作共贏?
在家庭教育中,關於孩子的“身份認同”的話題,Justin也會用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應對。他告訴女兒:“你既是中國人,也是美國人。而不是一半中國人,一半美國人。” 一次,全家人在看電視轉播的體育比賽,正巧是中國隊比美國隊,Justin轉過頭問女兒:“你支援誰?”女兒毫不猶豫地說:“我都支援!”誰輸誰贏,對孩子來說並不重要。但這個簡單的道理,似乎也能給我們一些反思。
新冠疫情後,赴美留學的大量中國學生曾因簽證發放問題,無法及時出國接受教育。身為弗吉尼亞大學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Justin從去年以來變得異常忙碌。為了讓學生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儘快投入學習,弗吉尼亞大學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緊急建立了高校學分互認機制,因疫情無法出國的學生可以在國內高校就讀。“學生很激動,終於有機會進入夢想中的名校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學習了!”Justin說。
2020年秋季學期,因疫情留在國內的弗吉尼亞大學新生在復旦大學就讀
2021年春季學期,因疫情留在國內的弗吉尼亞大學新生在北京大學就讀
而這背後,中美校方人員都付出了諸多時間和精力,大到合作專案的制定,小到每本教材的翻譯,但合作帶來共贏:學分互認、聯合培養。
Justin在介紹弗吉尼亞大學時還說道,學校有一支大學生組成的乒乓球俱樂部。“他們乒乓球打得不錯的!希望疫情後,我們可以組織他們來中國走走看看,和中國的學生交流、打比賽。”他期盼著這一天早日到來。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東方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